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之宝光寺铜钟(第9期)
  大运河作为人类伟大工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7月1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大运河文化带时强调,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历经千年、绵延百里、贯穿古今、融汇南北,是大运河遗产最丰富、最厚重、最精华、最特色的区段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带您了解通州独一无二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请和小文一起去看看通州不可移动文物宝光寺铜钟的前世今生
  宝光寺铜钟

  年代:明景泰年间(1450—1457)
  地址:通州区中仓街道西大街9号通州博物馆院内
  1959年7月被公布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宝光寺原名法华寺,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间,位于直沽(今天津)、河西务等地入京要道南侧的茨蕖庄中(今台湖镇次渠村),寺后修筑一座喇嘛式定光佛舍利宝塔。明正统五年(1440),宝光寺重修,英宗帝赐名“宝光禅寺”,且立碑以志。景泰年间(1450—1457),在其前院增建钟楼一座,并铸铜钟一口。寺为南向,二进院落。1976 年,唐山大地震殃及通州,该寺定光 佛塔半圮。随后,由当时次渠公社党委书记下令,将塔身及寺内建筑一 并拆除。现仅余砖塔地宫、明两碑方座及铜钟一口。
  宝光寺铜钟原悬于宝光寺钟楼之上。1976年该寺钟楼拆除后,县革委会将此钟运至机关内收藏。1992年移到博物馆展陈。

  铜钟为泥范青铜所铸。高1.7 米,口径1.1米,顶处壁厚2.5 厘米,口处壁厚 7.1 厘米,重约3500 斤。两只龙子蒲牢相背为钮,牛头、鹿角、蛇身、鹰爪俱形神兼备;圜顶圆肩,直身侈口,造型端正庄重 ;外壁饰几何阳纹,布局均匀一致,纹饰间有汉文“大明景泰”与“皇图永固”“帝道 遐 昌”“ 御马监太监尚义”等4组楷字,还有梵字经文及藏文等两种文字,另有一种文字未识,俱为阳文。近连弧口处圆月间,犹有八卦纹饰。
  此钟铸造技术相当精良,为北京罕见的典型古钟,是国内馆藏铜钟的精品,堪称国宝。钟身上道教色彩的代表纹饰却为佛教法器所用,说明两种文化思想互相渗透;而将道教纹饰置于钟身底部非显要位置,亦说明佛教藐视道教的思想,这为研究古代社会思想形态提供了实物资料。

2021/3/1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