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一百问|第二问:京杭大运河是怎样修成的?
  京杭大运河,是元、明、清三代运输漕粮的主要水运通道。在了解漕运的运作机制之前,我们应该对这个卓越的水利工程作一个基本的了解。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不是一时之功或一人之力。它孕育于春秋,贯通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重整于明清,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变迁。下面,我们对于京杭大运河的发育过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京杭大运河可分为江南运河、江淮运河、会通河、卫河运河、北运河各河段。它是在隋唐运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江南运河,以太湖水系为中心,南起钱塘,北达长江,它的修建大约起于春秋后期的吴越时代。这条运河的大致走向是,从苏州向西北经无锡,在常州北面的江阴入长江。溯江而上向北可达扬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开凿镇江到丹阳的运河,称丹徒水道,还整治并修通了苏州到杭州的水道。三国时期,东吴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连通丹徒水道。两晋时,又多次对丹徒水道进行整治和扩展,从而奠定了江南运河的基本框架。隋大业六年(610)扩展江南运河,于是,江南运河成为了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
  江淮运河,是连通长江、淮河和黄河的一条水道。这条河开凿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攻伐北方的齐、鲁、晋、宋等国,下令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运河南起长江北的扬州市,引长江水经射阳湖至山阳湾末口(今淮安楚州北神堰)注入淮河。因这条运河流经邗城城下,史称"邗沟"。航船由邗沟转入泗水,向北可达徐州和鲁南地区。公元前484年,吴国军队在艾陵(今莱芜)打败齐国,吴王夫差为了与晋国争霸,又下令引荷泽水沟通泗水和济水,进而向北连通黄河。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治理邗沟,裁弯取直,向北沟通津湖(今界首湖),复经射阳湖到达末口。东晋时津湖多风涛之险,于是在湖东岸另开运道以避风涛。
  战国时期的魏国,地处中原腹地(今河南地区)。为实现向东扩张的目的,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鸿沟,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今中牟、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入颖水,三十一年(前339),又从中牟县西圃田泽向东开渠,连通济、濮、汴、睢、颖、涡、汝、泗、菏各水,形成黄河、淮河间通航水道。鸿沟在汉平帝时(1-5)因黄河泛滥而淤塞,仅存一条支流汴水。秦汉以后改称"汴渠","大梁"也随之改称汴梁,成为中原名城。汴渠与汴梁,在政治上引控东西,经济上荟萃南北,形成了从都城咸阳经渭水入黄河,再经汴渠,通向淮河、泗水、长江以至太湖、钱塘江的水道。
  隋朝建立之后,为了取得江淮地区的财富以巩固统治,急于沟通南北运道。同时,为了向东北用兵,征伐高丽,也迫切需要开通运道。为此,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及永济渠,形成了遍及东半个全国的运河系统。
  隋朝建立不久,即于开皇四年(584)开凿了一条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西引渭水东至潼关入黄河的水道。七年(587),又在邗沟的基础上,开凿自山阳(今淮安市)至江都(今扬州市)的水道,沟通江淮。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征调河南、淮北郡民夫一百多万人开凿,西引谷水(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板渚(今荥阳汜水镇)引黄河水东行至汴州(今开封),再顺汴水经商丘向东南接蕲水,经今安徽省北部至淮阴入淮水。沿战国时的鸿沟及其下游汴水疏浚,形成连接黄淮之间的主要水道。
  山阳渎开凿于隋开皇七年(587),以春秋时期的邗沟为基础,北起山阳(江苏省淮安市)引淮水南流,经江都(今扬州)至扬子(仪征东南)入长江。所不同的是春秋邗沟由山阳至江都要绕道东北方向的射阳湖,而隋朝的山阳渎改为直道,渠址较邗沟偏西。
  前边说过的江南运河,在大业六年(610)修浚。北起邗沟南端的江都(今扬州),又自长江南岸京口(今镇江)向南凿渠,绕太湖东面至余杭(今杭州),全长400多公里,渠宽十余丈。
  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首尾相连,把中原和江淮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
  卫河运河,始建于三国时期。是起于河南中部,向东北连通海河水系的一条运河。曹操在建安七年至九年(公元202-204),先后修治睢阳渠到官渡,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为北征乌桓,又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沟通了白沟、清河、滹沱河、鲍丘水(潞河)等。平虏渠和泉州渠成为隋代永济渠的前身。
  为了向东北用兵,隋炀帝开凿永济渠,也就是卫河运河。据《隋书》记载:大业四年(608)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人开凿永济渠。在今河南省境内引黄河会沁水,使沁水与卫河上游相连。漕船自荥口即板渚水门进入黄河,过河向北入沁河口,即可沿沁水、淇水、白沟、平虏渠,到达今天津地区,最终到达蓟城(今北京南部)。这条水道,经过了今河南省的汲县、滑县、内黄;河北省的大名、馆陶、临西、清河、故城;山东省的临清、德州;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沧州、青县,经过今天津,到达今北京南部地区。建成了隋朝北方的运河干渠。
  这样,隋朝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河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的运河体系,从而密切了南北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创造了重要条件。
  永济渠到达今天津地区后经由怎样的路径而到达蓟城(今北京),至今在史学界争论不休。由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四》佚失,永济渠在沧州以北的情况没有史籍明确记载可以为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于德源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考证,认为:"永济渠自天津地区入潞河后北上,然后循桑干河北派即唐代清泉河(今凉水河、凤河)一线抵达蓟城。" ④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远离江南财富地区。原有的运河体系已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为了连接北方政治、军事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运河的方向由"之"字型转向南北方向的"一"字型。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元朝的运河以北京为中心,其水道除了沿用自然河道以外,又在山东境内开挖泗水与卫水之间400多里会通河,还开凿了通州至大都间的通惠河。
  山东运河的开凿分为两段:第一段,于至元十八年(1281)开凿济州运河。自济州(今济宁市)南接泗水,经汉上县的南旺、袁家口至须城安山(今东平)北入大清河,全长约150里。这段运河以汶水和泗水为源,先在刚县(今宁阳东北)的汶河上筑罡城土坝,引汶水南流入洸河故道至济州,再开渠150里至安山。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建成。由于汶河水源不足,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在曲阜城东门外5里泗水上筑堰,提高水位,补充济州河的水源。第二段开凿是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组织民工一万余人开凿会通河。自安山西南起,分梁山泺(今梁山泊)之水北流,经寿张西北到东昌(今聊城),至临清接御河(即卫河,隋唐时期的永济渠),全长250多里,至元二十七年(1290)会通河通漕。会通河在临清与御河相接,向北可达直沽(今天津),再由直沽溯白河可抵通州。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较隋唐运河缩短距离1000余公里。只有京、通之间没有通航。
  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1293),郭守敬主持开挖了通惠河。元政府对于这项工程极为重视,开工之际,"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通惠河从昌平县(今昌平区)白浮村引神山诸泉水,汇入大都(今北京)积水潭,而后循金代高梁河故道至通州张家湾入白河,全长164里余。这样,漕船由杭州经江南运河过扬州,经济州河过会通河,再经御河(卫河),最后经通惠河直至元大都。

2021/7/12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