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作品专辑/《京门九衢图》解(10)
天安门

  双阙平明卷雾开,九重颁布诏出层台。
  幡悬木风衔书舞,仗立金鸡下赦来。
  天安门居于京城中央,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清顺治八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通高33 7米,三十六扇朱红菱花门扉,六十根通天圆柱,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由一个四百五十公斤八角宫灯和十六个各重三百五十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明清两代宣布皇帝诏书的仪式就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不同的是,在明朝,诏书盛在一个木匣子里'而清朝则是衔在一个木制金漆凤凰(叫金凤)的嘴里,自正中城堞用绳缒下,然后复制分发全国,古称金凤颁诏。
  门前开通的金水河,碧水清流,河上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曲线美。桥南东西两侧,各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官门"重罪,格杀勿论。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它就是禁区。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许多彪炳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威武雄壮地上演。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成为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众生桥"。
  大清门位于皇城天安门之南、内城正阳门之北,城市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初称"大明门",清顺治元年改名"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中华门"。门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门前为正方形深广数百步小广场,周绕石栏,称"天街",俗称"棋盘街",以形似棋盘之故,中间御路似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一百一十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三十四间,皆连檐通脊。明清两朝,吏部、兵部常在东侧千步廊选拔官吏,叫作"月选"、"官掣",札部在那里审核乡试、会试考卷,叫"磨勘";而西侧千步廊则是刑部审判犯人的地方,称为"朝审"与"秋审"。宫廷广场中间有大青石铺的甬道,使用的石料每块长约三米,宽约两米,两块并排铺成。甬道两侧种植各种树木,尤以紫丁香和白丁香著名,每当丁香开花时,争香斗艳,所以此处又有丁香林之称。整个宫廷广场处在森严、幽深、神秘的布局之中,成为朝廷礼法所系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权至尊思想的集中体现。一九五九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了中华门,一九七六年在其遗址处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是皇城大明门的左右门,取长治久安之意,长安街由此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拆除。
  天安门西北侧有社稷坛(一九一四年辟为中央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与夭安门东北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相对,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社稷坛早期是分开设立的,称作太社坛、太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稷即五谷).后来才逐渐合而为一,共同祭祀。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内,改叫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万寿寺的基础上建起了社稷坛。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种的地方。社稷坛全园面积约三百六十余亩,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历代皇帝都把"社稷"看作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社稷坛在全园轴线的中心,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由汉白玉石筑成。上层每面长16米,中层16.8米,下层17.8米。上层台面铺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由全国各地进贡而来,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同时还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社稷坛内有数百株翠柏遮天蔽日,一地的荫凉。
  天安门京北侧太庙原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太庙的建筑群共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围墙之间是浓郁古老的柏树,清幽宁静的环境使人产生沉静严肃的感觉。庙内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大殿,每逢登基、亲政、监国、摄政、大婚、上尊号与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等,皇帝、嫔妃均到此祭祀。前殿明间之上的两层檐间,木匾上书满、汉文竖写的"太庙"二字,粱柱外包沉香木,其他构件均为金丝楠术建成,地铺"金砖",整个大殿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每到年末岁尾大祭的时候,将太庙供奉的帝后神祖主木牌移到这座殿里举行。祭祀前,皇帝 斋戒于斋宫。祭日时刻,皇帝要穿祭服,乘礼舆出官上殿。

  人们把北京称为"紫禁城",是因为那里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在古代,皇帝自称天子,意思是天地的儿子。古人认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微居中央,太微和天帝设两旁,所以紫微垣就做了皇帝的代名词。皇帝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君主,他居住的宫殿是严禁黎民百姓靠近的,这样,人们便把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紫禁城四面环有高十米的城墙和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城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东西宽七百五十三米,占地面积达七十八万平方米,有房屋八千七百间。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字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官,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官。其后为御花园。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午门是紫蘩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因有五个门洞,故俗称五风楼。午门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皇帝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也有。

  神武门原称玄武门,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 1420)建,清康熙时重修。该门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上设钟、鼓,起晨钟暮鼓报时作用,黄昏后鸣钟一百零八声,而后起更,打更击鼓,至次日拂晓再鸣钟;但是皇帝居住在宫中时,神武门楼上不鸣钟。神武门内为通往御花园及东西六官的顺贞门。清代选秀女时,备选的女子均由神武门进出。
  神武门上层檐下挂匾,书满汉文"神武门",楼下有石护栏围绕。城墙有三券门,中门可启闭,现在北向券门上部有"故官博物院"石匾。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l座。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三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冻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后叉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七十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嘉庆年间林清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人,起义旋即失败。
  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形制相同。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

  紫禁城作为封建帝王大型宫殿群,其修造充分考虑了政治统治和生活起居等多方面需要。在建筑布局方面,完全符合古代广为流传的风水理论,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思想。紫禁城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还是一座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个方面的艺术宝库。
  紫禁城的西边及西北有北海、中海、南悔。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伫立着一座御碑亭,是燕京八景之一的水云榭,亭内有乾隆皇帝的亲笔御书。此处水云相映,风景绝佳,有"太液秋波"之誉。在御碑亭西侧,北海与中南海之间,有一座小小的砖砌的圆形城池叫团城,高4 6米,周长276米,面积达4553米,素有"城中之城"的美称。它既是北海公园的一部分,又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小园林,是在元朝的中都城基础上建成的。团城的南边有一座石拱长桥,桥的两端各设一座四柱三楼牌坊,东面的叫玉蝀,西面的叫金螯,石拱长桥就叫"金鳌玉蝀"桥。桥北面的北海白塔蕴涵着"吉祥如意"之意,湖边的五龙亭是当年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金鳌玉蝀"长桥的西南侧有一座两层古式建筑叫"紫光阔"。紫光阁原为四方平台,后废台改建为紫光阁。明代皇帝常在此观赏龙舟竞赛,看跑马射箭。清代在紫光阁的正南面立有一块"下马必亡碑",是针对清兵人关后,八旗子弟逐渐弓马废弛,统治者深以为忧,以起警示作用的。紫光阁和武成殿是中海西岸最重要的建筑。乾隆年间,为嘉奖平定边陲叛扰的功臣,于乾隆二十五年下令重修紫光阁,并在阁后建武成殿,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紫光阁的重大活动是宴请有功之臣以及少数民族王公大臣。皇帝邀请功臣进殿,设宴款待,随即开放紫光阁,君臣共览,炫耀武功。皇太后也曾在这里避暑消夏。新中国成立后,紫光阁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和国务院举行会议的场所。

2020/6/3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