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作品专辑/《京门九衢图》解(8)
崇文门

  九门征谋一门专,马迹车尘互接连。
  内使自收花担税,朝朝插鬓掠双钱。
  崇文门位于内城东南城墙处,取“文教宜尊”之意。元代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因当时有哈达大王府在门内而得名,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造型古朴,直径一米,据说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铁龟来镇水保平安,“崇文铁龟”之名遍响京都。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们望门生畏。古时候祟文门走酒车。那时煮酒的烧锅多在河北涿州和东边的通州一带,有南路烧酒和东路烧酒之称。崇文门收税,凡过往商人须从此处交税,此门昼夜不关,那时有句俗语“城门响点不等人,出城进城要紧跟”。如果你走慢了,城门准时关闭,无论进城还是出城都毫无办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开城门。崇文门却通宵达旦地开着,有差役守卫。清朝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是说.我上过税丁.我的酒来路光明正大。崇文门税局收入甚多,为防止其他官吏忌妒,税官们以“献鲜”为名,每年三月,向皇帝及大臣送黄花鱼,十月送冬笋和银鱼,成为变相的分脏。当时又规定城内不许开“烧锅”,官家在祟文门内指定了十八家专卖店,俗称“十八家酒店”。酒税很重,一般酿酒小作坊,为维持生计,往往夜间胸前挂着装满酒的猪尿泡,偷偷爬过城墙,以避交高税。这就是“背私酒”的。背私酒是非常辛苦和危险的,所以当时称祟文税局是“鬼门关”。

  北京建元大都城时是用土夯成的,下宽上窄,巍然屹立。因为是用土夯成的,于是产生了如何防止雨水冲刷城土的问题,后来采用千户王庆瑞建议,“以苇排编,自下彻上”,就是用苇帘子自下往上覆盖,像人穿蓑衣一样,简称苇城或蓑城。那时每年都要“收苇以蓑城”,今天崇文区内的草厂头条到十条,南、北、中芦草园(原名芦苇园)等地名,都与元朝的收苇场有关。后来守城一方恐怕对方用火攻城,就撤去苇帘了。

  崇文门护城河桥比其他护城河桥宽大,属三券石桥。明末以来,崇文门外商贩遍布,车水马龙。护城河水清整,河上架有桥梁,河中游有画舫,两岸种着树木花草,到处都是景致。花市大街因过去这里买卖花而得名,地名叫花市。花市的历史有二百多年了。花市除卖鲜花,还卖绢花、纸花、绫花,这里有许多做花的作坊,做出的花跟真的一样。花市集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它与现在位于西花市大街中部的火德真君庙有关。这座火神庙建于明代,最初是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清乾隆四十一年,重新修葺。从此每月逢四这天,人们在庙前摆摊设点售货,于是卖花的兴旺起来。老北京有名的花市有两个,都在城南,一个在菜市口西的下斜街,一个就是崇文门外的花市。两条都是老街。下斜街的花市,历史悠久;崇文门外的花市,街道是自明隆庆二年(1568)建了火神庙后有的,真正形成花市则是清乾隆年间的事了。到了清朝,下斜街叫槐树斜街,花市巳日趋衰落,神木厂大街的花市,却越发地兴隆,改名叫花儿市,而且一下子就叫响了起来。

  崇文门外的花儿市逢四,即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在火神庙前摆摊成市,庙同市一起开放,香火缭绕中人群摩肩接踵,透着格外的热闹。清人《燕京岁时记》里说:“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做假花和卖鲜花最大不同是,假花特别是纸花必须要染色,花市上除卖花,还有将颜色做成膏汁来卖的,你买回去可以自己制作假花。卖颜色的,就在庙前高挂“水作花红”或“蓝靛二蓝”之类的招牌,有的小庙索性被人称为“蓝汤老爷庙”,成为了当时的一景。

2020/5/2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