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漕运仓储那些事儿》第45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漕运仓储那些事儿》之古代通州漕运
  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就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个过程几乎持续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从远古开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成为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从魏晋开始,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人南移,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上自然环境的优越,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水平提高很快,北方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到了南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就完成了。
  南宋以后,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这就出现了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现象。统治者为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重视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所以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当时的交通大动脉,也可以称为王朝的生命线。正如《元史·食货志》所言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大都所用粮食、丝绸等大批物资,都需要从江南运送。主要是通过海运和京杭大运河运送。
  通州不仅是京师的东大门,还逐步成为一个漕运仓储中心,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如《嘉靖通州志略·漕运志》所言:“国初于通设镇守,亦屯重兵,仓场之设,非无谓也。 往年,每遇边方有警,及腹里流贼为患,则出京军以戍通州,就仓食粟,故通州自来不罹兵患。通州安,而京师亦安矣。”

隋唐大运河全图
  元明清三代,南方各省的粮食和营建北京的物资都经过海运和大运河运送到通州。通州当时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枢纽,部分粮食储存在通仓,部分粮食经过通惠河储存在京仓,还有部分粮食沿温榆河直接运至昌平巩华城和居庸关,部分粮食沿潮白河直接运至密云供镇守长城守军。所以通州改变了金朝作为漕运终点的地位,而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转运中心。中央王朝在通州设立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漕务,在通州设立皇家粮仓,还派重兵把守。通州因漕运而得名,也因漕运而兴盛。
  元朝海运、河运并行,将南方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在通州转运。据《光绪顺天府志·经政志三·漕运》记载,元初平定江南,将宋人的库藏典籍由海运运至大都,“初,巴延平江南时,尝命张瑄、朱清等, 以宋库藏图籍,自崇明州,从海道载入京师”。但漕粮还是 利用河运,时而有接济不上的情况,至元十九年(1282 年), 设法恢复海运。海上航道前后有三次变更,初期海运由刘家 港(今江苏太仓东北)入海北上。因海岸险路很多,于是另 辟新道,比前路稍近。一年后,又改了一条新道 :“从刘家港 上船,过崇明放洋,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耳。”十分便利。 “起时至燕者,四万二千石,及其盛也,遂至三百六十万石。”
  海运粮食从天津上岸,然后经内河运至张家湾。《读史方舆纪要》云 :“张家湾在通州南十五里,元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
  元初漕运大致循唐宋大运河旧道入大都,但因旧运河失修,只能采取水陆联运形式。但是京通间的漕运仍是一大难题。据《国朝文类》(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记载, 元初,元世祖采纳了郭守敬重开金口的建议,“上可至西山 之利,下可广京畿之漕 ”, 但必须在“金口西预开减水口(溢洪道),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至元三年(1266 年)十二月,开凿成功。此次重开金口河,成功使用了近三十年,这在永定河引水史上是空前的。
  早在元朝建立以前,忽必烈到中都以后的第三年(1263 年),副河渠使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发玉泉山水以济漕运, 不久,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将玉泉水经高梁河北支入坝河,作为运道。后来由于修建金水河,玉泉水大部分入大都城内供皇城使用,坝河漕运受到严重影响。至元十六年(1279 年),大力疏浚坝河,筑坝七座,改行剥运,分段行船。坝河一直发挥着运输功能,直到至正十二年(1352 年),漕 运为农民军所阻才停止。但是,仅靠坝河,运量有限,而且经常淤浅不能行舟。据《元史·河渠一·通惠河》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都水监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言 :“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又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

金时通州至中都运河路线示意图
  在郭守敬的主持下,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春动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元史·河渠一·通惠河》)。完工后,积水潭成了水陆码头,运至大都的粮食大增,每年在三百万石以上。这次开凿通惠河时,将河口南移至张家湾之下里二泗村,而不直接在通州城入白河。这样可以减缓运河的坡降,使漕船可以从白河入通惠河。
  元朝政府不仅重视通州与京城之间的漕运通道,还十分注意通州与大都北面居庸关等要塞的漕运交通。为此,至元元年(1264 年),疏双塔漕渠。这次疏凿的就是从通 州沿温榆河北上至双塔河(约今北沙河)的运道。但是关于这条运道的资料很缺乏,每年大约运多少粮食、粮仓地点、使用到何时等问题,都须进一步研究。
  明初,国都定在南京,由东南各省沿江运送物资,或者实行海运,路途较近,比较方便。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往北平之后,江南漕粮输往北方,运输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永乐前期,由于战乱等原因,京杭大运河运输不畅,所以南粮北运多用海运。如永乐元年(1403 年),平江伯陈瑄总督海运粮四十九万二千六百三十七石,赴北京、辽东以备军储。从永乐元年到十一年,朝廷海运粮食的记录频频出现在《明太祖实录》中。永乐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运输通道。漕运运制有三次变化。最初朝廷采用支运法,后来出现了兑运法,支运法与兑运法并行存在,后来又形成长运法,并形成定制。《明史》记载 :“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
  所谓支运法,即转运法,即各地漕粮就近运至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仓,如江西、湖广、浙江民运漕粮就近运送至淮安粮仓,然后由卫所运军分段接运至通仓和京仓。据《大明会典》记载,永乐十三年(1415 年),朝廷确定了各都司和直隶卫的运输段落 :“浙江都司并直隶卫分官军,于淮安运粮至徐州,置仓收囤;京卫官军,于徐州运粮至德州,置仓收囤;山东、河南都司官军,于德州运粮至通州交收。”这种一程一程转运的办法,称为“支运法”。 农民参加运粮即免纳当年税粮,纳当年税粮则免除运粮, 其运费计算在支运粮内。一年转运四次。支运法推行后, 民运漕粮到各地粮仓,往返时间甚长,经常耽误农时。

元代通惠河二十四闸位置示意图
  元代通惠河二十四闸位置示意图宣德六年(1431 年),平江伯陈瑄奏请朝廷,推行一 种新的运法。陈瑄奏请“令民运至淮安、瓜洲,兑与卫所, 官军运载至北,给与路费耗米”。(《明史·食货三·漕运》) 这就是所谓的兑运法,即各地漕粮运至淮安和瓜洲(今属扬州),兑与运军转运,军运的费用由农民承担。
  改行兑运后,粮户将漕粮运至淮安或瓜洲,暂贮水次仓候兑,而无须上纳常盈等仓,既缩短了运程,也减少了麻烦。为确保兑运顺利进行,朝廷颁布了不少则例,对兑运加耗的数量做了规定。宣德六年(1431 年)十一月,户部定《官军兑运民粮加耗则例》,规定江南各地居民向运军付给每石米“加耗”的数量是“每石湖广八斗,江西、浙江七斗,南直隶六斗,北直隶五斗。民有运至淮安兑与军运者,止加四斗。”并规定 :“如有兑运不尽,令民运赴原定官仓交纳。不愿兑者,听自运官,军补数不及,仍于扬州卫所备倭官军内摘拨。其宣德六年以前军告漂流运纳不足者,不为常例,许将粟米、黄黑豆、小麦抵斗于通州上仓。
  军兑民粮请限本年终及次年正月完就出通关,不许迁延,妨误农业。其路远卫所,就于本都司填给勘合。”宣德十年(1435 年)九月,又对兑运法“加耗”做了调整 :“湖广、江西、浙江每米一 石,加耗六斗,南直隶五斗,江北直隶四斗,徐州三斗五升,山东、河南二斗五升。”同时又规定:“耗粮以三分为率, 二分与米,一分以物折之。”正统元年(1436 年)九月,《运粮官军兑运各处民粮来京输纳加耗则例》规定 :“湖广、江 西、浙江每石六斗五升,南直隶五斗五升,江北扬州、淮安、凤阳四斗五升,徐州四斗,山东、河南三斗。若民人自运至淮安、瓜洲等处兑与军运者三斗。正粮尖斛,耗粮平斛。务令军士装载原兑干圆、洁净粮输纳,抵易粗粝者罪之。民不愿兑,令自运至临清仓纳。”起初兑运与支运并 行,后来兑运渐居优势。

2020/6/1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