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

1958 年 5 月,通州区财政拨三万元筹建独立建制之图书馆。10 月 1 日,北京市通州区图书馆成立,藏书 2.4万册。1959 年初,迁至北大街 200 号鼓楼东侧。

北京市通州区图书馆馆址(鼓楼一层东侧房和二层为图书馆)

图2  1958 年,北京市通州区图书馆遗存图书

1960 年,通州区改为通县,图书馆随之更名。1963 年 7月,通县图书馆并入通县文化馆,与工人俱乐部图书室合并,称为图书组,馆址在工人俱乐部院内,1968 年受当时社会形势影响被迫闭馆,1971 年恢复个人外借业务,1972 年各项业务工作逐渐展开。

图3 通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合影(工人俱乐部后院)

图4 通县文化馆女同志合影

图5 通县文化馆图书组时期的藏书

1979年,通县文化馆图书组从文化馆中分离,恢复独立建制,在新华大街89号筹建通县图书馆新馆,1981年7月8日,新馆落成。面积772方米,所藏书刊10万余册,工作人员16名。

图6 1981年时通县图书馆大门(新华大街89号)

 1986年,市县筹资在通县车站路27号筹建新馆,1988年新馆落成,1989年8月10日,正式投入使用,面积3225平方米,藏书12.5万册,工作人员26名,设有采编室、个人外借组、参考咨询组、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和业务辅导组。从此,图书馆各项业务逐渐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图7 1989年的通县图书馆(车站路27号)

 自20世纪90年代起,科技下乡、少儿阅读、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电子阅读等特色服务伴随着国民精神文化需求,次第应运而生。在这一时期,通图的发展紧随时代步伐。

1989 年 8 月 10 日,通县图书馆车站路馆舍揭牌。参加揭牌仪式的领导有 :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文化部图书馆司副司长鲍振西、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天戈、通县县委书记卢松华、县委副书记安训生、副县长王振荣、通县文化文物局局长崔利民。揭牌仪式上,高占祥为家乡图书馆捐赠图书 3000 多册,并书写“藏古今学术瑰宝,聚中外文化精华 ;上书山学遍古今中外,下学海历尽春夏秋冬”两轴条幅相赠。

图8 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左一)为通图题词

图9 参加开馆仪式的领导。左起 :包振西、安训生、高占祥、卢松华、陈天戈、王振荣

图10 新馆落成后,图书馆馆长张万玲、书记杨再声及部分工作人员留影(前排左二起:肖连喜、张景华、田月贤、杨再声、张万玲、李宝光、张雅民、朱德山 ;第二排左起 :刘亚玲、纪学萍、任永红、张晓蕾、王艳艳、李淑意、许慧英、杨兰英、孙秀兰、王淑萍)

1990 年-1996 年,年平均外借人次 5.31 万人次,外借图书达 7.87 万册次。至1996 年底,通县图书馆馆藏书刊资料 15.7 万册 / 件,全县 22 个乡镇文化站建有图书室 17 个,拥有藏书 7.5 万册。

图11 紧张忙碌的外借大厅

图12 宽敞明亮的报刊阅览室

图13 图书分编教与学

 1998 年,通图引入电子计算机 ILAS 采、编、流三个子系统,初步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图书馆进入开架借阅服务时代。

图14 2002 年与首都图书馆联网实现了“一卡通”借阅服务

图15 电子阅览室引领读者进入互联网时代

图16 开架借书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2002 年 10 月 1 日,《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北京市图书馆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实施,给公共图书馆系统和广大读者提供了法律保障。通图组织工作人员在学习、讨论的同时,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延长了开馆时间,每周对外开放 66 小时。

图17  报刊阅览室为老年读者设置专座

图18   二次改扩建后的休闲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