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谈|皇家狩猎场产生的村庄
  明代永乐年间,成祖朱棣也效法辽、金、元三代北方少数 民族统治者的“捺钵文化”即游猎文化,建立狩猎场,一方面为游猎,一方面练习武艺和培育胆量。但是,辽金元三代帝王游猎场所——漷县(今通州)域内的延芳淀、飞放泊等,大都被卢沟河(今永定河)、潞河(今北运河、古潮白河)洪水所带泥沙淤塞,在北京城东南就剩下了元代下马飞放泊(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处了,于是在建设北京城宫殿、城池、王府、坛庙、试院、学府、官署、陵寝的同时,选择下马飞放泊及其附近区域,同时建造皇家狩猎场,称南海子,也称南苑。周围四十里,其东围墙在今大兴与朝阳区、通州区交界之处,并且建有三座门楼,以便出入。
  南海子建成之后,明朝派吏役对狩猎场进行管理,这些吏役称为海户,以管理南海子故名。海户们聚居在南海子的四周墙外,形成村落。朝廷不发给他们俸禄,而是在海墙外拨给大批农田,分给他们,让他们耕种,故海户们聚居的村落便称作海户屯。
  通州区马驹桥镇的凉水河北畔、古高梁河南支西岸、南海子东墙正门外迤北,就曾是海户聚居之所,称海户屯。管理海户的干户(官名)姓李,俗称李千户,即居住在村中。1961年分为两个经济核算单位(以海户屯小学东大门前街道为界),分称为南、北海户屯,简称南、北海。
  与海户屯隔古高梁河南支河道东西相望的村落称作壮丁屯。什么叫壮丁?就是指古代可以担任劳役的青壮年男子。旧时,朝廷不仅每年从农民那里征收大量税粮,同时还有极为繁重的劳役,强迫农民中的壮丁去完成,这叫充役,半年或一年更换一次,让穷苦壮丁轮流服役,进行艰苦的无偿劳动。在南海子里服役的劳动内容很多,如保护海墙、栽植保护树木、喂养各种动物等等,这些轮流充役的壮丁在南海子东围墙正门外居住,故名壮丁屯。因服役的壮丁经常更换,这里设有壮丁居住的公房。清代壮丁才固定下来,村中刘姓家族就曾是管理南海子内树木的壮丁。
  本文摘编自《通州地名谈》(周良著),如您有兴趣,可持D级读者卡到通州区图书馆九层运河文库阅览,索书号:T3/14/4。
  PS:该书于2009年出版发行,文中提及的村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甚至已悄然消失于地图。历史洪流不可抗拒,我们只有传承或者铭记。

2021/2/20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