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之三十三:通州集市(上)
  我们的脚下,究竟是怎样的一片热土?
  她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北运通州”之“史海钩沉”栏目,为您讲述更多关于通州的前世今生,以翔实资料、真实数据、客观文字,问您展示一个不一样的通州。
史海钩沉33通州集市(上)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给通州商品交流带来了繁荣,在通州码头上岸的商船货物与漕船所夹带的南方特产物资品类众多,米、茶、糖、油、酒、食、果、纸张、竹藤器、瓷器、木器、药材、工艺品、丝绸缎锦等,有百余种。此外还有外国洋货,塞北的皮毛、牛羊、革筋、山珍等。这些庞大的货物集群,催生了周边运输业、手工修造业、餐饮业和其他行业,也带动了本地的物资交易。
  清中期,通州有粮栈、麦子店、茶局子、瓷器店、木店、干鲜果商、布商、烟酒商,饮食业及澡堂、旅店、货物转运栈等服务业数百家,分布在北关、牛作坊、前后窑、皇木厂等地段。最兴盛时期在咸丰年间,来往运货的骆驼长年不断,那时的运输工具一般短途用大车,远途用骆驼。通州旧有复兴店、天庆店、通顺店、聚和店、德隆店、二义店等众多骆驼运输商。当中规模较大的天庆店自养骆驼达数百头。众多的货品在通州进行物资集散和分销,进而在通州城内外逐渐出现了许多商品交易的货栈和市场。为方便交易,逐渐固定开市时间、地点,形成传统集市若干。
  据通州史料记载,传统集市有张家湾集、西仪集(今西集)、东仪集、肖家林(肖林)集、弘仁桥(马驹桥)集、漷县集、永乐店集、德仁务集、马驹桥集等。州域内所设市集变化不大,数目略有增减,各集集日在乡村中皆有定期。据乾隆时的《通州志》载,通州州域乡村有张家湾集场,逢农历单日为集;燕郊集场,逢农历一、四、六、九日为集;弘仁桥集场逢农历二、五、七、十日为集;西仪集集场,逢农历二、五、八日为集;漷县集场,逢农历双日集期,在县府前与南街轮当;永乐店集场,逢农历单日为集;马头店集场(今马头),按日早集期;牛堡屯集场,逢农历一、三、五、八日为集;于家务集场,逢农历二、四、七、十日为集。共记述9个集场。《(光绪)通州志》载,在州城北街大关庙增钱市外,其余未变。在州域乡村仍为9个集场,而张家湾集除集场外增加菜市、猪市、草市、骡马市,地址在张家湾南门外大石桥。民国年间的《通州志要》记载,设6个集镇,即张家湾镇集、燕郊镇集、西集镇集、永乐店镇集、牛堡屯镇集、马驹桥镇集。各镇繁荣情况,马驹桥居首,西集居次,按序为永乐店、燕郊、牛堡屯,张家湾则居其后。除6个集镇外,各村成立集市,有马头集,逢农历二、四、六、八、十日为集;谭台集逢农历三、七、十日为集;漷县集,夏、秋二季设集,逢农历二、四、六、八、十日为集;葛渠集,逢农历一、五、九日为集,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移至尹各庄;尹各庄集逢农历一、五、九日为集,共11个集市。

  北运河通州段岸边的集市
  图源:《大运河与通州古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燕郊、谭台划归河北省外,各集场仍存。1950年6月,通州镇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集市贸易,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此后三十年间几经取消和恢复:1958年取消集市和市场,农副产品主要由供销合作社收购。1960年12月,为调整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服务,恢复通州镇东关、西集、马头、牛堡屯、马驹桥、永乐店、张家湾等集贸市场。1966年,集贸市场再次停顿。1979年初,重开集市贸易,并增加次渠、觅子店、徐辛庄等乡镇所在地集贸市场,全县集市各有集期,县城设有南大街、北大街、永顺西街、西海子西街、结核病院、东关、九棵树、新城东里、半壁店大街、中山大街、新惠路、玉桥中路、玉桥西路、科学院印刷厂等市场,以及鸽子市、宠物市场等。20世纪90年代建成通州八里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八里桥木材变易市场、金三角工贸城、张家湾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马驹桥兴华市场等大型交易市场。

2021/1/15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