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分凤沼”,原来说的是这个意思!| 通州八景·文化漫谈(四)
  你知道历史上的大通州到底有多美吗?你知道“通州八景”具体是指哪八景吗?
  今天,通州区文化馆将继续带你拉开历史的帷幕,欣赏通州千百年前的锦绣山水,感受通州历史文化所蕴藏的别样魅力!
  这一站,我们将前往“通惠河”,去探寻“凤沼”到底指的是什么!
诗词卡片《波分凤沼》
绘 | 刘瑞
[明]王宣
碧水分香出御沟,
潞阳城郭界清流。
九重天近晴云拥,
一脉源深暖翠浮。
烟浪送春敷海宇,
风帆迎日上神舟。
吟诗便起乘槎兴,
欲问当年博望侯。
  波分凤沼之景在通州新城西北角外通惠河分岔处。

  “凤沼”是指自凤城(帝都)太液池流至通州之河,即通惠河(亦称大通河),此河独流至通州城西分为两支,一支南流东转,成为州城南护城河和即玉带河大街下流者;一支继续东流至天桥湾处,再分两支东流,一支穿城即今新华大街下流者,一支继续东流汇入潞河。南两支在州城东会流后东南至张家湾复汇入潞河,固有“洛阳城郭界清流”之句。因河分岔处水面宽阔,波流演迤,夹堤绿柳,亦相当壮美。
文化漫谈

  01 “波分凤沼”从何而来?
  明代吴仲重修通惠河后,采用人力搬运粮食过闸,在通惠河口有一道石坝。这里的水应该比北运河水位高,是通惠河的下游,也是通惠河水量最充足的地方。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水量充足的“沼”,因为水是从太液池流出来的,所以称为“凤沼”。
  “波分凤沼”是与太液池和通惠河密切相关的一处景观,在明清时期不少诗作中就可以证明。周之翰有诗云:“一脉香分太液池,瑞烟晴霭浸玻璃。”尹澍有诗云:“何处清涟入潞河,遥知太液散余波。”王维珍有诗云:“河流通惠旧知名,一派东趋九曲萦。凤沼斜分归板闸,鲸涛远望赴蓬瀛。”戴璿有诗云:“河流来自液池边,一带寒波清且涟。仍是玉泉山下水,依然禁苑沼中烟。”
  02 为何太液池水被称为“凤沼”?
  “太液池”的来历还要追溯到秦王赢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听信方士关于东海有长生不死的神仙的传说,派徐福前往东海仙山,以求长生不死的灵药。始皇帝开了头,历代皇帝便纷纷效仿,到了汉武帝时,长生不死的仙丹还是没找到。为了慰藉一下自己失落的心情,他下令在皇宫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命名为“太液池”。自此以后,汉武帝的做法被历代皇帝沿袭,在建造皇宫别苑时,都不忘挖一个面积超大的蓄水池,并以“太液池”命名。
  北京的太液池在故宫西侧,就是北京著名的“内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合称“太液池”。“太液秋风”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泛指中南海和北海的广阔水域。清代太液池也称“西海子”,是皇家禁地,其秀美的风光是外人见不到的。可见,太液池就是皇帝和宠妃游玩之处。皇帝平时忙于朝政,太液池实际上就归宠妃专属。在古代,常用凤代称皇后,所以太液池流出的水形成的水面就理所当然被称为“凤沼”。
  前世今生

  “波分凤沼”到底在哪个位置呢?
  有人说是指整个通惠河的水,也有人说是八里桥至通惠河口这一段距离。更多人认为是在现在的葫芦头遗址处,这里是通惠河故道,靠近通惠河河口的位置。明代吴仲重修通惠河后,采用人力搬运粮食过闸,在通惠河口有一道石坝。这里的水应该比北运河水位高,是通惠河的下游,也是通惠河水量最充足的地方。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水量充足的“沼”,因为水是从太液池流出来的,所以称为“凤沼”。
  时至今日,历史经历了沧桑巨变,自然环境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波分凤沼”的美景只存在于历史记忆中。
  知识拓展
  “波分凤沼”是指通惠河流经通州城北形成的景观。历史上的通惠河完全不是今天的景象,而是与国都的安危联系在一起的。说起通惠河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开凿元代通惠河的郭守敬和疏浚明代通惠河的吴仲。
  随着元朝统治者将大都确定为政治中心,大都人口剧增,对各类物资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有西郊的高粱河和重开的金口新河、金水河等运渠,以供运输和城市用水,但是仍然满足不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深入实地勘察后,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式向忽必烈建议开凿通惠河。疏浚旧有通往通州的漕河,引玉泉水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这样可以节约陆运费用。元世祖忽必烈同意此建议,并派郭守敬主持此项工程。疏通通惠河的工程于次年八月正式开工。
  经过郭守敬的巧妙设计,引昌平附近的白浮和西山诸泉,开白浮瓮山河,向西至西山麓复折而南经瓮山泊(今昆明湖),南流入玉河至西水门(大都和义门)入都城,南汇入积水潭(今北京什刹海),东南出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南水关。出城后入金代所开的金口河(闸河)东流至通州城南十六七里处的高丽庄入白河(北运河故道),即《元史.河渠志》所载:“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程贯通历时一年余,用工285万余。史载元世祖见积水潭上“舳舻蔽水”,一片繁忙景象,十分高兴,就欣然为此河赐名为“通惠河”。
  元代开凿的通惠河,到了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日渐荒废,通州至京师粮米皆由陆运。陆运不仅运费高昂,而且容易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遇到雨天,道路泥泞,不能及时到达京城,于是先后在通州城外设置大型粮仓。通仓储漕粮之七,若有敌兵越关,轻骑兵几日便可到达,控制粮仓,则京师就很危险了。鉴于此,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向明世宗建议重修通惠河。此建议得到采纳。
  工程于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四日开工,五月二十二日竣工。为解决水量不足的问题,改变元代提闸过船的办法,改为人力搬运过闸的办法。达到了 “通州而抵京仓,可朝发而夕至”, “一日而立,致四五万石,岁省脚价十二万两”的效果。明代通惠河将河口移到通州城的东北,就是今天的通惠河的走向。
  新开通的通惠河不仅有利于京城的物资供给,保障了都城的安定,而且为普通老百姓也带来了直接的利益。尤其是对通州人民来讲,直接促进了通州城市的进一步繁荣。
  正因为有了这两个人,才有了通惠河,才有了“波分凤沼”的美景。
  小伙伴们,今天的“波分凤沼”文化之旅到这里就要结束啦,猜猜看下一期【“通州八景”文化漫谈】系列,我们将去“通州八景”中的哪一景漫步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本期感悟或下期预测哟~

2021/1/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