通州籍作家著作推荐——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人、龙湖叟等,福建泉州南安榕桥镇人。明晚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自幼能独立思考,性格倔强。嘉靖十七年(1538),他12岁,试写《老农老圃论》,不满孔子指责学生樊迟问农事。二十五年(1546)始外出谋生,多以教书为业。三十年(1552)参加福建乡试中举。三十四年(1555)任河南辉县教谕,德器凝重,施教有方。三十八年(1559),升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任数日,父殁归乡,戴孝抗倭守城,并以男女婚姻自由为题材撰写剧本《荔枝镜》。四十一年(1562)守丧期满,携眷人京求职,借馆授徒候缺,第二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不久,祖父卒,复归乡守制,服满至辉县接妻女,读王阳明学说。
      隆庆元年(1567),他任礼部司务,始崇信佛道,结识修撰焦竤,在京讲学,又号思斋居士。四年(1570)升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与焦竑朝夕相处论学,极力推崇泰州学派。万历二年(1574)冬,人天中山,会僧定林,从事著述。四年(1576)升任南京刑部郎中,次年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创办三台书院讲学,修建连厂桥,利行旅往来。治理姚安,政令清简,曾题有楹联两副云:“从故乡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听政有余闲,不妨甓(pì)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李贽常与僧徒讨论佛学,甚至在寺中办公。八年(1580)深厌官场之恶,辞官上鸡足山。晚年著书讲学,因激烈抨击程朱理学,屡遭迫害。次年初夏至湖北黄安耿定理家天窝书院,不时授学。腊月至麻城,旋复归黄安著书。十三年(1585)徙居麻城维摩庵,遣眷回籍。十六年(1588)《藏书》稿成,送南京挚友焦竑阅并请作序。秋徙居龙湖芝佛院,编纂《初潭集》,招收妇女讲学,新刻《焚书》一册,遭迫害至武昌。不久复归。再被逐至武昌,批点((西厢》、《水浒》、《金瓶梅》等书。二十一年(1593)回至麻城龙湖,著书谈道,听者甚众。二十五年(1597)至山西沁水坪上村,著书《明灯道古录》。后赴大同,继续修订《藏书》、《续焚书》。既而转赴北京,住于潞县故城(今古城村)寺庙,与马经纶御史相善,不久迁居西山极乐寺,诵经参禅,著书赋诗。次年春,与被贬官员集于张家湾,登舟南下南京。居永庆寺,刊刻《藏书》成,对历史人物、事件与言论写专论或评语,尖锐泼辣。二十八年(1600)被漕运总督刘东星接至济宁,通州马经纶来会。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西班牙人庞迪我去北京途中造访。后送马经纶回京至直沽(今天津),复回麻城龙湖,安心编书著述。不久,被迫上河南商城黄蘖(niè)山。马经纶至麻城龙湖闻讯,将其接至通州,住莲花寺,写成《续藏书》,又在病中著成《九正易因》。提出以“至人之治”代替儒家的“君子之治”,揭露理学家以满口的仁义道德来掩盖其卑鄙和贪欲,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哲学上提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在人性论上主张“势利之心”乃“禀赋之自然”,把自私说成是人类的本性。强调要以己心的是非为是非,否认有客观的是非标准,“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是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化。晚年又受佛学影响,归结到一发皆空。文学上反对复古模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其主要著作和评点《水浒》等,明清两代列为禁书。
      三十年(1602)春,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疏劾李贽。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将李贽捕人镇抚司狱,马经纶冒罪同行,欲与俱死。狱间,马经纶上下奔走呼吁,营救无效。狱中李贽病苦之余,读书作诗,在《不是好汉》诗中道:“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入狱近一月,风传明廷要勒令他回原籍,便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归为!”表示宁死不可辱,以死批判孔孟之道,遂呼侍者剃发,夺剃刀自到,两日方逝。马经纶悲痛不已,遵遗嘱将他葬于通州城北马厂村西迎福寺侧,周植白杨百余株。三十八年(1610),汪可受为李贽墓立《卓吾老子墓碑》,四十年(1612)詹轸光为立《李卓吾先生墓碑》,阳刻焦竤题字,阴铭碑序并《吊卓吾先生墓》诗二首。

2015/5/20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