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第101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图片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小文继续给您带来《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之延芳淀植被与漕运(上)
  海河地区地貌演变不止于沧海桑田,其中北京及其以东中下游地区经历过沧海、桑田、山地、沧海再到桑田的过程,西周前浩瀚的古渤海湾退去,这里演变成大规模的澙湖,这一过程经历了几千万年。西汉时这片大规模水域统称为雍奴薮,已出现部分垄岗高地和岛屿,上游河流携带泥沙继续沉积,雍奴薮的水面也不断淤散。过了大约一千年,到唐中期以后,雍奴薮又淤散成若干大的淀泽,其中北京地区东南(今通州区南部)有一片辽阔水域,辽初时称为延芳淀,成为辽时皇家“春水”捺钵的苑囿。
  由古渤海湾而雍奴薮,主要属于自然地质变迁,它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时期。由雍奴薮而延芳淀,则开始加入了人类的直接干预,比如人工开掘运河,初时这种影响还不明显。延芳淀形成后,这一地区的地貌变迁就进入了全面加速时期,由辽而金而元,延芳淀的水面面积迅速缩减,到元初时,曾经周数百里的连片水域,已淤散成几处水面较大的飞放泊,虽然元朝皇族依旧在这里飞放捺钵,延芳淀仍然渐渐成为历史记忆。
  延芳淀的淤浅,是自然地质原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就是此地处于海河水系中下游,河流携带泥沙不断淤积,使这里的湖泽逐渐淤浅。但这个过程一般非常缓慢,除非人为因素掺入其中,比如河流上游植被遭破坏,河流经过的山地林木被大量砍伐,这些因素会导致中下游泥沙淤积速度加快,然而可能形成的地貌依然是沼泽和湿地,除非淤浅最终导致河流改道。
  人为因素就复杂得多了,除了上述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和林木遭砍伐,还有是这一地区的河流被用作漕运。为保证漕运的水量就必须人工调整河道,这个调整的过程会使一些湖泽失去水源从而加快其缩减。一些大面积湖泽还会直接用来调节运河水量,这种调节的过程总趋势也是使其水量流失。再有就是直接的移民屯垦,一些湖泽湿地的水被放干,然后围堰防洪人为地改造成粮田。很不幸,延芳淀在被称为延芳淀之前,这三种人为因素就已经综合发力,这就注定了延芳淀在存在时间上会比较短暂。
  中华文明最早崛起于黄土高原,人类对黄土高原的垦殖,破坏了它上面的植被,这一开始就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去看看今天太行山右侧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其中有的沟壑纵深达数百米,这些沟壑中原来的土壤哪里去了?穿越太行山大都沉积在今海河平原上了。流出太行山的大河,除了一条黄河,其他大河都是注入海河平原的。黄河最古老的河道,很可能也在海河平原,只不过遗迹早已被深埋。考察一下黄河对河南河北地区的淤积,大概就可以想象海河平原沧海桑田的过程了,还好后来人类文明向中原地区推进,客观上缓解了对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的强度,而且海河地区曾是深达数千米的古渤海湾。
  西周时期海河中下游地区湖泽与垄岗地貌逐渐形成,人类的足迹也开始到达这里。太行山和燕山的山前地带,更早时已出现一线陆地,人类文明早在夏商时就来到了这里,只不过初始的规模并不大。春秋中期,燕国灭蓟(原今北京地区的一个小国),国都迁来今北京地区(蓟城),燕国相较于蓟是个大国,人类对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开始加剧。
  燕国人就近取材修造宫室、民居,还在西北山上和东南水边修筑长城,军民各种物资消耗增加,北京西山和燕山的林木开始遭到砍伐。从秦汉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北京及其以东地区人气越来越旺,森林植被遭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森林植被有自我修复功能,但如果破坏力超过其自我修复力,这种影响就会逐渐显现。
  到了宋辽时期,北京地区战略地位突显,原来的苦海幽州,一下子变成了北方政权的战略前哨和陪都,这一地位的突然提高,带来了人口密度的加大,对环境影响也骤然加快,这是与延芳淀同时出现的状况。
  比延芳淀更早出现的对这一地区地貌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还有人工运河的挖掘和使用。海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工运河,最早是东汉三国时曹操开掘的平虏渠与泉州渠。它揭开了海河中下游地区开挖人工运河的序幕。隋炀帝运河开挖永济渠河段,其河道已到过后来延芳淀水域的西南部分,不过那时候延芳淀还没有成为独立水域,这片更广袤的水泽都属于雍奴薮。以上这些变化不构成对延芳淀的直接影响,但作为延芳淀的成因,对它出现后的演变继续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辽朝前期占据了北京地区,延芳淀的名字也同时出现,对延芳淀地貌变迁的影响,之前的那些因素依然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运河漕运。
  在现代陆路运输工具(火车)发明以前,古代远途大宗物资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水运比较陆运的优越性无须赘言,古代没有水运畅通作保障,城市就无法维持其地位,国家也无法维持其版图。中国大陆地势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自然水系也多是西北——东南流向,如果没有一条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国家就可能经常地处于分裂状态。
  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学者利玛窦来中国,在经京杭大运河来北京的船上,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利玛窦难题”:中国为什么要挖掘这样一条运河?它耗费的人工和经费巨大,使用中还需要巨资维护,改成海运会节省很大一笔开支,中国为什么不利用海运呢?利玛窦可能根本想不明白:如果那样,中国很可能四分五裂。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政治账,中国专制统治者的统治意志,不是利玛窦能理解的。不过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样一条运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2021/7/12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