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光】千年运河水,热闹龙灯会
  运河龙灯是通州区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之一,历史悠久。与其他地区的龙灯不同,运河龙灯的龙,造型为七节,龙身为蓝色,龙口大张,只有在北通州(北京通州)和南通州(江苏南通)才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北运河的地域特色,是运河文化和北京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运河龙灯起源
  位于通州段运河南岸的漷县镇张庄村,有一支村民自发组织的龙灯会,它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据现在的会头谢兆亮所述,通州的运河龙灯会可追溯到清道光14年即1835年,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旧时,一般在年、节、庆典、祭祀或灾年时,运河龙灯都要起会。春节的正月初二至十五属节日欢庆起会,主要为烘托节日气氛;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娘娘庙会属祭祀起会,祈求赐福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遇旱、涝、病虫等灾害更要起会,祈求减少灾害、拯救生灵。两条蛟龙舞动之时,承载着百姓美好的期望。
  运河龙灯
  通州运河龙灯的龙皮用白布缝制,用蓝色染料描画出龙身和龙尾,用细麻制作龙须,龙骨架分别用白松木条和竹篾制作,舞动起来,或如腾云驾雾,或如翻腾水中。

  龙头的方口造型及蓝色双龙在北京地区较为少见,蓝色代表“水”,带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色,另外,在龙的脖子上各系五个铜铃,双龙舞动时,铃声悦耳,显示出创造性和群众性。
  运河龙灯表演
  通州区运河龙灯会的表演分为起会、走会和舞龙灯三种形式:
  起会(又称响筛)
  走会之前,演员、乐队在村中关帝庙集中,因龙灯会的服装、乐器在庙中存放,演员化妆、换装、而后演员执龙出庙门,乐器中唯有吊筛击打,吊筛低沉的“哐”声,余音不绝,传遍全村,听到筛声,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人流拥着双龙奔村外运河边冰雹庙,会头进过香后,舞龙开始了。
  走会
  双龙先在庙前舞,而后进村,边舞边走,遇到茶桌(有的老百姓从家中搬出桌子沏上茶摆在路边,以示对舞龙者的慰问,也是为了祈福平安)就要停下来舞上一番,继而前行,再遇茶桌再舞;绕街一周后在村中关帝庙前舞毕收场。
  舞龙灯
  元宵节,夜舞龙灯最精彩,龙节里蜡烛点亮,两条蓝龙上下翻飞,红红的珠珠像一团火球,引得双龙追逐,围观的百姓手执荷花灯,没做荷花灯的用禾叉扎上玉米骨,沾上煤油,火苗飞窜,一片灯火通明,与游弋的蓝色蛟龙交相呼应。
  运河龙灯传承
  现在,因为村里还有小车会,和运河龙灯会一起活动,所以总人数大概有近7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最小的也超过40岁,大部分都还在工作。早年间耍龙有30多套路,现已整理出13套。
  运河龙灯会的的舞龙套路在传承中也不断进行更改,主要是龙头的重量不断减轻,现在所用龙头已经从70多斤减重到30斤左右,即便如此,举龙头的人几个套路下来,也会累得气喘吁吁。
通州运河龙灯
是民间艺术南北交融的的产物
历经了百年岁月依旧被保存下来
成为鲜活的、历史的、立体化的记忆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运河龙灯
并愿意深入地学习、制作、表演
让这份“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2021/5/1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