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坝码头说故(一)

  谈到通州的土坝码头,追根溯源还要从古代沽河(白河)上的一个渡口说起。沽河是通州东北方向一条自然形成的干流,秦代称沽水,汉代称潞河,清代称北运河。
  就渡口而言,一般是指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连接两岸交通的地点。谓之渡口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河流,一是道路。通州地处 “北京湾”的下方,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错,水流相互贯通,多沼泽,多水洼。地理位置是燕都通向东北和山海关必经的地方,自古就有水陆之要会,畿辅之咽喉,上溯京阙,下控津卫,“城潞戍守和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称谓,自然也就具备了形成了渡口的条件。
  一.秦蓟襄驰道由渡口通过
  中国最早的道路建设,可追溯到五帝的氏族社会。《史记·五帝纪》载:“天下有不从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披山通道,随是为了战争征伐需要而劈山修路,但也是最早的道路建设现象。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力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实施了“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车同轨,即统一车辆的尺寸规格(六尺),配套的基础设施就是建设有标准规格的驰道。《汉书·贾邹枚路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频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分析其文字,“道广五十步”,据考证,秦代以六尺为步,测算其驰道宽竟达到69米!“三丈而树,树以青松”,每隔6.9米种上树,树种也有规定,必须是松树。至于“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指的是路的两边筑有路堤,并有金属杵件加固。
  通州于1960年挑挖河东运潮减河时,曾在今潞城镇古城村与召里村之间河段,发现了几十米宽的“蒜瓣土层”,同时发现在这种土层两侧有规律性极朽(xiu)树根,由此断定为“蓟襄驰道”的遗迹。
  有关“蓟襄驰道”史料中没有只言片语,只是从贾山的“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字眼儿中推断,秦修驰道确实频临 “燕都”(“燕都”秦称“蓟城”)。至于秦始皇是否行使过“蓟襄驰道”,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到是秦二世与赵高对话中有“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外”始皇巡游郡县(郡城,蓟)的蛛丝马迹,也未明确指出行驶过“蓟襄驰道”。秦·本纪中有:“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遂至辽东(古称襄)还。”碣石、辽东位于通州东北方向,如果秦二世为追忆始皇功绩,由陕西咸阳出发经由上郡道至蓟城,再由蓟城穿过通州地区的沽水,到碣石再到达襄平,由此推断,秦二世有可能使用过“蓟襄驰道”。
  二.秦设驿路于渡口东
  驿路即驿道,也称大道。唐·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诗:“沅江流水到辰阳,谿口逢君驿路长。”驿路也被称为古驿道,是古代中国设置驿站的通途大道,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
  现在有关文献记载,始皇二年(前220),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向全国各地修筑了9条驰道。其中有一条驰道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出函谷关经过河南(洛阳)、河北(邯郸)到蓟城(今北京)史称上郡道。由蓟城穿过通州地区的沽水(今北运河)、无终(今天津蓟县)、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到达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称为“蓟襄驰道”。有文献记载,在今天的胡各庄召里村建有一处驿站,以便文书往来和通讯联络,史称“驿路”。
  由此可见,通州首设“驿路”于秦,就在今胡各庄召里村附近,是北京地区通往山海关以至东北地区的咽喉要道的驿路。
  三.西汉置路县于渡口东的驿路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攻灭项羽登基称帝。为巩固政权,便剖疆裂土,分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国。《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云:“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太尉长安卢绾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燕王。’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后因陈豨叛乱连锁反应,导致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的惨死和燕王卢绾叛逃匈奴历史事件。
  汉十一年(前196),刘邦在攻击卢绾时曾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因而废除了分封异姓为王的制度。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平叛卢绾后,封刘建为燕王,辟渔阳郡内划出蓟城东郊一块重地,于沽河东约八里处始建土城,以便控制辽东。又因蓟城东有首要驿路,即取名为“路县”(首要驿,指秦蓟襄驰道过沽河后,于今召里村附近设立的蓟之东第一个传递文书的驿站,“路”指的是蓟襄驰道。)从此“路县”走进了中国的悠悠历史长河,演绎着水陆之要会,畿辅之咽喉的历史。
  路县古城至西汉末年,王莽曾将路县改名为通路亭,后又因潮河、沽水更名为潞县。刘玄更始称帝后,曾任命彭宠为渔阳太守,刘秀与王郎争夺河北时,彭宠曾协助刘秀平定了河北。公元26年(建武二年)彭宠因私怨起兵反汉,自称燕王。建武四年(公元28年),东汉光武帝分兵三路,围剿讨伐彭宠。只因彭宠所据潞县四面环水,水浅处不能过马,水深处又不能走船,易守难攻,未能成功。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春季,彭宠手下将彭宠夫妇杀害,然后将头颅献给刘秀,随后城破火焚,殃及池鱼,潞县古城也被反军毁之一炬,治所迁址至今三河燕郊镇西南的西城子村(俗称瓦喳地)。几经周折,潞县治所于北齐天宝八年(557)由潞河东迁址潞河(渡口)西。至金代因漕运之故,将“潞县”升级为“通州”。
  渡口东八里的路县土城,于2016年考古出土,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
  四.明设浮桥于渡口
  通州位于北京湾下方,山少川多,为北方泽国。白河北接大山诸水道;通惠河源于西山诸泉。通州城域两条重要的漕运水源汇聚在州城区域,尤其在石土二坝,每逢夏秋梅雨季节,这一带河水涨溢,州卫时常劳民筑草桥,时建时毁。明北平布政使司左参议周倬建言:“其通州旧有粮船六十余艘,罢运已久,宜改为浮梁于白河之上,以便经行。” “弘治间,巡抚都御史洪钟建议,令州卫造舟为浮桥,冬夏常设,惟河涨时暂撤,河复,仍设州卫相时修理,抚按临视稽查。桥常完设,人甚便之。” “浮桥,在东关潞河,联舟为之。——《通州志略·桥梁》”康熙《通州志·关隘津梁》记:“在东门外罗家口设船浮白河之上,明洪武二十四年巡抚洪钟建。旧例卫派军夫十八名,州派民夫六名看守,密云道委千总一员,名管桥把总。”浮桥是以快马船、运砖船搭建,船与船之间用铁索相连,用“竹索”固定在两岸的大树上。每年九月盖桥船,次年四月拆御,三年大修,十年排造,每年油艌一次。后浮桥移至北关外,分东西两处,称“里浮桥”“外浮桥”,即今北关分洪闸(俗称北浮桥、二道闸)处,今北浮桥桥名仍在。
  浮桥地处的白河渡口,自清·康熙间有了罗家口的名称。清·乾隆间江萱所绘“潞河督运图”有具体图示。按其图示浮桥确实搭建的很美,两岸风光也沁人心醉。清·帝东陵祭祖路过浮桥,留下了极其优美的诗句:
  飞梁驾水响梢东,转漕连艘此处通。
  南望江乡渺何极,遥源犹忆自云中。
  汀蒲岸芷染烟光,仲月融怡丽百昌。
  依旧廿年寒食景,吟髭赢较几茎长。
  郡城塔影落波尖,生齿休和日日添。
  才命农官出红朽,顿教米贱乐穷阎。
  来往­舡舻藉底因?阳关唱处解维新。
  便教一晌思南客,岂必九重无故人。
  ——爱新觉罗弘历·过通州浮桥即景杂咏
  树梢看塔影,烟外过通州。
  沙岭延东亘,潞河自北流。
  浮桥连巨鹢,野岸起闲鸥。
  发帑完城郭,无非保障谋。
  ——爱新觉罗弘历·过通州诗
  策马过浮桥,凝眸塔影遥。
  林含风习习,日映水迢迢。
  鸭绿铺波面,鸢黄染柳条。
  河千多润泽,是处麦抽苗。
  ——爱新觉罗永琰·过潞河浮桥
  明清时期,朝鲜使臣进京朝贡,浮桥之处是进京的必经之路,对其景观也有过精辟的描述。“信马以渡,左右沿江,闾阎扑地,市尘相连,人肩相摩,车不并轨;沿河一带楼阁层叠,垂柳娜依于烟霭之间如画中所见;到通州江,江水尽泮。联七舟为梁,右以箪席为扇,画以龙凤龟鹤,五彩眩晃。”等等,这是对浮桥及两岸风光真切的描写。
  五.明设漕运码头于渡口
  明嘉靖七年(1528),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奉命对通惠河、北运河进行了改造,放弃了元代通惠河通州段向南河道,漕运船只,不再自张家湾入元代开凿的通惠河(闸河)州城南段经广利、通流闸,方抵州城河道。而是自里二泗由北运河(大河)直抵通州城下,在州城东、北二关分设土、石二坝卸载南粮,按正兑、改兑等级分储京、通各仓。因此,罗家口渡口约定俗成的正式更名为土坝码头。
  相关文献:明《通州志略·漕运志》记:“土坝一处,在州东城角,防御外河,通仓粮米,就此起运。”清《光绪顺天府志·水道》记:“自旧城西水关入城内,至东水关出,绕城南流,至南浦闸泄水,至张家湾入运河。其土坝运漕至中西粮仓水道即由此。”分析两则文献,一则谈到明嘉靖七年后,运载储于通州各仓粮米船只,由北运河(大河)直达土坝码头,经验收改兑后陆路运往中、西、南各仓分储。一则是利用就是通惠河故道,利用东城壕,南城壕水道,将验收改兑后的漕粮转驳船运至旧城南门、新城南门再由陆路运至中仓、西仓分储。
  利用城壕水道转运漕粮的运输方式,以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为准。时郎中于仕廉,在土坝迤北与城北的葫芦湖相对开挖了泊船湖,又向南疏挖了东城濠,接南城壕水源,在城东南角两水源汇源南流的交汇处,建南浦闸以节制城壕水流,并建有相对石坝码头区域的配套水利设施:如城北剥船用的葫芦头,截水用的减水闸,滚水坝、城东土坝附近的泊船湖,城南角的南浦闸,滚水坝等。自此,土坝码头一派万艘骈集,舳舻蔽水,车毂络绎相望于道,商贾行旅填街溢巷的繁忙景象。
  1.土坝码头的分类
  明清两朝,在土坝码头两侧先后形成了按功能分工的不同码头,并设黄亭标示分界。
  (1).土坝码头。明设土坝码头,是专门将南方运来的粮米运抵土坝后,经验收改兑后全部运到中、西二仓存储,作为供王、公、大臣自行到通州领取的俸米。漕粮由土坝弧形水域或用大车(陆运),或用剥船(护城河水运)转入通州各仓,土坝验收的漕粮年约七八十万石。
  (2).卸货场码头。卸货场位于土坝迤北,石坝与土坝之间,是商家专用的卸货场码头(位于旧时天后宫胡同东口外一带)。此卸货码头,只允许漕船随粮携带的朝廷特许不纳税的南方“土宜”到此卸货。南来“土宜”货物有竹篓装的茶叶、绍兴黄酒、江西瓷器、苏杭绸缎、江浙印染的花布、湖笔、徽墨、各色纸张、大漆、生熟桐油等等,品种繁多。
  (3).罗家口码头。白河渡口上的罗家口地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通州志·关隘津梁》中:“浮桥,在东门外罗家口设船浮白河之上,明洪武二十四年巡抚洪钟建。”罗家口码头地处土坝迤南咫尺之遥,属于客货共用的码头。明、清时期有众多的走水路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行旅客商、读书士子、外国使节、三教九流,或坐官船、或乘客舫、或搭乘南来北往的空船登弃船的上下岸码头。也有南来漕船为京城商家携带的各色南货、洋货,也从此处装船输往南方各省的京货,由此处搭船起运。
  因此,罗家口码头是南北经济交流、人员往来,通州最繁华、最繁闹的码头。罗家口码头附近有大小粮栈、货栈、饭铺、酒肆、娱乐等场所。南来北往的客商、运丁、纤夫以及本地“吃码头”的下层百姓等各类人在此谋生、游乐的场所,也是通州市井文化具体体验的场所。旧时有“穷南关,富北关,吃喝玩乐在东关”俗语。
  2.土坝码头的历史遗存
  (1).明疏挖“二道堤”。二道堤位于土坝东门外(今东关大桥西口处),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郎中于士廉视察并疏浚护城河时所疏挖而成。西北域开凿弧形水域(俗称“二道堤坝里”)类似石坝葫芦头的功能,在此装小号船沿东城壕至城南角转南城壕至旧城南门,新城南门处卸船陆路转运至中、西仓粮储。
  (2).明设“督漕公廨”。督漕公廨设在弧形水域北端,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后改建掣斛厅(官吏办公场所,)设州同1员、书吏4名、车户50名、船户15名以及若干经纪等。
  (3).清设“慎易堂”。慎易堂位于善人桥南。光绪《通州志·土坝慎易堂行》云:“改兑漕粮四十五万余石,悉由州东土坝入通仓,向设车户二十五人,从此起运。又运沙子营之本裕仓米二十万石。前岁本裕监守不饬(chi整治),致车户牵连亏累,比复停运。沙营车户益困夫。土坝较石坝米数固止四分之一,而车船役夫络绎往来,茍(gou姑且)非驭(yu驾驶车马)之有方,鲜能收指臂之效者,且弊窦(bi dou漏洞)易生在宜慎(容易的小事)。爰(yuan于是)述韩非子之言,额厅“事以慎易”云:
  善人桥南潞河澨(shi堤岸),分司鹿鹿日一诣。
  白浮村水通隍池,改兑漕糈运庭砌。
  杉篙竹繂(lu粗绳子)撑曳忙,满载竞卸城闉(yin指瓮城的门)傍。
  二十五人隶车籍,只轮鱼贯输三仓。
  慨自本裕失监董,比户困如触塕埲(weng beng尘土飞扬貌)。
  年来更罢沙营舟,艰补千疮与百孔。
  信矣傲怠潜祸机,持(唱)筹握算防其微。
  勿礼(视)事较石坝稀,箴以慎易(shen yi慎易以避难 敬细以远大)遵韩非。
  矧(shen况且)彼七区迢遥险不测,胼胝(pian zhi老茧)东南念民力。
  此文大概意思: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小心地对待容易的事,进而避开了难事,认真地填塞微小的漏洞,进而避免了大祸。
  (4)明于“东海子”设建“善人桥”。通州城东北域内,有两个未其原因汇集的“姊妹湖”。在城东北隅的叫“东海子”;在城西北侧的叫“西海子”。其由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北齐建州城时圈在城内的自然水域两处最大的湖淀;一是,历朝修造城、塔、庙、衙等建筑,常年取土所致。
  现在有文章记载,东海子位于东门迤北,东倚城墙,南起校书里胡同,北到天后官(花枝胡同北口),西临女师(今原第三中学)东墙下。这一片汪洋的水面,既无芦苇、莲菱之类的绿色水生植物,也没有鱼虾等浮游其间的水生动物,只是一潭污浊的死水。由于它南濒妓院聚集的“校书里”,所以人们习惯把“东海子”当作人间地狱,也是校书里(妓院)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后拆城墙的土逐渐填平了“东海子”。“校书里”这个龌龊的名称,也被“新德巷”所取代。
  嘉靖七年后,通州城东门外成了大运河北端的漕运码头,从石坝码头到东门瓮城北小门儿形成一条大道,为方便通行,就在“东海子”旁的弧形水域上架了一座木桥,由于桥上车水马龙,穿行不断,木桥屡毁屡修。毁了,车马就得绕北门走,极为不便。为了便于东西往来,城内有钱富商出钱把木桥改建为一孔石桥,为感谢这些积德行善的人建石桥,就将这座小石桥称为“善人桥”。
  (5).明设“潞河驿”和“递运所”。驿。《说文解字》文:“驿,置骑也,从马。”古代朝政为传递情报,一般三十里置一驿站(传递点)。尚书《周书·周官》文:“遗人三十里有宿”为车骑驻足处。
  通州有两处驿站,潞河驿与和合驿。潞河驿,位于东关罗家渡口西岸(今址在)。乾隆《通州志·驿站》文:“潞河驿,在旧城东关外,潞河西岸,明永乐中置,设驿丞一员掌之。国朝康熙三十四年,奉裁潞河驿,驿裁其驿务归并和合驿。”和合驿,位于州城西南。乾隆《通州志·驿站》文:“和合驿,向在州城西南三十五里,旧名合河驿,以白、榆、浑三河合流而名,明永乐中置,设驿丞一员掌之。万历四年移置张家湾,改今名。国朝康熙三十四年,以潞河驿归并和合驿。” 和合驿,系水站。粮佥站船十只,甲夫一百名,铺陈、什物各十副。改拨站船六只,甲夫五十一名,铺陈、什物各六副丁佥馆夫二名。
  运河沿线的驿传,一般分水陆两种传递形式:明嘉靖《通州志略·驿传》文:“驿传之役,陆路以马驴,水路以舟,俱计粮编设。驿:上马一匹,编粮三百五十石;中马一匹,编粮三百石;下马一匹,编粮二百五十石;骡一匹,编粮一百石;驴一头,编粮五十石。站船一只,编粮四百五十石。”
  通州的驿传就是水陆两种传递形式,称水马驿,其配备规格很高。上马九匹,马夫九名,铺陈、什物各九副。中马三匹,马夫三名,铺陈、什物各三副。下马十八匹,马夫十八名,铺陈、什物各十八副。骡二十七头,骡夫二十七名,铺陈、什物各二十七副。驴三十五头,驴夫三十五名。铺陈、什物各三十五副。站船十六只,水夫一百三十六名,铺陈三十二副,什物十六副。贴站军夫三十三名,馆夫五名,斗级一名,铺陈库子四名。
  递运所,即驿递,古代曰传。传,遽(ju,突然)也。《孟子》曰:“置邮传命。”《汉书·黄霸传师古》曰:“邮亭书舍,谓传送文书所止处。”金泰和六年间,初设急递铺,腰铃传递,日行三百里。主要传递(送)使客、报军情、文书、转运军需之类的递铺。通州北关递运所,初置于明永乐十六年八月,按嘉靖《通州志略》图示,位于土坝码头迤北,旧时善人桥附近。配置有:上等车四辆,牛二十只,牛夫二十名。中等车四辆,牛十六只,牛夫十六名。下等车六辆,牛十八只,牛夫十八名。红船三十一只,铺陈、什物各三十一副。水夫二百九十一名,防夫八十四名。
  历代有文章描述潞河驿:明·冯梦祯《快雪堂集》言:“潞河驿,隆庆中被火。万历五年秋,因旧址兴工,驿西为总会铺,东为来宾馆,后为抚夷馆,其扁额曰‘四方来同’”。
  日本使节策彦和尚所见潞河驿写入《入明记》:“九日,天气快晴。昧早,大小车来。巳刻,离城起身,礼官命以驴。生等不肯,呈短疏于伴送官及主事之处,愁诉往古以少焉,牵数马来,故起身迟了。正使及予、一号两居座、三号居座、土官、从僧三人,逐一骑马,诸从人骑驴。出城少许而憩马于柳荫,初闻蝉声,微风飒飒,嫩凉可人。午时,达潞河驿,各入驿门。驿门揭‘水路要会’四大字,堂里揭‘日近皇都’四大字。”
  (6)明设“南浦桥”“南熏桥”“南溪寺”。“南浦桥”也称“响水闸”,因闸水自高而下奔腾砰湃,似瀑布,巨响,故得“响水闸”名,为闸桥一体,并配有滚水坝。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后,在土坝一带疏挖了东城濠,接南城壕水源用以水路运输漕粮储西南仓,也于这一带形成了水域,因此在这一带水域建了大大小小的桥梁,东水门处有板桥一座;东门楼南小门外通往通运大街建有东门桥一座;城东南角为截水建有桥闸一体的南浦桥(也叫南溪桥、南浦闸)。
  南熏桥,俗称哈八桥,易名七星桥。位于南浦桥迤南咫尺之距,城壕水出至张家湾干流过此桥下,为南溪闸泄水之区。各省商贾行旅进京要路,初为木桥,道光二十八年,丁鹤皋改建石桥。旧时有规定,外国使臣不许入城,往来皆由此桥通过,故名,州绅陈诚撰有碑记。
  明清两代,在这一片水域还建有一些小桥。南浦桥迤东建有红桥,位于东关蛮子营东岳庙旁,东弘桥,位于东关蛮子营南端,龙王庙旁。这些小桥因为史料并不丰富,就不一一叙述了。
  南溪寺。南浦桥傍南溪寺,在州旧城南门外,始建于明代,具体时间无考。清·雍正元年重修,改名显灵寺。
  有文章记载:“南溪寺负通州南郭响闸,漕河在其左,庄馗(四通八达的道路)经其右。”清·顺治内阁大学士,曾任顺天巡抚, 巡抚畿东时,频憇其处,后入相致政归里,留诗僧舍(后寺中勒石)。
  诗云:
  城隅藏小寺,对面尽桑麻。
  削磴人来少,高原日欲斜。
  僧贫难入俗,泉冽任烹茶。
  我识渔人意,随时一泛艖(小船)。
  ——明,清·顺治内阁大学士·宋权
  顺治辛卯,夏,六月。其长子,观察牧仲(字号)先生,建节(执持符节)重来。震因先季父庶棠,出文康公门下,得以通家子(通家之好),从观察公游。
  岁康熙乙丑,秋中之暇。观察公携震及其子基至孙如金过萧寺,观诗版漫漶,怃然今昔,执笔恭和,勒珉以志岁月。呜呼两世旌麾,政绩风流,后先晖映。异日,览南溪片石,将与山公习池,羊傅岘首,同传不朽,留诗和父诗。
  诗云:
  秋日过南溪寺恭步先文康元韵
  一
  先人开府地,重此课桑麻。
  野寺疏钟在,长沙落照斜。
  巡檐容和句,洒泪罢呼茶。
  依旧门前柳,西风系钓艖(小船)。
  二
  高台聊纵目,远树似分麻。
  孤岫兼天回,奔湍带郭斜。
  栋颓诗在版,榻静客分茶。
  犹说当年事,文康此泛艖(小船)。
  ——清·宋荦(luo)
  从响水闸过南溪寺
  人日新□宜遊骋,饭罢儿童再三请。
  东郊策马一放怀,何必深林与峻岭。
  河冰将泮沙路融,昨日风霾息余猛。
  曲渚挑菜流光催,昂首天涯叹浮梗。
  晴云敛尽气乍暄,拟脱敞裘兼露顶。
  城隅响闸翻瀑花,匡庐开先到俄顷。
  廷飞雷斗耳欲聋,大是奇观要细领。
  迴堤迤□野意多,老树长河背万井。
  吏人莫进宾从隹,旁午盘桓忽斜景。
  招堤访旧罘思倾,削磴虽存待重整。
  周旋杖履三纪余,版上一诗还记省。
  如人短柏谁手栽,不见参天旧文杏。
  伤心斗室绳床悬,那得老僧同说饼。
  壮岁已过讶抱孙,仍啜香台一瓯茗。
  低徊欲噪林际鸦,更寻南隣初地静。
  水精域里欣慕生,禅理贸然金在矿。
  天童老人夙所钦,讵意空堂睹留影。
  龛前再拜思皈依,如汲深泉乏修绠。
  起登佛阁临沙湾,云水弥漫与天永。
  无终山色拂地来,俨对隹人晚妆靓。
  言归衙斋闭户吟,薄书且喜早春屏。
  侧理狂草作蛇磐,蜡梅吹香灯炯炯。
  此情惟有朱髯知,宁愿旁人怒生瘿。
  ——清·宋荦
  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编修,诗人宋至(宋权之孙,宋荦之子),字山言,晚号方庵,也曾莅临该寺,赋诗留念。
  诗云:
  秋日过南溪寺恭次先文康元韻
  探幽过废寺,野外遍蓬麻。
  活水当秋急,层城入望斜。
  桐花垂暮雨,莲蕊泛僧茶。
  王父遗诗在,长吟泊钓艖(小船)。
  春日过南溪寺绝句
  淡墨云鳞卵色天,晴郊烟柳已三眠。
  寻春爱就南溪寺,诗版闻吟又一年。
  ——清·宋至
  小序:诗的主人宋权、宋荦、宋至祖孙三代为明末清初的官宦,宋权官至顺治间内阁大学士,宋荦官至康熙间吏部尚书,宋至官至康熙间编修,可谓是官宦世家。祖孙三人均到过通州南溪闸旁的南溪寺,并都在寺中留下赞南溪寺美景的诗句。诗中描绘了城南旧景:“野寺孤钟在,僧侣客分茶。坐看桑麻郁,溪中泛小艖。”真是令人向往。
  (7).明设“东门楼”“文昌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通州分守王宣奏言:“以州城无角楼、敌台,请增置悬楼十座以代之。仍借用通州左、右神武、定边四卫军器以资守御,并修换新旧城门,以备不虞。工部奏复,从之。”所谓“悬楼”,也称“谯楼”是建筑在城堞之上的高耸层楼,是古代城门上建筑的瞭望楼。按其所申报的数字,应该是角楼四座,东、西、南、北加上新城南门共五座,另外一座应该是城中鼓楼,共计十座。并附带建了北极阁(位于新城北城墙上)、魁星阁(也称魁星楼,位于旧城北街,今司空分署街东口)、文昌阁(位于旧城东南角),形成了东城堞上的一楼一底阁楼构式。
  州城五门楼,都建有一个半圆形的瓮城。瓮城南北各开有一个小门,分别称南小门,北小门。南小门可通向土坝,北小门可通向外河沿儿,瓮城内有一座庙,名白衣观音庵。朝鲜使臣朴齐仁在《燕行录》中言:“由通运门而入,既通州东门也,门设曲城,谯楼坏毁。”“曲城”即“瓮城”。清官吏俞森曾登通州城楼赋诗:“雉堞云齐拥小楼,登临极目海天悠。南来粳稻千帆夕,北去风沙万里秋。山势遥临东海尽,河源直接太行流。一声凄断孤飞雁,烟树茫茫动客愁。”赞通州城楼。
  文昌阁。明设文昌阁城内有三:一在文庙右,一在工部分司街神庙,另一处按周易卦位巽向,在城东南一隅(即城东南角楼)。东南隅堞城方的文昌阁,清康熙年间,知州吴存礼在阁侧又修建“得月亭”一座,杂植花木,亭阁错落有致,加以城内外远近景观,成为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及通州人憩息游赏处所。又因文昌阁所供奉的文昌帝是掌管人间功名禄位的神,是旧日读书人祭拜的偶像。旧日文人墨客常来此阁祭拜之地,也是漕运兴旺时期,来往客商,赴京士绅来此观光,抒发悠悠古意,吟诗作对的场所。
  译:清·杨若桥《文昌阁十二景诗序》:登此楼阁,四周瞭望,城内外网遗于目,见阁与古塔共摩霄汉,古塔凌空,菁葱独秀,若似天悬;城南有香林古刹,彩碧相辉,靑莲地涌;吹烟万缕,轻笼于阛阓之间;雨中之春树,粉堞相连,影浮于潞水之上,恍如云际之游龙至此。
  翘首东南,云帆千叶,重者北载,轻者南浮,舟操之若御风焉。俯城下瞰,畦以蔬靑,岸因树绿,辘轳之声彻耳,烟云之色满目,碧水湾环与天一色。渔舟往返,罾(zeng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者、网者、坐而钓者、立而观者、行歌而互答者,倶各点缀乎其间。
  傍城西岸鱼浮碧波,鸥卧素月,湛然如千文之縠(hu有皱纹的纱),围绕而不断者郭外之淸流也。飘飘冷冷,铮铮琮琮,风鼓之如琴瑟者,堤畔之荻芦也。
  东南角楼下,咫尺三十步,磊石为南溪闸,蓄水以备内运,通惠水部事也。怒涛下泻,耳无停响,戛玉韵而声淸,杂松风而气爽,静而听之,令人飘飘然开道心而涤尘,想此外又有通州八景伴之,真乃通州盛景之地。明朝内阁首辅魏藻德(通州人),作“文昌阁十二景”诗赋之:
  诗云:
  雉堞云连
  四塞雄图建锦城,云飞百雉势峥嵘。
  为依斗极联奎宿,故拓重垣拱帝京。
  层楼分峙
  画阁碁联布上游,飞甍景倒入淸流。
  漫惭作赋无佳韵,徙倚吟将鹦鹉洲。
  古塔凌云
  磊峰高出白云低,信是摩天路有梯。
  东壁奎光相映发,人文会见斗山齐。
  万灶晨炊
  晓烟笼柚入秋泠,昨夜王孙醉未醒。
  乞粟人家如乞火,书生不羡五侯鲭。
  天际沙明
  岸岸白沙送水来,村村红叶接溪开。
  楼头若个长吟客,好向文江濯锦裁。
  漕艇飞帆
  襟带江河到蓟燕,千航栉比发如弦。
  盘餐不信多辛苦,款乃声声十里传。
  平林烟树
  辋川好景潞城东,当槛高吟绘化工。
  爱是秋光云外卷,寒烟历历落江枫。
  闸泻涛声
  骜湍彻日听潮来,云触石梁急雨催。
  倾倒峡泉词勃勃,观涛知是傍三台。
  风行芦荡
  波纹如縠拂苹洲,为爱蒹葭不耐飙。
  阁上两三巢燕子,双双时抱软枝头。
  碧水环城
  灿灿星明映水晶,曲流如带偎高成。
  凿池剩有通漕计,绿瀁吞舟水欲平。
  柳岸渔舟
  桐江岸上结丝筌,渭水磻头钓鲔鲜。
  渔父啸歌应若许,旷怀登眺兴翩翩。
  绕郭蔬畦
  九畹菁葱一望看,瓣香焚罢话栏干。
  桔槔漫道多劳瘁,怕有英雄肉上髋。
  除此之外,历代文人墨客,官吏学者,也频莅临此阁,留下奇文诗咏,以颂文昌阁美景,因为诗咏众多,只引清代诗人尹澍,作为此段文字结束语:
  诗云:
  文星光聚插苍穹,临水层楼映远空。
  岸柳若连一色碧,庭花不断四时红。
  渔歌飘渺飞檐外,帆影参差玉浪中。
  桂籍年来频注记,好看多士鼓长风。
  (8).明清两代在东关一带建有众多寺庙。①蔡关庙:也叫蔡家关帝庙,是东关一带蔡姓家族家的私家庙。供奉关羽神像,用关羽讲义气精神巩固家族观念,也祈祷关羽保佑蔡氏家族发财兴旺。②慈云寺:在蔡关庙北边儿,后坑的南边儿,主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佛教的经书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意思是佛、菩萨以这种慈悲为怀,给众生欢乐,救众生苦难,就像大云一样覆盖着全世界,谓之慈云。在此建慈云寺,是要把大慈大悲的恩德、欢乐带给南来北往的芸芸众生们,帮助他们解除各种苦难,清代曾在此设过过粥厂。③白衣观音庵:位于罗家口胡同北面儿。供奉的是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是为了迎合沿大运河来这儿的成千上万南北方人的心理,建的庵。④财神庙:在上香儿胡同的北口儿,有一条横向胡同的西口儿相交,这东西向的叫财神庙胡同。财神庙供奉的是文财神与武财神,据说文财神是指商朝的比干,春秋时期的范蠡。武财神是秦朝时期的赵公明。都是封建社会,人们祈祷财神保佑兴亡发财的迷信活动,实不可取。⑤药王庙:在江米店大街西边儿,青龙胡同的南面儿。药王庙供奉的主神是神农氏,配祀是扁鹊和孙思邈,是人们祈祷药神保佑家人身体健康不得病的迷信活动。⑥铜关庙:也叫铜像关帝庙,位于东门外,因庙内所供奉的关羽神像易以铜铸,外鳖以金,其香炉、烛台亦皆以铜铸而得名。⑦龙王庙:在蛮子营的南口往西,西南角有一条小河儿,河上有一座石桥叫东弘桥。龙王庙供奉的是小龙王,老百姓到处建龙王庙,多半儿是求龙王爷能招来云,呼到雨,解除旱情。另外,龙王还有控制水势的本领,所以在东弘桥的旁边儿建龙王庙,叫龙王爷控制住河水,保护石桥。⑧东岳庙:位于蛮子营西上坡,东岳庙供奉的主要神像是东岳大帝。东岳大帝掌握着世间人的富贵和贫贱、社会地位的高下等。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曾在此签署屈辱的不平等条约。⑨大王窟:位于东关大街南,是运粮船帮祭祀河神金龙大王所奠。传言,大王戚灵显赫,祭之可保舟、粮平安。⑩大王庙:位于东关商业码头边,清顺治七年(1650年)建,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主奉水神河伯——冯夷,在此赦建大王庙,主要祭拜何神保佑风调雨顺,消除水患。庙前有戏楼一座,与庙顺向,传说清曹雪芹在此临河戏楼游饮过,等。
  3.约定俗成的街巷与胡同
  (1).东大街:位于土坝码头西端,东起东门瓮城,西至北大街,是明清两朝数百年间通往京杭大运河土坝码头的主要大街。此街于北齐天保八年(557年)潞县由潞河东岸迁至潞河西岸后逐渐形成的。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通州砖城时扩建了一倍,因在通州旧城东门以内,故名东门内大街,简称东大街。清·雍正七年(1729年)修建通州至北京朝阳门石道的起始段落。
  东大街,为明、清两代万国朝宗、四方贡赋、商贾行旅和通粮陆路转运各仓的必经之路。因其是州城的重要的街道,长期以来是通州地区一条商贸繁华的大街。朝鲜使臣路经东大街时,对东大街有过精辟的描绘:“路上往来行人及商贾行旅驱车乘马者,填街溢巷,肩摩毂(gu)击”“车马塞路不可行。即入东门,至西门五里间,独轮车数万,填塞无回旋处”。
  根据王文续先生(已故)考证,东大街自东至西有商铺:瓮城内:有益兴永杂货铺、张记麻店、复兴估衣铺、协成益布店、菜籽店、理发店等。出瓮城西行是南北果子市:有邓文仪羊肉铺、东武烧饼铺、福盛茶庄、祥盛德粮店、东四云猪肉铺、宝清园羊肉铺、同聚布店、刘记煤铺、康记首饰楼、邹记香蜡铺、广合居酱园、全聚盐店、通兴成茶庄、聚义当铺、天瑞长麻店、万顺成白铁铺、天顺成饭锦、温记酒店、福来永茶庄、德盛斋糕点铺、大合木厂、东益元堂药店、张记铁铺等 。再西行为棒槌胡同:有崔祥云诊所、天福永百货店、天增楼首饰店、马记煤铺、通德升碾坊、聚大胰子厂、刘记鱼盆、马记羊肉铺等。再西行为磁器胡同:有庆升池浴堂、源增粮店、聚云楼猪肉铺、李记旧货铺、李记绱鞋铺、永和成铁铺、信昌电料行、霍记估衣铺、山成玉铜铺、天祥棉花店、黄记瓶子铺、四合估衣铺、中福印刷局、聚兴永皮货店、复兴成衣铺。再西行为水胡同:有张记面茶锅、源增粮店、东兴居饭庄、韩介然诊所、修和自行车行、永和染坊、翠华楼首饰店、仁昌百货店、恒源帽铺、玉顺果局等。再西行为通州卫胡同:有益成永油坊、茂盛源罗圈铺、德福嫁妆铺、福德祥棉花店、5西济粮店、6三盛永颜料店、刘记菜籽铺、祥记线店、景文药房、杨尚宽果局、义茂茶庄。位于东大街西口有一无名小巷:有永丰源罗圈铺、和顺粉坊、惠宝祥成衣铺、和丰永嫁妆铺、德昌百货店、聚源帽铺、通城布店、四云斋猪肉铺、四义兴鱼盆、惠利魁羊肉铺等等。两侧店铺排列,望子飘悬,街上熙来攘往,热闹繁华。
  (2).通运大街,位于瓮城咫尺之遥,西头儿是通州旧城东门外护城河上的石桥,东头儿顶到大运河西堤,长不到200米,是一条先向东后向南的一条弯街,约在明朝嘉靖七年以后形成的。到了清朝末北运河停漕后,南方的大批商船不受漕运的限制,可以自由往来土坝、石坝码头。原来东关大街不拐弯儿,过东门楼瓮城直通运河西岸摆渡(罗家口摆渡)。通运大街也借大运河得名,后改称为东关大街。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外国使臣等于土坝码头弃船登岸所必经的第一条大街。
  (3).东关大街:位于土坝码头迤南堤畔,南北方向,南起江米店,北至通运大街,于明代逐渐形成。与东关大街平行的大河沿,明设黄亭以示漕、商船分界,亭北是漕运官船专用,亭南为商船、民船专用。是南粮存放和销售市场以及商贾行旅,漕役运夫,市井闲待等时常出没的地方。因漕运缘故,形成与北运河平行的街巷,由于地处通州城东关,故始称东关大街。
  东关大街北口,明设有潞河驿,并设驿船码头;驿站码头以南,就是长长的民用商业码头;商业码头以南是大运河北端的民用客运码头,也是大运河北端最长,最热闹的码头。
  商业码头上,南方产的从大运河运到的各种货物,如陶瓷(紫砂、瓷器)、丝绸、茶叶、粮米、药材、竹木、水产、金属、纸张、珠宝、玉石、棉麻等等,都在这个码头上批发销售,北方出的要卖到南方去的各种物品,如山珍、皮毛、水果、豆麦、药材等等,也都在这个码头上交易转运,南北方成山成海的百货在这里买卖,需要店铺、货栈以及为商人们、运输人服务的各种行业门店,自然地形成了一条大运河北端最大的商贸市场。东关大街还有饭铺、酒馆、娱乐场所沿街林立,吸引了客商、运丁、纤夫各类人等,奔这儿游逛热闹的场所。过去通州有“穷南关,富北关,吃喝玩乐去东关”之说。
  (4)江米店大街:江来店大街。顾名思义是专门存储、销售江南运来糯米的地方。北起东大街南口的老粮市,南到蛮子营横街,大约长300来米,明朝嘉靖七年以后逐渐地形成的。大街的东面儿是大运河北端的大型商业码头,商船从南方运到通州的江米(糯米)专在此街米店里卖,糯米的店铺鳞次栉比,是一条特殊的街巷,街名也由此而来。
  此外还有两条小街,一条为东关后街,东起土坝,西至北小门,全长180米,街道呈 “人”字型,因位于东关大街之北,故名。另一条为横街:在江米店大街的南头儿,口东称横街,口西叫东岳庙街,街口相对,是横在江米店南口的一条大街,人入蛮子营,必须经过此街。
  (5).沿街形成的胡同。以土坝码头为界,码头以北的东关大街附近有北小门胡同(后改为土坝胡同)、校书里(后改为新德巷)、沙竹巷、南柺棒胡同、天后宫、东塔胡同。以南东大街常家胡同、白家胡同、财神庙胡同、老冰窖胡同、上香胡同、下香胡同、石虎胡同、青龙胡同、堂子胡同、白衣巷胡同、罗家口胡同、沈家胡同。
  除了以胡同形成的居住区以外,还有以村、庄、营、坡形成的居住区,如:上园村、下园村、小园村、上营村、后辛庄、蛮子营、东营、谭家坡、顾家坡、黄家坡、药王庙西坡,还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形成的西上坡等。有坡就有坑,旧日在东关这一带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坑洼地,最大的两个大坑,一在黄家坡、顾家坡附近,名后坑;一在东岳庙附近,应该叫前坑。
  (6).胡同轶事。①常家胡同的由来:有文献记载,常遇春攻下通州后,命令士卒把兵器都收藏起来,至使老百姓不知有兵,所以老百姓爱常遇春,公奉常遇春如父母。常遇春去世后,棺椁过通州,通州罢市哭迎,后州人拟捐银立庙。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敕建开平忠武王庙,俗称常国公庙。常国公庙初建在州城东南隅,(原东仓的北院墙之外,即今紫竹庵胡同东头路南,北边斜对面有小巷。此庙后改名斗姆宫,再将小巷改名为紫竹庵。)座南朝北,每逢春秋两季,地方官设供致祭。后有常家人看护,并于庙东购地建居。此地后形成小巷,小巷依姓而名,即常家胡同。
  ②香儿胡同与陈寿:香儿胡同分上香胡同和下香胡同,这俩胡同都在东大街的西面儿,是明朝的嘉靖七年以后形成的小巷儿。大约在有了巷子的不久,南北向巷儿里住着一户姓陈的人家,主人叫陈景行,此人先祖曾任通州右卫,定居于此。明嘉靖期间,他媳妇儿生了个小丫头儿,传说在生下来的时候,胡同里的住家儿都闻到了一股特殊的香味儿,这就给那女婴儿起了个乳名叫“香儿”,渐渐地就把这条小巷儿叫开了“香儿胡同”。隆庆年间,陈香儿大了,取了个名儿叫陈寿,长得好看,让宫里选走了,当上了隆庆皇上的继妃,后来又升了皇后。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封了她为皇太后,在胡同南口儿,大兴土木,建了陈府,连府前的横向的小巷儿,也连带着称了香儿胡同。
  到了清朝,两条香儿胡同分别向北、向东延长,并且分出了上下。古代人们习惯上把北当上,以南为下,竖向的在北,就叫上香儿胡同,横向的在南,就叫了下香儿胡同。
  ③石虎胡同与青龙胡同:石虎胡同没有形成之前,这里有一块武官的墓地,墓地两侧有石人、石马、石虎,以石虎雕琢最为精美,神态威武。后商人们就平了墓地,建了房子成了胡同,起名为石虎胡同。
  青龙胡同,因青龙为古代四神之一,与大运河边建的大王庙有密切的联系。大王庙里祭的是金龙四大王,所以叫大王庙,大运河沿线有许多这样的庙。通州大王庙建在青龙胡同东口,是明代晚期由江淮流域来通州经商的人集资建起来的,祭奉金龙四大王佑护。拜祭的人多了,就在大王庙的旁边儿形成了一条胡同,以庙里的神像是绿色的,就叫作青龙胡同了。
  ④不叫胡同却是胡同的蛮子营。所谓胡同,按《说文解字》言“通街也”。意思是由街巷两侧院墙的延长线形成的一个空间,就叫胡同。蛮子营具备胡同的条件,北头有一条横街,东起大河沿,西至虹桥。横街用一条纵巷,两侧均为平房,北起横街,南至龙王庙,平房与平房之间,至少有六条具备条件胡同。为什么没有起名,可能是在这一带形成的蛮子营有关。说起“营”儿,一般是指驻军队扎营儿,可“蛮子营”怎么回事?首先说“蛮子”的来源。元入主中原后,人是有社会等级之分的。蒙古人社会地最高,其次是色目人(回回人代称)、再次是汉人(汉族人)、南人(是指随宋朝南迁的人,俗称南蛮子,社会地位最低)。随大运河南来通州的做生意的“南方人”,逐渐在通州大运河西岸聚集定居,把这一带聚居的建筑物,起了鄙视态度的称呼 “蛮子营”。这一带所居住的居民,属于受歧视的“下九流”阶层。1958年,通州划归北京市后,为尊重这一带居住的居民,将“蛮子营”改名为“上营”,后称上营村。
  五.土坝码头上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1.三教九流。谈及到土坝码头上的“三教九流”,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往来于土坝码头社会上的奇奇怪怪的各类“社会人士”和本地区从事社会各行各业的市井人群。这类人群,是被人鄙视的。
  三教。指的是三大宗教流派,即儒教、道教、佛教(释教)。儒教。又称“孔教”“圣教”,是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的是自然和谐、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等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的。佛教(释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释教)”是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的。
  通州的地区“三教”与江湖上泛称的“三教”,有类似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区分。首先“三教”混搭,同建在一个院子里,合称“三教庙”,这也是世间少有的,似乎在向人们昭示“三教”融合的表象。其事“三教”所追求的信仰是水、火、油不相融合的。从严格的宗教(社会上特殊意识形态)意义上讲,儒家(孔丘)不属于宗教范畴,儒家追求的出仕(学而优则仕,出来做官)思想,是世俗的东西,所以通州的孔庙又叫“学宫”。道家,追求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要求自身修炼养性,达到升华成仙的目的,这在世俗中不可能实现的。通州“三教庙”里的“紫清宫”就是道教祭拜的场所,因其所供奉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所以叫“紫清宫”。佛教(释教,属外来宗教), 指大乘佛教,修的是来世,不修今生。希望功德圆满后可免于轮回,来世能进入极乐世界,这更是世俗看不见的事儿。通州“三教庙”中的佛教祭拜场所,称“佑圣教寺”,为什么叫“佑圣教寺”,一言难尽。
  通州的“三教”庙的始建年代,“佑圣教寺”没有准确的文献记载,很可能始于北周时期。《通州志》记载:燃灯佛舍利塔系北周宇文氏所建,我国的南北朝期间,确实佛教盛行。相传,燃灯佛是释迦摩尼的老师,而佛教信奉的是释迦摩尼,以此推断塔寺同时兴建是有可能的。“文庙”,旧址记载,始建于元大德年间。“紫清宫”建于明代中期。所以“三教九流”的“三教”活动,很早就在通州盛行了。
  九流。最初是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即儒家者流、阴阳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农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后经西汉(公元前6至公元前5年间)刘歆编目成的《七略》中,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人们从事社会的职业繁多,流品杂衍,自然地分出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和行业等级,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九流不再指学术上的流派了,而是指社会职业等级。此时九流划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指: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指: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 尼;“下九流”指: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巫婆及拐骗)、盗、窃、娼。另一种说法是: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 二流医 三流风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帮 五剃头 六吹手 七戏子 八叫花子 九卖糖 。
  至清代,一些官员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把职业级别纳入所谓的“上九流”。这样中下九流也变为,“中九流”,一流医生二流金(算卦卖卜),三流漂行(卖写书联的)四流推(测字的),五流琴棋(挟琴行街卖艺和拜棋势求值)六书画(涂鸦戳黑和抹红染绿或卖画),七僧八道九麻衣(看相的)。至于“下九流”,则是一流王八(妓院老鸨),二流龟(纵妻不贞骗人渔利者),三流戏子四流吹(即吹鼓手),五流大财(如跑马卖解耍大把戏者)六小财,七生(剃头匠),八盗(小偷),九吹灰(贩卖烟土和开烟馆的)。
  通州区域,按照江湖上划分的九流人群套其留影,上九流之一:
  一流佛祖,那就指北周建塔院供奉的佛祖的老师燃灯佛(过去佛)的现象了。
  二流仙之,洞清张清人。州志记载,不知何许人也,元至元二年于旧城南门内结庐修炼,白昼冲举,后人在其地建靖嘉寺(又名五仙观,现地名仍在,位于南大街南隅。)以示祭祀。后人文彭寎有诗形容该寺:古寺荒烟合,巍然三殿存。回廊余磴石,曲径满苔痕。岁久罘罳暗,庭闲鸟雀暄。独怜车马客,一宿恋空门。
  僧一空。俗姓江名免,曲阳人也。弘治间,杖锡来通,住城南梨园寺焚修。
  雷通。嘉靖间敕封为黑虎真人。通州定边卫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家之子。州志记载:宣德间家住樵楼(鼓楼)侧,以机织绢为业。暑天,雷通总是卧在樵楼纳凉,一日半夜偶然听到楼沿儿传来私语言:明日石桥(闸桥)北有一酒楼新开张,我辈前往狂饮,拿莲花做下酒菜。次日石桥确实有新开张的酒楼,一会儿见有四人拿着猪肝到酒楼,要酒狂饮,生吞生猪肝下酒。雷通认为见到神仙,于是上前下拜,收其做徒弟,四人不理,视若罔闻,继续狂饮。饮后四人走出酒楼,跃入井中,随后雷通也随之跃入,随后不知音信。
  百年之后,到嘉靖间,一日有一道人持瓶来到雷家曰:我名雷通也。雷家后裔言,听说我祖有叫雷通的,成仙而去了,今天果然来了,随后出来迎接,可突然不见了。
  僧一空。俗姓江,名免,曲阳人。明宏治间锡杖来通,住在城南梨园寺焚香修行。一日,对其徒弟曰:“吾将逝矣,沐浴更衣,作偈(佛经中唱词)曰:“倒骑铁马归原籍,明月淸风任自游。”随后端坐而化。
  痴和尚。文献记载,不知何许人。其人肥壮又黑,朴陋寡言,似不解世事者,人呼其为痴。天启年间,寓塔院(佑圣教寺),日乞食于市,虚往实归,尝以余食授游僧流丐及饥寒残病者,人食答谢,与之言或答或不答,间有所答,答必出深至语,令人猛省。平时在居所闭目静坐念佛不住口,出行不避风雨。崇祯十六年,忽辞众,适京师某寺坐化。
  州志记载,有一老人逸其名,不知何来,居住在东门瓮城白衣庵,自言一百零八岁,顺治十四年坐化。
  僧克念。州志记载,不知何许人,行脚至州靖嘉寺(五仙观),习袪魔之术,昼夜不寐,稍倦即攀窗棂或闱屛上作鸟伸状,康熙二年坐化。
  僧静学。俗姓曹,名登科,通州卫千户曹应利子。家饶裕已娶,康熙八年,忽弃家入京师为愍忠寺僧,后南游不知踪迹,里人呼曹和尙云。
  赵和尙。法号天印,通州人。幼祝发(削发出家为僧)于六里屯严净寺守戒修行。其讲经传戒,能参法乘妙谛。好利济尝施粥,施棺及掩埋遗胔,历久不懈,遇岁旱祷即雨。乾隆二十七年,大旱天,印不食四十二日,玉箸甫垂大雨,随降遂坐化,塔在仁寿寺。
  三流皇帝之,顺治帝。顺治十六年,十二月,驻跸通州。
  康熙帝。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驻跸通州;三十四年,五月,御舟泊石坝,驻跸通州;三十五年,二月,驻跸通州;三十七年,十一月,驻跸通州城北;三十八年,五月,驻跸通州;十二月,驻跸通州;三十九年,正月,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自州城登舟,泊郝家府;四十年,二月,御舟泊通州;四十三年,四月,驻跸通州;四十五年,十一月,驻跸通州城东;四十八年,十一月,驻跸通州南关;五十七年,二月,驻跸通州南关;十二月,驻跸通州北关;六十年,二月,驻跸通州。
  乾隆帝。乾隆四年,九月,驻跸通州;
  四流官,五流烧锅(酿酒的作坊) 六流当(当铺),七商 八客 九种田 。

2021/1/23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