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漕运码头那些事儿》第42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漕运码头那些事儿》之通州漕运文物
  明清两代,全国盐政归属户部,在各产盐大区设转运使司,掌管一区盐政。洪武年间,为抵御外患,筹备边储,仿照宋代“折中”法而实行“开中法”,即《明史·食货志》 所谓“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开中法”也称“中盐法”。明政府利用手中握有的食盐专卖权,规定盐商必须先把粮食运到边境地区,入仓以后取得“仓钞”,再以“仓钞”与掌管盐务的盐运司交换贩卖食盐的许可证——“盐引”(“随盐交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最后销售到指定的行盐地区,以取得利润。明政府通过以“盐引”易军粮,使盐商“自募民耕种塞下,得粟以输边,有偿盐之利,无运盐之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地区的军粮供应,减轻了朝廷边粮转运的压力。
  清朝统治者实施纲盐制度。这项制度是由明代“开中法”演变而来的。所谓纲盐制度,就是清政府根据每年产盐地区的产量和各地销售量,确定发售引数,造成“纲册”, 招商认引,额满为止。它的基本特点是由盐商包销盐引,清政府完全脱离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只是通过盐业管理机构收取课税。清代的盐法共有官运商销、商运商销、商运民销、民运民销、官督民销、官督商销等几种,而最后一种“官督商销”成为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政府控制食盐专卖,额定盐引,招商认引、划界行销,从而形成了以盐业衙门为主,地方盐业管理机构、盐商组织为辅的管理系统。从而对食盐生产、盐商的课税、领盐、运销进管理稽查。在不同时期,清代的食盐营销曾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其中,盐引制就是诸种办法之一。盐引制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开始实行。它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明确规定某地产多少盐、运输线路、运销某地,然后设置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

  什么是盐引呢?盐引是盐业中的重量单位。不同朝代、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一“引”盐的重量也不同。比如, 明代每引 50 包,每包 150 斤,共计 7500 斤。而到了清代初期,一引盐的重量已经在 600 斤左右。在顺治元年(1644 年),户部认为,盐引斤数太多,称量不便,规定:长芦盐原来的一引分为三引,每引为205斤。因为有零头,不好算账。康熙年间(1662—1722 年)增加45 斤,每引为250 斤。雍正年间(1723—1735 年)又改为每引300 斤,连包装皮重加秤15斤。
  张家湾的盐引批验所是盐运司所属的下层管理机构。它的管辖范围包括:大兴县52929 引、宛平县52968 引、通州13200 引、顺义县3650 引、密云县4268 引、怀柔1544 引、延庆州837 引、昌平县7636 引、采育营3138 引,共140170 引。其中,除了采育营在马头落厂,即卸船陆运,其余均在张家湾落厂。张家湾盐引批验所的主管官员是一员知事,官秩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科长或股长。职权为“职掌与经历略同。管理京盐张(家)湾循环单照,稽查天津公口岸之囤积转贩情弊,按月折报”,官印印文为“长 芦盐运使同知钤记”。引文中所谓“经历”,是知事的上司, 驻天津,官秩从七品,他的职掌为“掌领解京部河工饷课, 兼管京盐张(家)湾引目,循环单照。运使、运同事务无分大小,悉委办焉”。张家湾批验所知事每年俸银四十两, 另有养廉银二百两。额定下属有书办一名、门子一名、皂隶八名、马夫一名。根据需要,批验所还要雇用一些夫役。
  天津坨盐要经北运河水路运至张家湾。北运河历来水浅多流沙,大型漕船只能在盛水期抵达通州坝下,而其他时间只能沿途停泊,等待剥运。鉴于盐商雇用运盐的大型商船吃水过深,朝廷规定,大船不得行过杨村。为此,在杨村与河西务设置载重三百石以下的剥船,将大船上的漕粮物资,包括食盐剥运到通州。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盐商集资捐银 30 万两,预计打造剥船一千艘。用这些银两,实际打造了1200 艘,后来又续造300 艘,前后共1500 艘, 用于剥运漕粮、盐货和其他物资。
  批验所收到盐引后,按照各州县的盐引数,批发给各州县零售商。中间的手续,比较严密,比如,北京城里盐引的行销,就必须严格按照朝廷规定的办法来进行。首先,零售京盐的商户,必须是“老成”的铺户,在京城广渠门和张家湾税课司登记备案,建立循环单,取得销售资格。商户买进京盐前,预先在单上填注某铺户某商号于某年某月某日,预定购买引盐多少,铺户执此为凭,到张家湾税课司核验后,按照每引课税银五钱二分四丝的标准,缴纳税银后,投换环照,税课司照单开出商户姓名、字号、盐数,到批验所购买盐引,并以此为合法销售的依据。还规定,运盐进京,必须在广渠门挂号。商户没有环照或绕道进京,或环单所填数量与实际所运数量不符,即属违法私贩,要受到查办。零售的价格也是朝廷预先规定了的,比如清嘉庆年间,行销北京城的京盐,每斤为17 文。
  批验所所用的石权,是盐运司统一制作并配发的。据《长芦盐法志》记载,颁发给张家湾盐引批验所的“掣盐石砝码四(枚),共重三百斤;包、索、卤耗石砝码一(枚)重十斤。依律关部颁砝码斤量较制”。通州区文物所收藏的石 权,或许就是上述配发的砝码。
  各地盐引的数量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动。例如康熙《通州志·赋役志》记载 :“本州每年额设盐引一万二千六百 引,无增减亦无壅滞。”而在嘉庆年间(1796—1820 年)为13200 引。另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光绪年间(1875—1908 年),通州为“现行九千四百三十引”。数量已经发生 了变化。
  四、军粮经纪密符扇
  在通州区博物馆的诸多藏品中,有一把“军粮经纪密符扇”。一把扇子的名称中竟然有“军粮经纪”“密符”字样。乍一见到这把扇子,许多人会油然产生一种神秘感。

  一把扇子还会有什么秘密吗?首先说明,这的确是一把扇子,不过不是普通的扇子,而是一把与漕运制度密切相关的、具有很长历史的文物。先介绍一下对扇子直观的感觉:展开后,整个扇面上方宽约50 厘米,下端宽20 多厘米,高近20 厘米,两面各画有密符50 个。每个手写的密符下面用正楷字体标注着其所代表的含义。“密符扇”的扇骨已经没有了,扇面呈淡黄色,部分扇脊也裂开了,扇面上散发出一丝樟脑的香味。
  扇子是永顺镇退休教师陈乃文先生家里珍藏的,后来陈老先生把扇子捐给了通州区文物部门。陈乃文的先祖陈培芳,曾在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担任漕运码头的军粮经纪,这把扇子是他担任“军粮经纪”的凭证,是前任经纪移交给他的。据说这把扇子原来还有一个深蓝色的扇袋,是由上好的丝绸制作的,袋子上还有专供挂在裤子上的挂钩,但在很早以前就遗失了。这样说来,这把扇子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

2020/5/1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