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第68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1说说三庙一塔那些事儿
  2说说通州水系那些事儿
  3说说漕运码头那些事儿
  4说说漕运仓储那些事儿
  5说说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
  6说说安清漕帮那些事儿
  7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8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9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10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之   客运码头故事多
  张家湾城周边几大专业货运码头就不用说了,单说说它的客运码头吧!
  不同年代,张家湾客运码头的地点也不尽相同。大概是辽金时代吧,萧太后河口高丽寺与净业院之间,即现在张家湾城西南那一大片水域为客运码头(因张家湾城未建,城南还未成市街);元朝以后通惠河开通,后潞河也已疏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这时的张家湾客运码头就已转移到现在城南街市东部临河一线了。而张家湾城、通运桥建成之后,码头无疑离城与桥更近便了。通运桥北、桥南河底、坡下仍可见的散乱条石、块石便可为证。 张家湾客运码头与傲立城垣为伍、虎踞石桥相伴,两岸绿柳婆娑,荷菱香溢,更有那永远流不尽的桨声帆影,城里城外广福寺、铁锚寺、河神庙的青烟袅袅,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北国水乡景色啊!

  这里是南来的举子最得意也最伤心之处。进京第一站,十年寒窗苦,满腹青云志,只待金榜题名时;一旦科考失利,顿时天昏地暗,流水落花,无颜南下见江东父老……赴任的京官和发配蛮荒南地的贬官,这里是他们仕途前景的分水岭,抬腿上岸、举步下船之间,春风得意和秋风肃杀并举,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迎接亲人挚友,梦里的思念化作重逢的惊喜、欢笑、激动,身边的一切都是妩媚的,连那骄阳、暑热、蝉鸣、鸟噪、远处骡马轿车待客的不耐烦的长嘶;而送别亲人挚友,满河都是惜别的泪水,折一枝岸柳相赠远行者吧,请记住这暮春傍晚的难忘一幕…… 最潇洒浪漫的,是那些仕途平稳的官吏和衣食无忧、云游天下、得山水之乐的文人墨客。听听他们的声音吧:《铁牛庙》:“燕人重东作,熔铁象牛形。角断苔华碧,蹄穿土锈腥。遗踪传野老,古庙托山灵。一酹壶中酒,穰穰黍麦青。”这是最早的元代南阳人、翰林编修迺贤的一片张家湾北门外铁牛寺的幽幽怀古之情。
  《长店作》:“牵舟下潞河,河浅不可行。前途漫浩浩,日暮悲孤征。缘流百里间,淼茫即东瀛。挂帆越万里,快哉平生情。失计今如此,忧怀徒自盈。”这是明代弘治进士、山东寿张殷云霄所写的长店,即今张家湾城南一带的略带伤感之作。
  《张家湾》:“柳色凝青曙,莺声散晚霞。微茫连水国,迢递见村家。绿满平田草,红开断岸花。流亡宜早复,此地足鱼虾。”此诗作者为张继恕,生平不详。但此诗留给人的印象是欣欣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它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

  以上所选只是有关张家湾诗词的极少几首,另外还有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登张湾里二泗道院高阁》;明代大学者李卓吾多次往返张家湾,为接送友人之“以报船抵张家湾”诗句;清代方志学家管庭芬的《张家湾古铁锚歌》、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好友张宜泉的《赴张家湾寻曾祖柩》,等等。
  有一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昔从銮舆曾此径,重来熟地弗胜情。彩云一片今何在,春梦三年记不明。目送吴帆心共远,迹存潞水恨难平。江湖来往饶情客,谁向云卿漫寄声。”(《重至张家湾有感而作》)此诗作者富察明义,做过乾隆朝上驷院侍卫,曾随乾隆多次到过张家湾。他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密切关系。富察明义风流倜傥,是明清文人雅士好与歌妓酬唱风尚的代表人物,此诗提到的“昔从銮舆”事,是作者曾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初春,随皇帝到张家湾,与苏州歌妓陆笺(字云兰)邂逅,因陆美艳绝伦,琴诗兼妙,故一见钟情,别后,他有若干诗词寄托对云兰的思念。此诗是1773年作者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之作。
  乾隆曾六下江南,想必是要走运河经过张家湾的,或者有时就是干脆到张家湾一游。其实他的祖辈康熙皇帝,也多次到过张家湾,不过,康熙帝似乎更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他的通州张家湾之行大多与漕运有关,问察河政、督催疏浚、抗旱防洪……
  在所有来过张家湾的帝王当中,最荒唐又最风流的还属明武宗朱厚照。有一段故事: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游幸大同,发现了晋王府乐户杨腾名下刘姓妓女的惊艳美色,从此,这位色艺双绝的妓女就留在了武宗身边,集万千专宠于一身。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姓家人朱宸濠谋反,朱厚照不顾群臣反对,决定亲自率兵征讨。他先把刘美人移居通州张家湾,和她约定,自己带兵先行,再派人返回接刘美人随驾。临别时,两人难舍难分,刘美人取下一簪,送给朱厚照,作为凭信,并约定:“见簪而后赴。”朱厚照将簪藏在衣中,在过卢沟桥时,因纵马驰奔,簪子不幸失落。朱厚照吩咐近侍随从四处寻找,几天几夜毫无踪影。朱厚照奔驰临清州后,遣中使宣刘美人南行。刘美人不见信簪,不敢行。朱厚照情急中竟独自回舟昼夜兼行,直奔张家湾,刘美人这才与朱厚照一同南去。临清随驾而行的大小官员一早起来发现皇帝失联,谁也不知他是返回京城去接刘美人了,大家疯了一样四处寻找。朱厚照却置群臣万分焦急于不顾,返回临清途中仍然优哉游哉……
  这位刘美人和武宗的风流艳事后来成了民间故事,几经变形,变成京剧《游龙戏凤》。朱厚照为什么将刘美人留在张家湾?俱因这里是富贵之乡、温柔之地,连深夜都是灯影摇红,歌舞升平。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皇家自己的买卖,有皇家的代理人会对刘美人百般殷勤照顾。
  这里又引出一段天下奇闻。原来张家湾是货运大码头,吞吐量极大,通关税收额自然也大。税务征收本来一直由顺天府批验茶引所管理,所收税银按季解部。但这个朱皇帝太贪婪了,把国家税收独揽在手,他认为这是个乐子,眼见白花花的银子流进自己的腰包有多开心?于是,在太监于经的怂恿下,在张家湾开了两家皇店——宝源号和吉庆号。皇店由于经直接管理,于经小人得志,中饱私囊,除征收巨商大贾税外,连小商小贩也不放过。然而他却上交少量税金遮人耳目,大部侵吞私有。当时,宦官纷纷在西山修寺建厦,一为流芳百世,二为日后离宫留个养尊处优处。明王廷相《西山行》诗中有“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间内臣作”句,正是这一情景的写照。碧云寺即于经搜刮张家湾税金,在原来碧云庵基础上兴建的。
  明嘉靖间修筑张家湾城后,数百年间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在城内建有曹家当铺、刘记老盐店、川广杂货、风味小吃等买卖数家;城南门外,南北向长街两侧,更是货栈、旅店鳞次栉比;至十字街,与东西向主街相交,这里是整个张家湾最繁华的商品交易和生活消费街区,商号林立,旗幌临风。张家湾南从下马口(广利下闸)的南大桥至城内官沟六里,再出北门三里至土桥(广利上闸),俗称十里街,皆有买卖夹道,行旅如织,人声喧嚷,商业气息甚浓。
  张家湾的确是块风水宝地,既有强大的经济实体,又有历史人文景观助兴,不但国人慕名而来,就连外国人也心向往之。
  张家湾城南萧太后河岸边建有水马驿,那可不是光管快递一类的普通驿站,它兼有接待外国使臣来京首站的重任。明万历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自广州进京朝拜中国皇帝,就在张家湾下船登陆,他为这里的码头繁荣和美丽风景所倾倒。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国贡使首次来中国,船停泊在张家湾客船码头,政府派礼部官员来此指导英使练习拜见皇帝礼节。明清两代,高丽学者、使臣多次、多人来中国文化交往,于此上岸。
  琉球国始终不渝地与中国交好,不断派贡使和留学生,总是走大运河,在张家湾水陆交会处转换舟车。非但如此,琉球国经大清皇帝恩准,还在客船码头南侧建立了一座墓地,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于此葬有八名官员、五名官生,立有康熙皇帝谕祭碑,还立有一通保护须知碑。在中国,琉球人墓地在福州、杭州、南京等地有十余处,然而等级最高者当属张家湾的琉球墓。而今仅存一块琉球国陈情都通官王大业墓碑,砌在唐小庄一户农家后护坡。或许透过墓碑上斑驳的文字,还依稀可见当年张家湾对外交往的胜景。

2020/10/20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