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大运河|之四:散落在古城周边的漕运明珠(一)

  “金取漕运通济之意,始有通州之名也”,延绵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以其爽朗豪迈的胸襟赐予通州之名,用其深沉无私的情怀给予两岸通州人民“仓廪实衣食足”的幸福生活,将其舳舻敝水的历史画卷赋予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发展重任……大运河于通州,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地标性符号,而是渗入通州的每一条市井街巷,融入到通州人的骨骼与血液,成为通州文化的重要底蕴。
  翻阅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运河之城的子民,把对运河的热爱、崇敬、自豪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之中。这份爱,深沉而内敛,一如运河奔流不息的模样。为此,在“文学作品中的大运河”一栏中,我们精选通州区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运河文库)馆藏的文学作品,与您一同分享文学作品中的大运河,感悟通州运河文化的魅力。
  ——编者按
文学作品中的大运河4
散落在古城周边的漕运明珠(一)
文/刘祥
  如果从天上俯瞰中国大地上的这条大河她该像做什么?
  一条飘飘曳曳的绿绸,装饰着祖国母亲仪态万方的胸襟;
  一袭曲曲曼曼的青藤,一路生长着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果甜瓜香……
  大运河是上天撒下的一把珍珠,只是随手扬去,便形成了她百世的玉润,千年的珠圆,一路的辉煌……
  张家湾城是运河北端的一颗明珠,散落在她周围众星捧月般各种用途的码头、货场,就是她璀璨的星群、星团、星云。
  那浸润着黄色、棕色甚至红润色泽的明珠是她东边的皇木厂。皇家的"皇",非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黄"。煌煌之皇木厂!何等气派,何等壮观!
  皇木厂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是明成祖朱棣大规模营造北京城的产物。之前的南京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对这位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皇帝来说只是小家子气,往往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才把那里当作安乐窝。朱棣要的是大气魄、大手笔,他要发展,要开拓,要把当时农牧业并重但并不发达的北方建设成富庶的江南,要彰显武力与权力结合的皇权至上的天经地义,他血气方刚地要在他曾经的燕王番地、元大都城墙基础上耸起一座更加恢弘的建筑。蓝图已绘就,下面就是天子一言,四海响应的了。
  就是从这时开始,永乐帝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造城运动。永乐十八年(1420),踌躇满志的明成祖朱棣完成了都城城墙的营建。这一年十一月初四,他正式颁诏迁都北京城,并于第二年新年,在新都城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
  然而,永乐帝所修建的北京城,许多都是在元代城墙旧有基础上加砖修葺,并不尽善尽美,直到正统元年(1436),又一个皇帝朱祁镇再次下令太监阮安、督都同知沈清、工部尚书吴中平率领军匠夫役数万人,重新修建北京九门城垣、城楼,又用了三年时间,才最终建成北京城。
  为修建北京城,明代自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朱棣便分遣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集皇木与巨石,并长途北运至京畿储备。那是怎样的惊天动地之举啊!当年大运河上的繁忙景象何等壮观!京城正式营建还未开始,备料运输早已启动。单是大木运京,日夜兼程,最远的到达竟需四五年之久,从山区放排顺长江而下,经淮河转到运河,有的出海经海运到塘沽。那么多的巨木相拼,筏筏相连,长龙跃脊,浪里浮沉……
  皇木的储存地就是张家湾。张家湾城东运河岸成为了皇家木厂。皇木厂场地宽阔,四面有高大围墙行树,里面有火漆编号的巨木累累,码放有序,分类堆放。皇木的卸运需要搬运工人,存储需要管理、保卫人员,所有人员均需后勤保障,这就为服务型各行各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就有了上述人员的常住久留及后来的拉家带口而聚落成村。说实在的,皇木厂成为在册的行政村才不过百年间。
  皇木厂现在已看不出当年作为壮阔的皇家木材存储地的原貌了(运河改道、民居密集),但从河底挖出的沉埋皇木却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其不糟不朽,坚硬如铁,最大的一根平放地上头尾二人相对竟不见面。
  运输存储皇木并非一件易事。难免遇到风险而漂没,也难免遭到淤沙而搁浅。史载: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淫雨一月,通惠河堤闸难辨,张家湾皇木厂大木漂尽。又,到嘉靖朝仅从通州到北京这一段通惠河道中,竟湮没一百五十多根大型楠木于两岸沙苇中……

张家湾古桥
摄/杜智广
  沉稳的银灰色、油亮的黛青色在张家湾城北闪闪烁烁。
  明永乐间营建都城和皇宫的建设是同时进行的。皇宫用砖与各王府、皇陵以至修建长城所用的砖,一部分当地烧造,大部分由江苏、山东、河北经运河运至这里存放。这就是今天张家湾中码头(土桥村)北的砖厂村。
  砖分筑墙所用大块青砖和殿堂墁地用方砖。老百姓敬畏皇家所用器物,谓方砖为"金"砖。金砖坚硬而细腻,平明如镜,剖面无洞,敲之声脆,亦称澄浆砖,乃朝廷委派"苏州府地方官并巡抚,永为朝廷督造"。由于金砖选用泥土严格,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澄浆淋泥,加入糯米汤,再经反复翻、捣、摔、揉,'醒泥',最后压入模具成坯,一侧印条形阳纹印记,表明制造朝代、承造单位及窑坊窑匠等。"这还不算完,砖坯制成,入坯房上架摆好,然后关上门窗,五个月时间阴干,这才能入窑焙烧。
  烧造一批金砖,基本用一年时间,从春天取土制坯,经入窑焙娆,到洇水闷窑,最后出窑,要到第二年元宵节左右方能见到成品。金砖出窑后,首先要进行检查筛选:一查其侧面是否漏打御窑标志的戳印;二要看表面有无炸纹;三要看有无走形;四要看颜色深浅是否一致;五要看是否烧透,将被验砖立在另一块砖面上,用木槌击之,听声音正不正,用以检查密实度和烧彻度。那时烧造一块金砖,不计此后运输、保管费用,其成本就相当于当时上等白米一石价格。而乾隆年间,金砖工艺愈加精细,造价就更高一些。
  金砖包装运输也是很讲究的。用黄纸包封,装入木制包装框,再用稻草甚至棉花挤垫,稻草绳捆扎木框以减震,最后装船经大运河运至通州。明代运砖用船并无定制,急时用专用船,不急由漕船捎带。清康熙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在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等府白粮漕船起航北上时,明确每船捎带金砖具体数额,到达张家湾验收后存入金砖厂备用。
  历史上通州先后曾有两个金砖厂,大体以通州石坝码头建成为界定时间,即明嘉靖七年(1528)前,苏州御窑金砖储存在现今张家湾砖厂村的金砖厂,因那时入京的日用百货、皇家建筑材料,多在张家湾的上码头起卸转运。之后,金砖储存在现今永顺镇新建大队处的金砖。史载,工部根据工程规格、用项,派员到通州金砖厂挑选,然后将选定的金砖陆运到施工现场,如明代十三陵,清代的东西陵、承德避暑山庄等。
  明清御窑金砖,如今已成历史文物,且民间藏量很少。今通州收藏家康和中收有明清朝不同尺寸的金砖十八块,其珍贵,几可称"金"砖了。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
  本文选自《刘祥作品选》,如您有兴趣,可在通州区图书馆开馆后,可持D级读者卡到通州区图书馆九层运河文库阅览,索书号T3/28。
  (注: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通州区图书馆于2020年1月24日起闭馆,具体开馆时间请您随时关注“通州区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2020/4/24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