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通州八景文化漫谈
  开始今天的话题前
  先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
  什么是八景?
  “燕京八景”大家都熟悉,至少能说上几种,但是“通州八景”恐怕就没多少人了解了。其实,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八景”,而“八景”的由来,还得从屏风说起。
  古人有在屏风上作画的习惯,而屏风一般为四扇。用于宽大厅堂时,要将两座连接起来,合为八扇。相连接的八扇上,绘一组内容相互关联、风格相互统一的系列画,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
  山水八景屏
  最早将“八景”绘成画的是北宋画家宋迪,他将湘阴、岳阳、衡山、衡阳、桃园、零陵,这七个地方的八个景点的风光画成了潇湘八景图,并且为之分别命名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
  “潇湘八景”一问世,就变成了当时的爆款IP。各个地方纷纷跟风,推出了自己的“八景”,并且也都按照四言短句的方式起了名字。
  通州八景是?
  “通州八景”,首次出现于明代嘉靖乙酉年(1594)年刊刻之《通州志略》创刊中,被编列于卷之一,“舆地志景致”栏目中。虽说这跟风晚了几百年,但是也说明这股风潮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在通州八景初问世时,每个景名下以小字简记其方位、里距与概况;又在“艺文志诗类”栏目中,记载了由通州分守王宣所专门为“通州八景”写的八首诗。后来在不同版本的《通州志》里,又加入了其他人为“通州八景”的赋诗。
  下面为您正式请出今天的主角——通州八景
  01
  「清」王维珍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运河四大古塔
  燃灯佛舍利塔,是中国运河四大明塔之一,分别与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为河岸边标志性建筑,而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是最古老的。
  古塔有七绝
  此塔有七绝:
  其一是风钤多,共有2248枚;
  其二是神像多,全塔所嵌砖雕、灰塑神像424尊;
  其三是塔刹顶端铜镜大,重近十斤;
  其四是塔第十三层正南面当中灶门处所置诗碑位置高;
  其五是塔心柱长,原长约9.5米;
  其六是塔榆奇,不仅高于其他塔上所长树的高度,且“生死多回”;
  其七是塔影垂映于数百米外运河中。
  塔身的424尊神像,样式丰富,神态各异。有披铠甲执剑者,也有着袈裟合掌者,有慈唇善目者,也有凶相露者,惟妙性肖。
  塔顶榆树
  塔榆长在塔顶西北一面的瓦顶上,已有二百余年,因长在塔顶,塔榆有“鹤立鸡群”之感。
  由于塔榆没有主根,而且塔身用的是江米汤和灰,树根扎不下去,须根就长在一面瓦上,靠着瓦上的薄薄一层土生存。
  塔榆春末才发芽,秋中就落叶,给人“生死多回”的感觉。如今,为保护古塔,塔榆已被移植塔下的西海子公囤内的葫芦湖畔,现长势良好。
  博雅塔的原型
  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
  墨菲参考通州燃灯塔的造型,将具现代功用的水塔设计成混凝土结构、10层高、八角形的仿古中式宝塔,这就是至今仍高耸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博雅塔”(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部分院系并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迁入原燕京大学校园)。
  北京的第一张照片
  此外,北京城有史以来最早的影像记录,也是这燃灯塔。
  这是当年英法联军随军记者菲利斯-比托在驻扎通州期间拍摄的。比托后来随着部队来到北京,拍摄了很多其他的照片,其中有被焚毁前的清漪园(即颐和园前身)文昌阁、昙花阁等名胜古迹的珍贵影像。
  02
  「明」王宣
  神蛟飞落海门西,横绝清流跨两堤。
  光映素蟾涵宇宙,影随碧水晃玻璃。
  波涛声振鱼龙出,风露凉生鹳鹤栖。
  晓拂长阑望天阙,岧峣麟阁与云齐。
  “长桥映月”景观描述的是通州八里桥。八里桥正名叫永通桥,因位于“州城西行八里许”,而被老百姓惯称为“八里桥”。
  八里桥是进出京师的要塞,又控制京通的粮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也就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二年,日军为侵略需要,修筑京通间柏油路,将桥两边垫高,将桥陡坡削平,就形成了现在的模样。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对此次修改“往来称便”。
  皇帝亲自督建
  明代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撰文的《敕建永通桥碑记》,对八里桥的建造缘由、过程都有详细记述。
  一是此桥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修建的,属于敕建,而且皇帝亲自赐名,说明此桥不同于一般的桥。
  二是此桥始于正统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1446年9月7日),告成于十二月十九日(1447年1月5日),建完桥后还修建了河神庙和牌楼,说明朝廷是十分重视的。
  三是从技术上说,此桥采用三券石拱桥,不仅有利于承重,而且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符合力学原理。据有关资料显示,此技术在卢沟桥也有应用,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也是很成熟的技术。
  修建后的八里桥为京东要塞,同京西的卢沟桥、北部的安济桥和朝宗桥、南部的宏仁桥(又叫马驹桥)并称为拱卫京城的五大名桥。
  八里桥之战发生地
  八里桥在历史上曾是北京与天津间的必经之路。
  每年漕运季节,桥下粮船日夜不断,桥上车辆络绎不绝,客商、行人往来如梭。军旅之事也必经此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1860年8月21日,英法联军自天津登陆,北犯京城。清政府派曾格林沁率领八旗兵,在此阻击“洋鬼子”的长枪利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里桥大战”。
  03
  柳荫龙舟
  「明」王宣
  御舟连泊俯清漪,垂柳阴阴翠作围。
  凤彩龙文壮图画,鸥沙鹭渚湿烟霏。
  云穑浓润涵朝雨,水殿高寒晃曙晖。
  圣主端居际昌运,年年锦缆傍苔矶。
  据明朝嘉靖时的通州志记载:在通州城北、运河起点处,也就是如今城北五里温榆河拐弯处有一个皇船码头,是专门停泊皇亲贵胄的船 只及为皇帝运输江浙锦缎、绣品等物资的船只的地方,俗名叫“黄船坞”。
  在黄船坞内,绿柳低垂,柳荫下停泊着彩饰龙凤花纹的黄色船只千余艘;河水清可见底,河床平整,鱼虾成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柳荫龙舟。
  在今北关闸附近
  《钦定日下旧文考》仅有短短不足百字的记载,但是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根据城北五里的记载,可以推断其位置在今天的北关闸附近。如此既有利于管理,又充分体现了古人以北为贵的思想。可以想象黄船上的主人面南背北,看到“万国梯航”,“天下朝宗”的景象,君临天下气势自然而生。
  根据“永乐中设黄船十艘”的记载,黄船坞产生于永乐年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不久,就在此设立了黄船坞,这比嘉靖七年(1528年)通惠河口北移至通州城北还要早一百多年。在黄船坞周围“官柳荫映”,说明这里的柳树是官家栽种的。在许多关于“柳荫龙舟”的诗作中都描写了柳树。
  试举几例,“御船连泊俯清漪,垂柳阴阴翠作围”(王宣诗)。“杨柳青青翠欲浮,堤边景缆系龙舟” (尹澍诗)。清代通州著名的知州王维珍也有“柳堤飞絮白满天,低荫龙舟景缆牵”的诗句。天下有那么多名贵树木,为何皇家独垂青柳树呢?而且“柳荫龙舟”还成了通州一景。
  为何古人独爱柳树
  柳树是景观树,有欣赏价值,而且柳树容易栽种。不论南北方,只要有水就很容易成活。古人认为柳树有辟邪的作用,而且“柳”与“留”谐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古人不仅在黄船坞周围种植柳树,在运河两岸也广种柳树。
  明代钱塘人陈师在《潞河舟中作》有这样的诗句:夹岸杨柳青可怜,出门仍是葛衣天。乡书不到东吴雁,客梦重寻潞水船。
  运河两边的柳树除了有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外,还有实用价值。重开通惠河的吴仲在《通惠河志》中记载,在码头附近要栽种麻和柳树。在民国以前,在运河边的一些村落,农民除务农外,还兼营柳条编制。
  04
  「明」王宣
  碧水分香出御沟,潞阳城郭界清流。
  九重天近晴云拥,一脉源深暖翠浮。
  烟浪送春敷海宇,风帆迎日上神舟。
  吟诗便起乘槎兴,欲问当年博望侯。
  “波分凤沼”从何而来?
  明代吴仲重修通惠河后,采用人力搬运粮食过闸,在通惠河口有一道石坝。
  这里的水应该比北运河水位高,是通惠河的下游,也是通惠河水量最充足的地方。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水量充足的“沼”,因为水是从太液池流出来的,所以称为“凤沼”。
  “波分凤沼”是与太液池和通惠河密切相关的一处景观,在明清时期不少诗作中就可以证明。
  周之翰有诗云:“一脉香分太液池,瑞烟晴霭浸玻璃。”
  尹澍有诗云:“何处清涟入潞河,遥知太液散余波。”
  王维珍有诗云:“河流通惠旧知名,一派东趋九曲萦。凤沼斜分归板闸,鲸涛远望赴蓬瀛。”
  戴璿有诗云:“河流来自液池边,一带寒波清且涟。仍是玉泉山下水,依然禁苑沼中烟。”
  为何太液池水被称为“凤沼”?
  “太液池”的来历还要追溯到秦王赢政。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听信方士关于东海有长生不死的神仙的传说,派徐福前往东海仙山,以求长生不死的灵药。始皇帝开了头,历代皇帝便纷纷效仿,到了汉武帝时,长生不死的仙丹还是没找到。为了慰藉一下自己失落的心情,他下令在皇宫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命名为“太液池”。
  自此以后,汉武帝的做法被历代皇帝沿袭,在建造皇宫别苑时,都不忘挖一个面积超大的蓄水池,并以“太液池”命名。
  北京的太液池在故宫西侧,就是北京著名的“内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合称“太液池”。“太液秋风”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泛指中南海和北海的广阔水域。
  清代太液池也称“西海子”,是皇家禁地,其秀美的风光是外人见不到的。可见,太液池就是皇帝和宠妃游玩之处。皇帝平时忙于朝政,太液池实际上就归宠妃专属。在古代,常用凤代称皇后,所以太液池流出的水形成的水面就理所当然被称为“凤沼”。
  05
  「明」王宣
  高台曾迓翠华临,丛木犹承雨露深。
  八阵龙蛇归庙算,六军貔虎簇云林。
  彭城戏马空陈迹,沛邑歌风见霸心。
  圣代不须招郭隗,九图均被傅岩霖。
  “高台丛树”在什么位置
  “高台丛树”在今朝阳区将台村处。
  东距州城二十里,传说为唐薛仁贵征东时于此筑台练兵,亦有说乃徐达镇守北平府时统军所筑,亦用以演兵。
  明成祖朱棣曾驻跸于此。后台废植树,“林木扶疏,远近相望”。为京通间一望无垠旷野上之一处胜景,便有“高台曾连翠华临,丛木犹承雨露深”之句,景致独具一格。
  什么是“高台”?
  高台建筑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形式。
  最早的“台”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是用土夯成的方形土墩,做祭祀或瞭望用。商周以后,“台”有了政治、军事、娱乐多重功能。
  通州为平原,历史上境内有几处高台,都是人工筑造的台式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从功能上分,这些台式建筑分为两类:
  一类是辽金元时期,皇家狩猎所用的“台”。这类台都在辽代延芳淀范围内,皇家狩猎时,有放鹰台、晾鹰台、呼鹰台。每种有不同的功能。
  另一类是具有军事功能的“台”,如虚粮台、将台等。关于虚粮台,其位置在城东甘棠一带,有十余处高台,为疑兵之计,虚设高台。
  将台设在通州,说明通州的战略重要性。
  1949年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高台丛树景观被划到朝阳区。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了,只能在零星的文献中看到一些记载。
  06
  平野孤峰
  「明」王宣
  危峰挺秀插青冥,四顾川原一掌平。
  独立近迎红日上,孤高未许白云横。
  虚岩夜静闻天籁,远树烟消见帝京。
  却忆莱公旧吟句,百年相业振芳声。
  平原上为何有“孤峰”?
  通州地处北京东南部的平原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点26.7米,最低点仅8.2米。怎么会有“平野孤峰”这一景观呢?
  《钦定日下旧文考》记载 “孤山高二十丈,与三河县交界处。”看来孤山并不是小土丘,高二十丈,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这样一座山峰,应该是很壮观的景象。
  《光绪通州志》有这样一段文字:“孤山在州城东三十里,与三河县交界,高可二十余丈。旧传八景中平野孤峰即此。”孤山不仅是通州八景之一,也是明清时期三河县八景之一,名曰“孤山独秀”。
  “平野孤峰”在什么位置?
  现在的孤山如它的名字一样,成了孤独之山,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随着通州行政区划的调整,“平野孤峰”景观现在属于河北省三河市。
  07
  二水汇流
  「明」王宣
  关塞尘清远水通,派钱南接潞城东。
  沙头浪起双流合,云际帆来万国同。
  鸥破暝烟归别浦,雁随凉雨落高空。
  余波载得春光去,散作君恩诵八纮。
  “二水汇流”为何称景?
  二水汇流,是北运河的起点,位于今天通州区北关闸桥北边。
  二水指温榆河与白河,这两条河在北关闸附近流汇一处,沙质河岸被水冲刷得如切如削,形态奇特。
  根据《康熙通州志》记载,在二水汇流处形成了天然的沙嘴,形如刀削,十分壮观。只可惜,随着岁月无情的冲刷,天造沙嘴景观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还能看到二水汇流的景象。
  “二水汇流”景观,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复存在,但形成了新的 “五河交汇”景观。“五河交汇”中的五河分别指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和运潮减河。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的推进,通州境内的河流水系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08
  万舟骈集
  「明」王宣
  驿亭南去四十里,供赋北来千万舟。
  河海发源通禹贡,华夷归化拱皇州。
  凫鹥洲渚晴烟含,云水帆樯宿雨收。
  记得龙湾夜回棹,露苹香散一天秋。
  “万舟骈集”是否夸张?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鲜著名学者朴趾源先生来到通州,看见运河漕船帆樯林立的情景,写下了“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不见潞河之舟楫,则不识帝都之状也”的文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万舟骈集”的漕运胜景。
  那么,“万舟骈集”到底有多少船只呢?
  根据《通漕类编》,成化年间为12114只,嘉靖为12140只,万历为11688只。到了清代,康熙以前,漕船最多有14505只,雍正以后逐渐减少。雍正四年(1726年)为6406只,乾隆年间增加至6969只,之后,船只数量就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咸丰前期都能维持在6000只以上。咸丰朝后期,漕船下降趋势就很明显了。
  运河上都有什么船?
  除了漕船,运河上还有其他各类船只。根据推算,漕船的数量仅是大运河上航行船只总数的10%。
  根据功能不同,其他船只可以分为官船和民船两大类。
  其中官船又分为贡船和各种朝廷公务用船。明初,贡船分为三类,分别为马船、快船和黄船。
  公务用船中,有朝廷和相关各省驻通办理漕务的办公用船。漕运辅助用船主要有剥船、瓜皮小艇、戗桩船、打凌船、泓船、垡船等。剥船(亦称驳船)体量比普通漕船小。
  除上面提到的各类官船(漕船也属于官船的一种)外,还有各种民船。根据功能分,民船有客船、货船、客货船、采沙船、摆渡船、渔船等。
  不同种类的民船有不同的名称。日本学者松浦章根据《中国省别全志》整理出中国民船名称清单。该清单记录了北运河上的民船:黄舿船(客货两用)、舿子船、乍拉船(客货船)、粲子船(客船)、山船、小槽子、小舢板、(小)太平船、小马槽、小粮船(帮划)、双船(货船)、大舢板、对马槽、渡船(关设民营)、划子船等。
  古老的“通州八景”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映照着繁华与落寞,是历史无声的见证者,他们在被遗忘的角落静静的等候,等候迷失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人们,寻找那来时路,思索要向何方。

2021/5/1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