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第69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1说说三庙一塔那些事儿2说说通州水系那些事儿3说说漕运码头那些事儿4说说漕运仓储那些事儿5说说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6说说安清漕帮那些事儿7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8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9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10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之   一座庙宇的诞生与易名
  一座庙宇的诞生与易名
  张家湾历史上有过很多庙宇,较早的如唐大历间(766—779年)所建的净业院、太和年间(827—835年)的林皋寺,宋天圣八年(1030年)所建的海藏寺,辽代所建的古城寺,及元代所建的圆通寺、铁牛寺(后改铁锚寺)、孤舟寺、祖斛庙,等等。那么,哪一座庙宇最有名气呢?当然就是现在张家湾城里的张家湾村小学所在地、元代所建的高丽寺了。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怎么会冒出个“高丽寺”?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吗? 事情远非望文生义所能解释,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隋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始,隋炀帝亲率二百万大军自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出发三次征辽。后高丽国因连年战争而国力衰竭,不得不遣使请降。再后,隋灭唐兴,高丽国又趁机作乱,不断骚扰我辽东国土,并破坏大唐与其他邻国的关系。唐太宗忍无可忍,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在调兵遣将养精蓄锐两年之后,亦亲率中原兵马征伐高丽。十一月凯旋,并在蓟城东南隅悯忠寺祭悼阵亡将士。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唐太宗统兵再讨辽东,均路过今通州北部,即秦始皇所开辟的咸阳—蓟城—襄平(今辽宁省辽阳)的国道——秦皇驰道。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统一,隋、唐二帝功不可没。
  唐总章元年(668年),唐太宗征服辽东战果辉煌并俘获了不少高丽人,这些人如何处置不能说不是一个大问题。弄好了天下太平,弄不好就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唐太宗确有高明之处,他不杀这些人,以宽大为怀,让他们归顺大唐。其实,唐太宗还有另一层想法。当时幽州一带地广人稀,很多荒地未被开垦,他这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让他们为开发农业相对落后的幽州地区出力,同时也就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为此,唐太宗把这些高丽人散居幽州郊野,为他们建立村落,故此有了高丽庄之名。到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时,通州高丽庄已有近七百年历史了。 唐代以前的张家湾因地势凹凸不平,森林茂密,又河湖港汊遍布,芦苇丛生,只是作为一个军事关隘而派兵把守。唐时附近除高丽庄外,尚无村郭。“天下名山僧占尽。”正是因为这里地势险峻,风貌原始,才成了僧道选择建设禅林的理想之所。还有另一个原因:那时张家湾一带白河还没有被用以运粮,河畔未有可以称作村的聚落,所以《元史·河渠志》所载的通惠河“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及所谓的“高丽寺”,就“张冠‘高’戴”了。
  张家湾确实是一个平原上的另类。它不是江南水乡,却河网交织,蒲苇茂盛;不是山区,却分布着小山似的多处陡坡高地,大树成荫,原始状貌。外来人进入这所谓的“城里”,不免心生疑云,就连现在住在这里的本地人也大多不知根底。 张家湾城里的地形大凡是有大道的地方都在低洼处,南北中间最长的官沟、横贯两侧的几条东西向道路——东便门至西门、东门至西北城根大老衙门,另有众多的半截分叉胡同小巷,其脉络就像一个巨大的“丰”字。 张家湾城里的坑洼也确实太多:从南至北说起,“王八盖儿”下大坑、大坑沿、银子坑、莲花池、大老衙门前大坑……元时所建的高丽寺具体规制未见史载,史书上说的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副将常遇春率大军北伐讨元,因当时南方汉人被元朝定为第四等人,歧视有加,民族积怨过深,故所过之处,凡蒙古人坟墓及蒙古人所建寺庙全被明军捣毁。广福寺因元时香火旺盛,亦受牵连遭损毁,数尊铁佛在劫难逃,被拉倒弃置于寺前的“大坑沿”水塘中。直到明正统四年(1439年),英宗敕命重修高丽寺,并寓“广布福祉”意,赐名“广福寺”,原高丽寺香火才重新兴旺起来。至此,高丽寺变成广福寺了。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州人张云祥再修广福寺。寺坐北朝南,背倚高坡,前滨水塘,东南皆临大道;三进院落,方砖墁地,古槐参天;正殿大雄宝殿五间流光溢彩,两金柱之间,供奉大型铁铸释迦牟尼像近丈高。西山站十八罗汉像,俱为铁铸。铁佛如此之多,实属罕见,足显当时家国财力之雄厚。因广福寺建于临河古城内,靠近码头而声名远播,每年佛祖生日四月初一至十五,四乡八镇善男信女会聚寺内虔诚祭拜,人流涌动,香火缭绕,弥漫晴空;同时,这里也成了盛大的商品交易会和热闹的民间艺术展示会。张家湾本地买卖人多,慕名而来的商旅仕民也多,庙里庙外,人山人海,贩卖针织百货、各种农产品、农具,各种小吃的,叫卖声声,杂乱喧嚣。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要搭台唱戏,锣鼓丝弦伴京梆,高跷、小车、旱船、竹马、少林诸种花会百花齐放,那才真个是锦上添花,给庙会增添了热烈气氛。与广福寺隔道而立的是张家湾关帝庙,俗称老爷庙。清乾隆年间建,山门之上嵌砌“山西会馆”石匾,可沿两边宽大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南向山门;庙一进院落,正殿三间,主祀关公——关帝庙竟做了山西会馆,皆因张家湾山西人多,晋商善做买卖,尊崇关公的忠孝信义,他们乐得与关老爷同处,那是有关老爷保佑他们“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山西会馆内建张家湾镇立初级小学堂。一班,一师。后增班增员。1912年2月改为通县立张家湾小学校,但庙、馆原样使用。
  1949年张家湾广福寺初遭拆毁,县立小学校址由关帝庙迁至校西广福寺内。1954年,昔日香火极盛的广福寺最后一层大殿被拆除,建30间校舍。至此,广福寺踪迹全无,只剩下几棵大槐树。中国境内众多庙宇,历史悠久,多数几经重建重修,那砖瓦或许不是最初的了,然而千年大树会说话,任你地震人毁,它才是最初、最古老的历史见证。 1955年至1960年,广福寺西校又建30余间校舍,教学区在西校,东校改生活区。“文革”间东校被大队占用,后将关帝庙及其下高大土台一并铲除……两座古寺不经意间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再其后,一座洋式的教学小楼拔地而起,接着又是大规模的旧村改造。寺观庙宇不是非有不可,但作为历史的存在,它是可以证明文明的远近深浅的。在日益国际化、大都市化进程的今天,适当地保留一些宗教场所,并不会乱了天下,一是它们可以给某些对某种宗教膜拜信仰的人一席心灵之地;二可为洋楼林立、高架路桥盘肠的大地增添一点古意;三为旅游提供更多的景点。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

花仙洲
  其实,张家湾城里的关帝庙还是具有一点红色性质的。1931年6月,中共北平市委批准建立通州区委(称东郊区委),9月,书记为花仙洲(1903—1943年)。花仙洲曾在这里任小学教员。他是河北省涿县人,农民家庭出身。1921年毕业于通州京兆师范学校。1927年于天津究贞中学任教时加入共产党。1928年寒假间,被派往丰润县车轴山中学进行地下革命斗争。1930年唐山兵变失败,回涿县参加人民革命斗争,后到通县张家湾小学任教师,是张家湾第一位中共党员。1931年,他接受党的指派,到通县男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中山街小学)任教。6月,任中共通州区委委员,在工人、农民、学生中进行革命活动……1940年,他携全家到北平,只靠典当维持生活。残酷的斗争与艰苦的生活,使他染上重病而无钱医治。1943年12月31日,卒于北平,时年40岁。直到病逝亦未暴露革命者身份。 张家湾关帝庙,提起它总像在看一幕老电影:古槐森森的寺庙中,一灯如豆下,一个穿长袍戴眼镜的年轻人,警惕地、庄重地捧读《共产党宣言》或来自北平地下党的秘密文件,窗外乌云翻滚,一道闪电,一串震雷……张家湾城内外还有几座庙宇值得一提。它们是: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的“净业院”,后易名立禅庵。此庵因东侧就是元以后张家湾码头的西泊岸,这里的脚力、商贾为争地盘经常打架斗殴,死人的事不时发生;附近的烟墩桥上又是古代的刑场所在地。所以在此庵内供祭地藏,用以救度地狱中所有的罪鬼冤魂。此庵在“文革”间拆除。
  水仙庵。元时建于北门外通惠河东岸,一进院落,面西临河,隔河与铁锚寺相望。过往船只有的上东岸水仙庵内烧香拜河伯,有上西岸铁锚寺内磕头祭铁锚,祈求保佑平安。今庵与寺都荡然无存。 行宫庙。在中码头西、土桥村北,非行宫,二进院落,殿宇宽敞,翠柏劲挺参天,国槐浓荫匝地,只因康熙、乾隆皇帝到张家湾视察运河曾在此寺休憩而名。 “馒头庵”。正名水月庵。在昔日凉水河西岸,面东临河,院前石阶抚水。此庵最具特色的是植有一株三人合抱之粗大柳树宛如一个巨大的绿色馒头,故俗称“馒头庵”。1954年春,因休整凉水河道被裁弃,庵拆。1958年秋,庵中馒头柳被伐去炼钢。
  土桥三官庙。位于张家湾镇土桥村通惠河南岸、广利桥南端迤西部位。明万历间(1573—1620年)由内宫太监张琪奏请慈圣李太后(通州永乐店人)捐帑创建,俗称福德庙。清乾隆、嘉庆年间复修。《重修土桥三官庙碑记》首曰:“张家湾距都城五十里,而有桥二座,东西相望,西曰盐桥,东曰土桥,为水陆四达之衢,其西则关帝庙凭其上,其东临桥而耸峙者即三官庙。”“文革”间尽拆除。 张家湾还有诸如与运河漕运紧密相关而供奉铁锚的铁锚寺,因其所供奉之物的奇特、典型的运河文化产物而广为人知,在此就不细说了。至于古老而又现存的规模宏大、香火极盛的佑民观,至今仍为穆斯林礼拜、沐浴之所的张家湾清真寺,因其重要性也只能另文再说了。

2020/11/4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