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永通桥(八里桥)的历史与文化(四)
杨潞桥雪夜探访文征明
  参考文献:《通州新志(雍正)·寓贤》:“文征君,名征明,字征仲,长洲人。以其先世衡山,又号衡山。能诗,工书、画。明正德中,尚书李克嗣荐于朝,召拜翰林院待,诏修国史、侍经筵,寻乞罢。疏三上,吿归,道过通州,阻冰潞河,因寓焉。与州人杨太宰善,为画潞桥图并题诗赠之。”
  明嘉靖五年 (1526),十月十日那一天,京师地区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飘飘洒洒的雪花洒落在广袤的京郊大地上,白茫茫一片。连接北京与通州的通惠河上往来的船只,被大雪封阻在通惠河两岸,不能行使。停泊在八里庄村不远的客船上,站着辞官回归故里的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征明,唉声叹气。
  文征明望着白茫茫大雪,归心似箭的心情,无奈地渐渐平静了下来。
  离船不远处,横卧着一座雄伟壮观三孔石桥,此时在白茫茫的大雪衬托下更显得端庄秀美。桥两侧的牌楼、寺庙、村庄檐上的积雪也渐渐的厚了起来。
  夜幕徐徐降下,京郊大地如此宁静。八里桥附近的枯树上,乌鸦遄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传来的喳喳残叫,在宁静的大地上,格外清脆。客船的烛光与远处八里庄村闪烁的灯火,相对愁眠。
  此时,八里庄村的潞桥草堂正忙碌着,家仆杨泰屋里屋外地为主人准备着雨伞、马灯、长靴等踏雪寻客用具。
  室外雪不停地下着,主人打着雨伞,提着马灯,用劲地推开以被大雪封住的院门,走向阴森的雪夜中。
  八里桥上流动的荧光,慢慢地沿着河边的小路,来到了文征明乘坐的船边。一个声音轻声问道:
  里面是否有京城来的文壁先生?
  船廉儿慢慢掀起,从里面走出一位五十多岁神态沉稳、性情温温儒雅的人。
  答道:
  我便是,你是何人?找我何事?
  我乃州人杨行中,听路人说,先生在此受阻,特来恭请先生到寒舍避雪。
  通惠河岸边的雪地上,两串深深地脚印,一直延伸到潞桥草堂门前。
  虽然已近深夜,但草堂中却炭火正旺,灯火辉煌,茶香四溢 。
  草堂分前后众院,一看便是官宦人家。
  文征明坐下来,仔细观看眼前后生,见其三十来岁,相貌清秀,体态端庄大方,谈吐文雅,想必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问道:
  潞桥,现从何事?
  现任浙江省山阴县任知县,刚刚提任监察御史,还未赴任。今回家探访,正逢先生在此受阻,此与先生相识,乃我福分也。今先生为何至此?
  三年前,我应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今以期满,当赴吏部任职,我不愿意,曾多次上疏乞归,今得致仕。遇大雪封河,无法行船,被迫停留此地,感谢潞桥热情款待。
  先生乃当今江南名仕,名声以响彻天外,此官不做也罢。仕途是艰难的,我奋斗多年,也只不过是个监察御史也。
  我观潞桥,厚道稳重,廉洁平允,精明强干,不久会升为尚书郎的。
  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我在浙江任职时,常听友人谈起先生。先生诗、书、画、印无一不通,造诣极深。您的“逸韵”诗风,体现了隐逸之情和飘逸之美,脱离尘俗,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听说您常与祝明、都穆、唐寅提倡古文辞,又视为唐寅为好友。
  您的书法从师李应祯,后又广泛临习前代名迹,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您的绘画从师沈周,又脱胎于师傅,细丽、秀润、含蓄的画风,于沈周的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截然不同,民间有“粗沈细文”之说。尤其您的青绿山水设色继承了赵孟頫的设色方法。
  您的印章独具金石味,尤其是“梅溪静舍”与“潞阳草堂”有异曲同工之意境。“雪庐”这方印,又恰似今夜的茅舍。
  文征明频频摆手,示意过奖了。可是还是拦不住杨行中的滔滔不绝。
  夜深了,家人与家仆相继睡下了。而潞桥草堂的烛光依旧明亮,窗影映出的两人身影,没有一点睡意。
  次日清晨,大雪以停。家仆杨泰之女,早早地起来打扫庭院的积雪,见先生起来,回眸一笑,便去准备早餐去了。
  吃罢早饭,杨行中言:
  在这个地区,十月份下雪不常有,先生何不去赏雪?
  作为画家、诗人,怎能会放过这难得的欣赏京郊大地的诱人雪景呢?于是,在杨行中的陪同下,来到了八里桥上。此时此景,让画家、诗人陶醉了。
  西望,昨天路过的双桥,在融化的雪景中越发的青黑,墨绿色的树镶上一道银边。
  通惠河边上,有的地方积雪正在融化,昨天覆盖在大雪下面的草已经露出,一道儿墨绿,一道儿暗黄,给灰白的大地上增添了一些色彩。
  东望,古老的通州城,象用浓墨晕染的大船,桅杆就是那耸立的通州塔。被京城诸水冲击的坑坑洼洼的溪淀,在白色的积雪映衬下,呈现点点青绿色,点染着城边的小村庄。雪霁的树枝上有寒鸦嬉戏,河汊面上还冒着点热气,垂柳也梳理着鬓鬟,争先恐后想在雪后的水里留影儿。河岸边,小船上早有垂钓爱好者的身影,在氤氲的水蒸气中时隐时现。
  文征明赞叹!这是一张天工造物的水墨画呀,太美了,美极了。我想再有比此景更美的地方,我也不必再欣赏了。即便是北宋绘雪景的高手范宽,面对此美景也会叹为观止的。
  文征明随即问道:
  通州可有志书?
  据我所知没有,怎么?
  我希望凭潞桥的博才多学,撰志书,把此景记录下来,流传永世。
  回到草堂后,为感谢杨行中的热情招待,文征明提笔画“潞桥图”赠之,并在图上题诗,诗曰:
  百尺飞桥潞水隈,尚书桥畔草堂开。
  横空彷佛晴虹见,落日遥分野色来。
  一笑休论题柱事,百年自是济时才。
  主人漫有幽居念,身系苍生未许回。
  (百尺飞桥,即指八里桥。明·周之翰、清·尹澍吟“长桥映月”诗“晴虹百尺抱江孤,芳草雕栏赛画图。” “长虹百尺卧城西,水影天光云影溪。”也用“百尺”数字,形容八里桥的长度。)
  北京的冬天,是塞外大风刮来的。这一天,塞外滚滚而来的疾风,吹的通惠河两岸万窍怒呺,南下的船只借风力,纷纷起航南下。
  杨行中别离文征明于八里桥,依依不舍,拱手告别。
  远去的文征明喃喃自语:
  立马双桥日欲斜,沙尘吹雾暗征车。
  从今绝迹江南去,只见青山不见沙。
  文征明回归故里后,潜心研究自己的书法、绘画、诗词,终成一代大家。

老皮摄
  上述几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故事、传说的文学形式讲述了永通桥的文学历史,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进程中,文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通惠河上的永通桥(八里桥)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桥,如同一枚活化石,散发着千年古城通州副中心的韵味,铭刻着一场荣辱兴亡的编年史,包含着通州副中心人们热爱生活的人文情调,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动人的诗篇。这些文化现象如同滔滔运河水,永不枯竭地流淌着。

老皮摄

2020/5/1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