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漕运仓储那些事儿》第53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1、说说三庙一塔那些事儿 2、说说通州水系那些事儿 3、说说漕运码头那些事儿 4、说说漕运仓储那些事儿 5、说说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 6、说说安清漕帮那些事儿 7、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8、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9、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10、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漕运仓储那些事儿》之通州城漕运基础设施
  随着漕运的衰落,大光楼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八国联军血洗通州城期间,大光楼毁于战火。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光楼基址无存。
  目前,复建后的大光楼屹立在通惠河与大运河交汇西南角,在原址东北不远处。
  潞河驿和黄亭子潞河驿位于通州旧城东门外迤南运河西岸,亦称为潞河水马驿。潞河水马驿的设置是由通州“水路要冲”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明清时期,从东北到北京,都入山海关,经潞河水马驿,然后进京。从北京经由京杭大运河到运河沿线各城市,都要经过通州潞河水马驿。明代十分重视运河驿传系统的建设,从顺天府(今北京)到应天府(今南京)设置水驿四十余所。可见,通州潞河水马驿不仅承担陆驿的功能,还是运河水路系统的重要节点。
  《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潞河驿于“明永乐中置”,“隆庆中被火,万历五年秋,因旧址兴工”。外国使臣和友人拜谒明清朝皇帝,要先下榻于此,由礼部官员在此迎接。使臣离开,也由礼部官员护送至此,再沿大运河离开。
  关于潞河驿的结构布局,明《通州志略》记载 :“潞河 水马驿有正厅七间,后堂十间,正厅前廊房东西各五间,后堂前廊房东西各三间,仓库厨共二十四间,驿丞厅三间。”潞河驿其西为总会铺,也叫递运所,应是放置传递物品的地方。其东为来宾馆,后改为抚夷馆。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接待室或者招待所。从名称看,最初外来宾客都可以在此下榻,所以叫来宾馆。后来改为抚夷馆,“夷”就表明天朝上国对外国使臣宾客的蔑称,说明后来成为外事接待的专门场所。
  在潞河驿南侧有一个亭子,内立“潞河水马驿”碑, 被称为驿亭,又因为其外形为四角攒尖带宝顶,用的是黄色琉璃瓦,所以又称为“黄亭子”。黄亭子是潞河驿的标志, 也是漕船与民船的分界线。黄亭子以北,只有漕船和黄船可以进入,分别到土石二坝和黄船坞。而商船、客船则不能进入。清代学者计六奇在《明季北略》(卷一)中记载:“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己未仲春二十又二日……杜将军师出潞河,潞河人聚观之,挥汗湿邮亭……”邮亭就指的是黄亭子。可见,黄亭子虽然体量并不高大,但是在通州城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因保证漕船运粮,将此驿南移到张家湾城南门外萧太后河南岸,与合河驿并。乾隆年间于此改为东路御酒厂。民国间仍作酒厂,但改建颇多。 1949年后,潞河驿仅余递运所院落,改为商业用房。随着时代变迁,潞河驿已不存。
  通州古城独特的水系明清通州城利用河流而设计的独特水系,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值得今天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借鉴的。
  通州城利用潞水(北运河)和古高梁河(通惠河)设计了天然的护城河《钦定日下旧闻考·京畿·通州一》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 ),户部郎中于仕廉周视两城 隍并可为池,请引通惠河注之。诏浚三千三百余丈,加深二尺许,广视深四倍,建闸一、桥四。”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护城河防御体系。设计者利用通惠河开了河口。河口开在新城西北角不远处,引水南流,形成西护城河。此河流到新城西南拐角处往东流,形成南护城河(现在玉带河大街的位置)。又在天桥湾附近,利用通惠河分支,往南偏东流,从西水关进城后,向正东方向(现新华大街的位置)流,经通流闸,继续往东,从东水关出城,与东护城河汇流。
  关于通州城的水系设计,《光绪顺天府志·河渠志三·水 道二》中也有明确记载 :“(通惠河)迳通州新城西北,分流为护城河南出,迳筛子庄西,又迳新城,西出桥下。城之西北有水渠,其涓滴所积也;护城河又折东,迳南水关外,分流入南水关为一渠。护城河又东出南门粮桥、哈叭桥、南浦闸桥,与东水关南流一支合。其流经新城西北隅,东流五里许,分支南出,迳城北一里之天桥湾西,汇旧城西水关。”这不仅解决了通州城西护城河和南护城河的问题,而且还“积水丈余”,具备运输的条件。史书也明确记载该水道连接了土坝与中西两仓,具有水运功能,“其土坝运漕至中西两仓水道,即由此”。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后, 护城河“可通漕舟,省陆挽费”。
  除此以外,通州古城还十分注重对水的利用。在北城,设计者设置了两处大的湖泊,即西海子和东海子。在南部,设计者在西水关、东水关附近和粮仓附近,设置了四处水渠。
  关于城内水系设计,《光绪顺天府志·河渠志三·水道二》 有明确记载 :“分支北流为一渠,曰西海,在潞河驲西 ;其 东流出罗家桥,又分支,少西转出无档桥,曰仓沟,迳中仓西南为一渠;其东流又出通流闸、通利桥,于东水关西分流,折南为一渠,其东流穿东水关桥出,又分为二:一北流,迳土坝,坝西分支自东关北流,出善人桥,与东海(在通永道治东)水合,其水东出城外善人桥,入于榆河;一南流迳南浦闸,与新城西北一支合。其经流自西水关北分支,北出减水闸,与经流并东迳旧城北门外葫芦头、滚水坝, 合流北出通济桥,又东注于榆河。”
  这样的水系设计,既有军事防御(护城河)、防洪排涝、 粮食运输、城市消防等功能,还能起到塑造城市景观、调节小气候等综合作用。可见,明清通州城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

2020/8/5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