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作品专辑/《京门九衢图》解(18)
右安门

  才过谷雨日初长,特出南西访海棠。
  为爱严维诵诗句,再来此地看斜阳。
  右安门在外城南墙西侧,故称"南两门",其修建年代、过程均与左安门相同,左安门、右安门是姊妹门。
  右安门里有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的陶然亭。陶然亭总建筑面积为八十三万平方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这里的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成为全国各地来京文人的必游之地。清代二百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夭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陶然亭叫"亭",不是凉亭的亭,是十里长亭的亭,所以是三间敞厅,这和科举制度,和集中在南城的会馆有关。应试举子,三年一次,来北京报销单程路费(公车),回程不管;进京赶考都住本乡会馆,考试不利,再等三年;那时交通不便,边远地区要走数月,车尘汗马,费时费力费钱,许多人滞留京城"复读";客乡游子,郁闷难排;皇家园林,官禁森严;私人园林,人地两生,陶然亭、窑台这块地儿,就自然成了公共园林。慈悲庵内品茗饮酒,窑台顶上登高临远,碑碣之间吊古伤怀……心绪凝成文字,文字广泛传播,陶然亭就名满天下了。

  右安门里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法源寺,法源寺唐代便已建成,名悯忠寺,寺中最早建有悯忠阁,不过这座高阁早在明代之前就不存在了,只留下几块断碑。明正统七年(1442)重建,改名崇福寺,明末寺废,后又重建,改名法源寺。清代康、乾之后,法源寺不只是右安门里的大寺,而且以花事驰名京城。试翻康、乾以后诗人的诗集,有不少都载有关于法源寺花事的诗,"岁唤狂朋三十度,春风欲放海棠颠"(《消寒诗话》)。"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洪亮吉诗)。林则徐嘉庆二十一年(1816)四月初七日记云:"出城后顺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也可见当时景观了。待到同光之后,直至数十年前,法源寺则专以丁香称雄都下。当年法源寺有几百株老丁香,白多于紫,在五月间花事盛时,那庭院中宁静而馥郁的气氛,那淡紫、淡碧的香雾和光芒,那闹哄哄的蜜蜂,在这暖洋洋的花间徘徊过的人,令人难忘。所谓"禅房花木深",在寺院中看花,是别有一种肃穆的情趣的。

  牛街,在法源寺西北,是回民的聚集区。别看这条街两旁的民房不起眼儿,这儿却有值得夸耀的一座建筑--中外闻名的牛街清真寺。清真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明代和清代都曾进行过大修,近年又有修缮装饰,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回教寺院。传说宋朝年间.阿拉伯一个"筛海"的儿子那速鲁到北京传教,发现这块地方绿树成荫,河水清清,素雅清幽,便带着中国工匠盖起座清真寺,供穆斯林礼拜用。这座清真寺融合了中国和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长处:两边是对称的清水脊砖墙,各置一座小门,栽着四株柏树,中间突凸出一座六角攒尖亭的望月楼,门窗是阿拉伯式拱圆形,朱 漆栏杆,彩画粱栋,近隐着寺内的飞檐欹顶;楼前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彩画牌坊,和对面歇山顶式的影壁相峙。每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头戴白帽的回民们,在清真寺师父洪亮的招呼声中,从四面八方涌米,到寺内的水房里沐浴,再进入大殿跪在紫红地毯上晨拜。现寺内还藏有《古兰经》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

  右安门城里有大片农田菜园。此地有"右安花畦"一景。右安门一带花草树木茂盛'为游春赏秋的处所。《帝京景物略》这样描述:"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日下旧闻考》记载:"草桥众水所归,钟水田者资为利。有莲池,香闻数里,牡丹芍药栽如稻麻,文人墨客,常聚于此,面对花香草绿,耳听流水潺潺,吟诗作画,一抒豪情。

2020/7/13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