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漕运码头那些事儿》第41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漕运码头那些事儿》之通州漕运文物
  其中一艘的发掘情况是这样的 :
  1998 年11 月4 日,有关部门在潞城镇郝家府村南运河北岸疏挖导流渠时,挖出了木板,施工人员见板上附有熟 铁钉并同时出土了瓷片,于是立即报告区文物所。文物部门随即上报,区领导极为重视,指示要按照科学办法进行挖掘。随即,市文物局领导、国家文物专家亲临现场指导。经过周密准备,12 月8 日起开始发掘工作。先是在沉船周边打6 眼18 米深机井,用水泵抽水降低地下水位。15 日,按照布方展开作业面,清出船形。随后在沉船内和周边发掘出金、元、明时期瓷片,在船底部,清出了元代代表性瓷器——缸胎鸡腿瓶、丰肩平底罐和横梁木水筲等物品。 据此判断,为元末明初货船。17 日 清 理 完 毕,18 日, 将 沉船吊离出水,制定并实施了整体吊运和保护方案。
  经测绘,该沉船位于运河北岸,距河岸约5 米,顺河向沉没。船头向上游,船体略倾斜,船底对河身,船舱倾向北岸,尾部微上翘。船底板及右侧船舷残存,未见左侧船舷及部分底板。全船残长17.5 米,残宽1.6 米,共9 舱。
  船板由杉木、硬杂木构成,板厚8 厘米。甲板外侧设长木枋一根,以防撞击,船身主板纵向错缝拼接,板端接口为阴阳口,俗称“拍巴掌”。船头底板横拼,与其他船板 咬口拼接,两板拼接处,以铁钉固定,从上板斜向钉入下板,缝隙处以油灰腻实。
  根据沉船现场分析,沉船位于运河转弯里手浅水处,距右侧漩涡约40 米。船头向上游,船底微倾,表明该船满载货物正驶向通州,为避开漩涡,急向北转,不料搁浅沉没。船上货物和其他生活物品,在货船即将沉没时已经运出,只留下随船沉入水底的少量物品。
  二、铁锚
  我们知道,运河的水是流动的。在流动的水上行船,动力主要靠风帆,逆流则主要靠人力或畜力牵挽。船只越大, 无论顺流逆流,所需要的动力也就越大。这是世人皆知的大道理。但是,无论什么船,它不能总是在航行。作为水上的交通工具,起航、到岸以及航行途中装卸货物、上下旅客,等等,需要经常停泊。有时靠岸,有时泊位拥挤需要等候,就要在河道中停泊。现在的码头,都是钢筋水泥构筑的永久性建筑物,上面有拴系缆绳的铁桩,无论多么大的船,都可以凭借缆绳的牵拉,把船与码头牢牢地固定在一起。
  但在古代,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也没有现代的建筑材料。所以,即使是皇家的专用码头,也顶多由石块垒砌而成。在通州,在长达近千年的漕运年月里,也只有石坝和黄船坞是石料垒砌的码头。而其他的漕粮码头、民用码头,好一点的是排桩,一般的只是停靠自然河岸。在码头停靠,需要固定船只;如果码头拥挤,需要临时停泊在河中,也要固定船只,用行话说叫“锚泊”;航行途中遭遇风暴,必须停船避险,则更需要固定船只。当然,古代的船一般没有现代的船大,但如何在流动的河水中停稳船只,肯定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于是,我们的前人就发明了铁锚。
  先说说铁锚是什么样子的。铁锚是用铁打造的。锚的大小,根据船只的大小和用途来确定。大些的船所使用的锚也要大些,小一点的船所用的锚相应的要小一些;货船满载时船体沉重,所使用的锚就要大一些、粗一些,而客船即使满载,船体较货船也轻一些,因此所使用的锚相应的要小些。铁锚主要由锚杆和锚爪组成。锚杆的顶部锻造有四个反向上翘的铁爪,每个“爪”作牛角形,根部较粗, 向末端逐渐变细、变尖。铁爪呈“十”字向外分布,当铁锚横向放置时,有两个铁爪钩向地面。如果是在河底,就能够钩住河底的泥沙,使船只稳固。锚杆的尾部铸有铁环,便于拴系缆绳,通过缆绳与铁锚,可以把船与河底连接起来,达到稳固船只的目的。这就是铁锚的作用。
  在漕运年代,所有的运军和民用船只上的船工、舵手,常年栉风沐雨,历尽风涛,出生入死,都企望行船平安,不要遇到危险。为此,他们在行驶途中小心谨慎;在航行途中,在沿河各地,对河神、龙王顶礼膜拜,祈求安航。在张家湾,就曾经建有铁锚寺,里面供奉的不是神仙,而是一只很大的铁锚。往来船只上的船工舵手都要到那里祭 拜,祈祷安航,那里的香火也一直很盛。但是,俗话说,“行船自带三分险”,“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船只遇险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这里面既有狂风暴雨气象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船只自身质量不好,禁不住风浪的袭击以及强行超载、驾驶不当等人为因素。总之,在漕运年代,行船事故经常发生。
  我们试想一下:无论满载,还是空载的船只在水上,如果遇到狂风骤雨,风浪就会推着船只顺流而下。再大的船也会像一片树叶一样,随风浪上下起伏、摇曳不定,碰撞、倾覆、船碎人亡等悲惨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而所有稳定船只、保障安全的希望,全在一根系着铁锚的缆绳之上。 在那个时候,铁锚能不能抓住河底,缆绳能不能禁得住牵拉, 就决定了船只的命运。如果缆绳一旦断裂,那后果就会十 分严重。如果铁锚抓不牢河底,形成走锚,那情景也很是可怕。在清代小说《品花宝鉴》中就描绘了南京附近江面上这么一个场景 :“明早将要过关,忽然起了大顶风,走了锚。白浪滔天,把船倒打上去,一直打到了燕子矶方才收住。 连忙抛锚打橛,加缆守风。”一夜的走锚,江上狂风暴雨, 客船飘摇不定,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船上的人一定吓坏了。
  自元代到清末近八百年,每年自春至秋,千樯万艘往来于运河通州段。前面所说的情况,在运河通州段上也时有发生。举一个例子:明宣德三年(1428 年)六月,直隶大名府滑县在奏折中说 :“运官粮七千六百石至通州,已输仓者五千余石,余皆在舟,忽风雨暴至,舟覆,并操舟者七人皆溺死。”滑县的船停泊在通州码头卸粮,也一定是下了锚的,突然遭遇大风雨,依然还会出险。可见,“行船自带三分险”的说法,是水运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通州区文物部门共收集到船用铁锚22 件。这些铁锚,年代有远有近,个头有大有小,形制大同小异。有的铁锚的锚杆、锚爪上,牢固地黏附着蚌壳、瓷片、小卵石等杂物,锈蚀较为严重,可见,这只铁锚沉睡在河底已经太久了,年代最远的可推至元代。有的铁锚,锚杆、锚爪完整无缺,全身上下锈蚀程度较浅,推断为清代或民国时期的。在出土的铁锚中,体量最大的锚杆长170 厘米,重150 余斤。最小的锚杆长度只有 30 厘米。这种小锚称“飞锚”,它不是用来稳固船只的,而是在两船靠近时,为了方便靠拢,将飞锚抛到对面船上钩住,借以使两船在水上停靠稳当的。
  在所有铁锚中间,有的锚杆呈八角椎体形,有的则呈圆柱形;有的锚杆尾部套铸圆环,有的铁锚带有3 米余长的锚链,有的锚爪残缺,有的锚杆断裂。其中一只锚,两只锚爪残缺;在 2004 年冬季出土的另一只铁锚,锚杆残断,尾部无存,锚身残高只有42 厘米。据此推断,这只铁锚所在的船,此前就曾经遇到过较大的险情;而后一只铁 锚,锚杆断裂,残锚留在河底,那所系的船是否安全就很难说了。
  据文物部门考证,现存的铁锚大多数属于民用船。有的铁锚是大型漕船或货船所用,有的则是中小型船只所用。这些船锚留在河道淤泥中的现象说明,当年航行在运河上的船只,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也说明,船工或运军,他们的境遇与命运,也时时存在着难以预见的危险。
  三、张家湾盐引批验所的石权
  在通州区文物部门保存的文物中,有七枚石权。这些石权大小不一,制作年代不一,形状也各有特点。其中,出土于张家湾皇木厂村的三枚石权最具代表性。
  通州的张家湾是一座古镇,在元明清三代,是运河北端的漕运码头。直到清嘉庆十三年(1808 年)北运河改道东移,形成现在的河道走向以后,才失去了漕运码头的作用, 但依然是货运和客运码头。在明代,皇木厂附近的位置一直是朝廷设置的盐引批验所,俗称“盐厂”。张家湾的盐厂 分上盐厂和下盐厂,三枚石权都是在下盐厂发现的。最大的一枚,由花岗岩雕制,呈长方体形状,边长47.5 厘米,重三四百斤。权体正面微凸,中心纵刻“昌延店”三个大字,但字迹已有些模糊。第二枚为石灰岩白石雕制,长方体, 长62 厘米,宽40 厘米,厚28 厘米,正立面纵刻“德隆号” 三个楷书大字,右上角横刻“上口”两个楷书字,其下纵刻“张家湾”三个楷书字,字迹漫漶。第三枚,与第一枚石质相同,形体相似,边长 37 厘米,石权的铭文已全部剥蚀。
  石权与秤砣不同,秤砣一般为金属制作,最大的也就一百多斤。而石权最大的竟有三四百斤之重,两个壮汉想要搬动也比较困难。它们的使用方法也有不同。秤砣一般是在秤杆上移动,找到平衡点,即标示出所称物品的重量。而石权是利用等臂杠杆原理直接称重的。杠杆支点的两端臂长相等,一端是需要称重的物品,另一端是石权。杠杆 平衡后,所称物品即等于石权的重量。它们的适用范围,秤砣适用于零售店铺出售零散商品,多少随意,而石权适合批发业务中标包的大宗商品的称量。

  张家湾的盐引批验所是干什么的呢?是批发食盐的。这个批验所在明代称“盐仓检校批验所”,到了清代,改称为“盐引批验所”。盐业是中国历代政府十分重视的特殊行业,历来实行专营官卖制度,垄断性极强,所收取的盐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所以,历代对于盐业的管理也极为重视。
  明清两代,今北京地区所销售的食盐,称“长芦盐”。这个盐场在今河北省、天津市渤海沿岸,它的范围,北起 山海关,南至黄骅县,是我国最大的盐场。年产量一般在 18 万引左右。它的内部也分为若干个“产区 ”。长芦盐供 应的范围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规定地域。供应今北京地区的食盐,来自天津附近沿海,称“天津坨盐”。 自元代起,朝廷在长芦盐场设河间盐运司,明初改名长芦都转运使司,以运司驻在长芦镇(今沧州市辖)而得名。清康熙以后,运司移驻天津,而“长芦”之名仍然沿用。

2020/5/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