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漕运码头那些事儿》第38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漕运码头那些事儿》之漕运码头上的各色人等
  靠码头吃饭的还有一群人,俗话叫“推侉车子的”,也就是搞短途运输的。“侉车子”,也就是独轮车。车架和车轮都是木制的。车轴一般是用一根铁棍穿过轮毂。轮毂中间穿过车轴的孔里,左右各镶着同样大小的铁环。让铁环与穿过轮毂的车轴接触,起到耐磨的作用。使用以前,在轮毂里抹上点儿油,便于润滑。总之,独轮车是不安装滚珠轴承的。在漕运年代,中国的现代工业还没有起步,还造不出那种东西,因此,市面上还不时兴。推车没有轴承,推起来很费力气,平坦、硬实的道路还好些,如果遇到沙土路,尤其是上坡,特别费劲。在那个时代,通州城里城外推侉车子的特别多,人们司空见惯,因此还给这些人编了一套顺口溜 :“小车行千里,步步费力气。推到沙窝里, 累死狗儿的。”

  “狗儿”,这里念阳平,第二声 ;“的”念“地”。“狗儿 的”,是地方土话。在通州,这个说法一般是长辈对晚辈表示爱抚,并且有开玩笑的意思。在这里是对推车人的调侃和戏谑。之所以会有这个说辞,就是因为这种车子在沙窝地或上坡时行走困难。一般在这个时候,几个推车的人就互相协助,前拉后推,共同完成这一单生意。但推车总是要比肩挑背扛省劲,这也就是独轮车比较普及的主要原因。在短途运输的工具中,独轮车算是比较好的了。既能运货, 也能把客人推到想去的地方。
  通州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城内城外遍布行商坐贾,南方的商船、北方的驼队源源不断地把各方货物运到通州。大宗批发的货物、小店零售的货物,都要有人把它们从码头、从骆驼店搬运到目的地。很多人看准了这个商机,靠一辆独轮车揽活儿养家糊口,因此,通州城里城外的独轮车,多得数也数不清。直接记录下这种景况的就要属朝鲜国贡使朴趾源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八月,在经过通州时,他目睹了通州市面的繁华,也亲身经历了车马塞路、 摩肩接踵的场景。他在《热河日记》中写道 :“下船登岸, 车马塞路不可行。既入东门,至西门五里之间,独轮车数万, 填塞无回旋处。遂下马,入一铺中。其瑰丽繁富,以非盛京、 山海关之比矣。艰穿条路,寸寸前进。”当时的独轮车与行 人拥塞街巷的阵势,恐怕只有通州才能见到。“艰穿条路, 寸寸前进”,可见当时拥挤的状况。

  在当时的通州,独轮车的应用比较广泛。除了上述短途运输之外,还有做小买卖的、卖切糕的,以及卖牛杂碎、羊杂碎的,等等,总之,使用独轮车的人很多。在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中间,山东人占有比较高的比例。他们吃苦耐劳, 忍饥挨冻,为了生计,背井离乡。为了在有灾有病时互相关照,建立了类似于行会的组织,还集资修建了山东会馆, 并购买了义地,以埋葬病殁者。
  通州的水运只有半年时间,霜降过后,河水冻结,南方的船只就不再来了。码头上往日熙熙攘攘的情景不见了。夏季靠码头生活的人们,有家的回家,求亲友的投亲靠友。外地无家可归的人,平日小有积蓄的,可以凭借那点儿本钱做一点小买卖,借以糊口;而平日大手大脚、身无分文的,只能在土坝或石坝的号房里栖身,因伤因病冻饿而死的每年都有不少。北关通惠河畔和南浦闸附近各有一个“万 人坑”,那里埋葬的就是这些可怜的穷苦人。
  前面所记述的纤夫、扛夫、脚夫,都是出大力的穷苦人,为了生计,每年每月在码头上往来奔波。在他们的外围,还有做他们生意的一群人。那就是在码头周边摆小摊,卖鲜鱼水菜、各种小吃的,摆饭摊酒铺、开设赌棚的,“缝 穷”的。流连于各种小摊之间的,不时地还有乞丐。清代小说《品花宝鉴》中,有一段对于通州运河沿岸景物的描写: “那日饭后,元茂闷坐无聊,太阳也将落了,独自逛出城来。到了运河边,只见粮船如云,还有些官船,大旗招展,好不热闹。

  那粮船仓里,也有些妇女,就望不清楚。把眼镜擦了一擦戴上,沿着河堤慢慢的走去,只管东张西望。见那些卖西瓜的与卖桃儿的,还有卖牛肉的,卖小菜、豆腐的,挤来挤去。地下还有些测字摊子。还有那些缝穷婆子,面前放下个筐子,坐在小凳上与人缝补。”想必小说的作者到过通州运河边,不然,也不能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码头边上各种生意人的样子。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些当时的社会风貌。

2020/5/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