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永通桥(八里桥)的历史与文化(三)
李时勉受邀撰写永通桥碑文

  参考文献:《通州志(光绪)·艺文志·碑记》:“阮公与侍郞公来请余记,昔文王作台于苑囿,固无预于民事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诗人又被之歌咏传诵无穷。今皇上命建此桥,实所以惠利于人,而人心踊跃欢忻以趋其事者,诚无异乎文王之时,亦何其盛哉。是故不可无所记述以传示后世,因二公之请特为记之。”
  这件事发生在明正统十一年(1446),十二月十九日,永通桥落成典礼时。这一天永通桥周边公卿祖帐,聚集了前来接彩的朝廷各级高官,州人也来围观庆贺,场面盛况空前。在此热烈的场面中,有一个不和谐的身影,嘿!嘿!冷笑,用傲慢地眼光蔑视眼前的一切。此人便是国子监祭酒,永乐二年进士,参与过《太祖实录》编修,十二年致仕,归道经通州的李时勉。
  李时勉(1374——1450年),名懋,以字行,号古廉,江西吉安安福人,明代官员、学者。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六朝。参与编修《明太祖实录》。曾经反对成祖迁都北京。成祖兴建北京城时,又曾上书指出大兴土木的过错。又认为远国的使者入京进贡,不应该让他们在京城群居。又应言事过激,触怒皇上,两次锒铛入狱,后又官复原职。历史评价:“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明正统六年,升为国子监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十二年才被批准。回归故里那一天,朝臣和国子监学生近三千人到都门外为李时勉饯行,有的还一直把李时勉送到船上,等船走后才离开。

  这一天,行船到通州后,正逢永通桥落成典礼,曾经反对大兴土木情绪,见此情形悠然而生,不由发出不和谐的声音。
  官员中,内宫监太监阮安(总理)和侍郎王永和(掌管水利、营建之事的副部长)发现了李时勉,急忙赶上前去,恭请进账并热情款待。
  公监阮安随即问:
  李公今欲何往?
  唉!时运不齐,命运多舛(chuǎn),时致仕,回归故里。
  不!李公博雅学子,参与《太祖实录》编修,您又为人耿直,性格刚硬,还经常抨击时政,直言不逊,为世人钦佩也。
  又言:今永通桥建成,碑文没有适合人撰写,李公路过此地,是否赐之?
  嗟乎!双眉紧凑,不语。
  侍郎王永和曰:李公是否看看这座刚刚落成的永通桥呢?
  好吧!
  随即众人走出帐篷,簇拥着李时勉参观永通桥。
  走到永通桥边,李时勉惊艳!呜呼!壮哉!言:“这座宏伟建筑,真乃世间奇迹也!此桥建成,确实给南北交通带来便利。”此时又见两岸百姓兴高采烈地欢呼场面,于是道出:“昔日周文王,计筑灵台于圈地苑囿内。老百姓出力共建之,很快就建成了,老百姓为之而欢庆,钟鼓节奏美,离宫乐不归,诗人也为之歌咏,传诵至今。很像今天的场面。如今,皇上敕建此桥,实为民生所计,惠利于民,自然民心踊跃,敲起的锣鼓,震耳欲聋,乐师们也排成一队欢奏曲乐,此庆祝的场面不逊文王之时的盛况。二公邀我撰写碑文,义不容辞。”并赋诗颂之。

  诗曰:
  惟皇仁圣,统御寰宇,万方毕臣,网有违拒,粤惟漕运,军国所资,道江历淮,其来如归,潞河汤汤,漕舟所聚,陆运京师,有河伊阻,帝曰汝振,其往视之,惟桥惟梁,惟其宜之,乃命永和,汝督工匠,勿亟勿徐,德绥是尚,曰内臣安,汝其总之,经营规画,惟汝是司,群工百役,莫不踊跃,攻金攻石,并手偕作,惟桥南北,惟水西东,不日而成,敷奏厥功,商旅使客,车舆步骑,昔劳跋涉,今履平易,岸有丰草,水有游鱼,昔为岩险,今为坦途,运输之来,纷纭络绎,国用以舒,仓庾充实,行者忭舞,以播颂声,四方无虞,万国咸宁,惟此成功,帝德之致,勒之兹碑,以告永世。
  碑文撰写完后,李时勉乘车东去,徘徊于古塔与白河之间,十余日后,乘船南归。

2020/5/11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