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化】承载近600年风雨的通州八里桥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自古多山多水多桥。旧时有拱卫京城的四大古桥:京东南马驹桥、京东八里桥、京西卢沟桥、京北朝宗桥。这些古桥地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其中对北京意义最为重大的当属咱们今天要说的京津要塞-——八里桥。

  长桥映月话通州
  “长虹百尺卧城西,水影天光云影溪。多少石猊旋兔窟,往来人踏镜中梯。”这是清代诗人尹澍所作的一首诗,说的就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的长桥映月——八里桥。
  其原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8华里而被百姓俗称八里桥。
  八里桥横跨通惠河,是通州至北京城区的必经之处,也是经北运河向京城运输粮草砖木的必由之地,史称其为“陆运京储之通道”。
  八里桥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石桥前身是座木桥,因通惠河坡度较大、河水湍急,原建的木桥时常被冲毁而影响交通,内宫太监李德向明英宗申请改建石桥,英宗准奏后,石桥于正统十一年十二月竣工,英宗赐名“永通桥”。
  现如今,八里桥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八里桥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为石砌三孔拱桥。
  中间桥拱高阔,最高处有8.5米,可通舟楫,舟行不必免帆,两旁小孔矮小对称,方便行洪,大小拱孔呈错落之势。
  桥体设计不仅美观,而且方便运粮帆船通过,八里桥也由此获得了“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桥面以花岗石铺就,每块石头之间以嵌铁相连,使桥面浑然一体,十分坚固。
  现如今桥面早已铺上沥青,路面平整而宽阔,车来人往,非常热闹。
  桥面两侧有32副汉白玉石栏板,板面上有雕刻作品,雕刻纹路清晰、刀法熟练流畅,栏板的望柱上雕有石狮共66只,这些石狮虽然饱经沧桑,但是依然可见曾经的精美,石狮们造型各异,形态生动,与卢沟桥石狮相比也毫不逊色,昂首挺胸,栩栩如生。
  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镇水石兽,镇水石兽体型庞大,虽然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已经残缺,但姿态依然威武雄健,扭颈倾头注视着河面,神态十分生动。
  据查阅资料了解,镇水兽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蛤蝮,其形象怪异,说龙非龙,似虾非虾,喜欢游泳,以水为伴,人们也就将它的形象作为桥上的装饰以镇洪水。
  历史上的八里桥之战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因天津谈判无结果,遂自天津向北京逼进。
  八月初七,英法军队以6000人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自通州郭家坟分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
  当时,驻守八里桥一带的清军三万,分别由僧格林沁、胜保、瑞麟统率。清军当时处于冷热兵器转型期。清军士兵挥舞着大刀长矛,使用落后于侵略者的抬枪、抬炮与英法联军展开生死决战。
  通州城外杀声震天,八里桥边遮天蔽日,清军将士视死如归,英勇杀敌,誓与大桥共存亡。
  战至当晚,虽然清军官兵前仆后继,打死联军一千多人,但是在侵略者密集的米尼子弹的精确杀伤下,八里桥失守,3万将士全部殉国。
  在恶战中,八里桥的石栏板被炸得粉碎,许多石狮子也被炸毁,于是在八里桥之战后,清政府将伤痕累累的八里桥重新修复,但仍不免留下了一些炮弹造成的创伤。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修京通柏油路时,将桥两端垫土,降低了石桥的坡度。
  后来,为保护古桥的历史风貌,减少洪水对桥的冲击,在桥南北两端开道引河,各建三洞水泥桥一座,用来泄洪分流,桥间以水泥构成分水泊岸,逐步形成了八里桥现在的样子。
  573岁的老桥即将退休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建设,通州新八里桥桥梁主体结构完成,目前已具备通车条件。待新桥完工后,老桥将禁止机动车通行,并开始进行修缮保护。
  新八里桥位于老桥上游约152米处,东五环外通州区与朝阳区交界处,通燕高速与京通快速之间。
  新桥建成后将替代老八里桥的交通承载功能。
  据了解,新建的八里桥桥梁全长81.0米,宽26.6米,上部结构为一孔等截面悬链线钢筋混凝土板拱桥,下部结构桥台为实体式台身接承台,基础为钻孔灌注桩。
  新八里桥的建筑风貌和老八里桥完全不同,相关部门从3个设计方案中选定了卧虹式桥。
  新桥的规划设计本着“不能高于老桥”的原则,避免影响老桥的历史风貌。老桥2019年下半年开始修缮,由于老桥西南侧建筑已经变形,未来将揭开柏油路面,露出原来的花岗岩石板桥面。同时,桥上用于防止喷涂小广告的金属护栏也将撤掉,恢复老桥的历史景观。
  如今历史的硝烟早已远去,副中心的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承载着北京人记忆的八里桥也将在修缮恢复后,作为八里桥公园的重要一部分,让世人重新看到它漕运辉煌时期的历史风貌。

2021/5/1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