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大运河|之五:散落在古城周边的漕运明珠(二)
  “金取漕运通济之意,始有通州之名也”,延绵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以其爽朗豪迈的胸襟赐予通州之名,用其深沉无私的情怀给予两岸通州人民“仓廪实衣食足”的幸福生活,将其舳舻敝水的历史画卷赋予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发展重任……大运河于通州,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地标性符号,而是渗入通州的每一条市井街巷,融入到通州人的骨骼与血液,成为通州文化的重要底蕴。
  翻阅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运河之城的子民,把对运河的热爱、崇敬、自豪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之中。这份爱,深沉而内敛,一如运河奔流不息的模样。为此,在“文学作品中的大运河”一栏中,我们精选通州区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运河文库)馆藏的文学作品,与您一同分享文学作品中的大运河,感悟通州运河文化的魅力。
  ——编者按
文学作品中的大运河5
散落在古城周边的漕运明珠(二)
文/刘祥
  明珠闪闪,如雪如脂,满坡满地,一片莹白……
  那白花花的世人一日不可或缺的盐啊!
  盐啊,你又何止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一,你是中国历代严控之物,你是国税征收的重要来源,曾经一度,盐的背后是财富和战争,甚至城市的兴衰也与之相关。
  元制:伪造盐票者,可处死并籍没全家;走私者,轻则鞭七十,重则处死。明清两朝亦有严酷的盐引管理法律制度,可见盐的身份与生死攸关。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沿海出海盐。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他在自己的游记里描述了这样一个见闻:"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马可·波罗所惊叹的地方,就是中国的两淮盐场。往北,食盐可通过淮河水系运往中原、北方;往南,可以借助古运河进入长江,把食盐运销到长江流域更加广阔的市场。
  隋朝大运河开通,将长江、黄河以及淮河、永定河贯通。而扬州正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是古代水运交通最大的枢纽。所以扬州在唐代逐步发展成当时最繁荣的城市,被誉为"扬州富庶甲天下"。到了明万历年间,扬州盐商多达一百余家,使扬州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据载:清乾隆十八年(1753),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人为四千万两白银。而同期扬州的盐业为政府提供的盐税、各种规费和捐款达到一千万两白银,占这个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5%。另外,近京酌塘沽盐场也是首都的食盐来源地。
  海盐外运时有严格要求:四百斤为一引,以后又改二百五十斤为一引。五六月份捆盐,因水分多,按例相加损耗。装盐用蒲包--蒲草织成的耐磨耐盐碱腐蚀的包装袋,以草绳扎紧。草绳四面六缚,绕三十六花而后成引。成引后再按额装运至纳税处纳税,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朝廷在各地建有盐引巡检司、批验所,产、供、销备环节都以衙署批文为凭据,至各个盐场所用之秤,都由朝廷统一制造。秤砣重量竟达二百五十斤,质地有铜质的、铁质的。但这都不足为奇,新奇的是你见过重达四五百斤的石秤砣吗?
  张家湾皇木厂就有。明清两朝在皇木厂村东部、西南部设有盐厂,称上、下盐厂,凡销往北国的食盐均在此批发,皇木厂至今还存有3件称盐用的大石权,其中之一铭文为"昌延店",沉甸甸石夯似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秤砣吧?张家湾城西门萧太后河北岸,也是朝廷盐引的批验之地,不远处有烟墩岗,近有盐桥(因地近盐厂故称),就连盐桥北岸古庙上下那一片土地都成碱花花的银白世界。每年春季,都可见下霜飘雪似的一片白地。这里不长草木,只长一种村人们俗称"咸嘟噜菜"的孤独野菜,与河畔一只少了碑身只剩碑座的石龟为伍。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有通州南部的熬硝营人到这里刮哧地皮,据说此土既可熬硝,又可煮盐,真个是"当年盐卤渗千尺,今人近利土成银"啊。

通州漕运盛景
作者:佚名
约摄于19世纪末
  图片主景是运河上的商船行运情形。宽阔河面上帆船多艘张帆竞驶,对岸大树散生,右岸一老者向远方运河拐弯处遥望,一头牛闲立身后,一小块麦田临河,麦穗已经发黄,就要成熟,农商相映,一幅万帆骈集景象。从此图片周边环境可以考证是拍摄于今通州永顺镇乔庄东,统一货运的船只,疑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运河停漕之前的漕船。

张家湾城门
作者:佚名
摄于1900年8-9月间
  张家湾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防御瓦剌军侵袭而建。城周长905丈,墙厚1丈1尺,高2丈余。东、南濒河,西北环濠。南、西、北各设1 门,东面设2门,门各有楼。图为,张家湾城门,城已残破,城楼已不见踪影,城墙城门完好程度不及通州城。门洞内隐约可见门扇。此图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张家湾城门的珍贵资料。

张家湾古桥
摄/杜智广
  张家湾还留有很多与运河漕运相关的地名。
  花板石厂。在皇木厂村东南部,前几年旧村改造中曾出土数十块红丝竹叶纹嘉石,乃用来修建皇宫与皇陵的稀有石料。其产自徐州,运于漕河,在此存储。其中有两块大者,一块长4米、宽1.5米、高1.4米、重16吨;一块平面正方,边长4米,高0.6米,重亦大,是目前罕见的巨大美石。
  瓜厂。非种瓜之"场",乃卸运南来木瓜之厂。
  木瓜既可食用又具药用价值。有一则故事:宋代安徽广德顾姓男子外出,偶遇腿脚肿痛,不能行走,只好乘船回家。在船上,他将两脚放在一包装货的袋子上,下船时突然觉得自己腿脚肿胀疼痛竟然好了许多,十分惊奇,就问船家袋中装为何物?船家回答木瓜。顾生回家后,就买了一些木瓜切片,装于袋中,每日将脚放在上面,不久,他的腿脚病就痊愈了。这一记载说明,木瓜确有治疗风湿痹痛的神奇功效。
  上面说的木瓜亦称铁脚梨,为我国特有的野生果,因它产于安徽宣城,故称其为"宣木瓜"。而平时食用的木瓜,即水果店里的木瓜,因其原产于热带美洲,属舶来品,后主产于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可以想见,大运河不仅带来了江淮湖广的粮米、北京城建的砖木,连鲜瓜水果、治病救人的药材都带来了,大运河的黄金水道功能何其强盛,功劳真正是大大的了!木瓜厂就在张家湾长店隔凉水河的南岸,据传这里有大石桥,与通运桥在一条线上,通运桥称北大桥,此桥称南大桥,每年秋季卸运木瓜于桥畔陆地,再陆运至京城,至今此村落仍叫瓜厂村。
  烧酒巷。今人多不理解,为什么旷野里的一座村庄叫"巷"呢?皆因明清时期,漕粮运到通州,经验收后转运而储存在京、通国仓中。运输漕粮的军士或民丁,千里迢迢,搏风斗浪,十分艰辛,又加上待遇极低,食不果腹。沿途还要遭受地方官府盘剥,特别是到达通州交付时,每只漕船要拿出很多银子作为贿礼或称各种手续费,才能交清入库。为解决漕运兵丁沿途费用不足和交纳漕粮时贿金问题,掌管漕运的官员便指使兵丁,在每只漕船内搭运南方的土特产品,或沿途变卖,或到通州后堵欠抵销。他们往往买一种能使漕粮发涨的药物,喷洒在漕粮里面,粮粒涨大增重,然后再偷出在沿岸销售。张家湾城东的里二泗村紧靠运河,设有一座码头,一方面供漕运官兵上岸祭拜寺内佑民观里的金花圣母神像,感谢神像保佑一路平安;一方面供运丁上岸销售土特产品,更主要的是在这里出售盗出的漕粮给造酒作坊。作坊主就在码头西面不远处制造烧酒,供应漕运官兵和销往南北各地。数家制酒作坊在运河边排列,形成一条东西向、狭窄而整齐的街巷,故称村名为烧酒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北运河停止漕运,漕粮不再经此,作坊主失去造酒主要原料而停止制酒。但那大运河水酿制的久远的酒的醇香与村名一直遗留至今。
  (已完结)
  本文选自《刘祥作品选》,如您有兴趣,可在通州区图书馆开馆后,可持D级读者卡到通州区图书馆九层运河文库阅览,索书号T3/28。
  (注: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通州区图书馆于2020年1月24日起闭馆,具体开馆时间请您随时关注“通州区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2020/5/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