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之五十二:通州的民间美术(二)
武辛庄大风车
  风车最早叫做"八卦风轮",具有2000余年的历史。
  通州大风车起源于通州东南部的西集镇武辛庄村,本是用竹篾、绵绸、帛纸扎制而成。武辛庄人梁俊,祖辈以制作传统风车、风筝为业,是第三代传人,制作风车已经近60年,遂有"风车大王"之誉。
  粱俊做风车是用精挑细选的高梁秸作为风车骨架,劈竹条制作车轮,选土制作泥鼓,并饰以精选纸张、颜料制作而成的彩条,一系列大约四五十道工序。
  粱俊制作的风车不仅工艺精湛,还对风车进行了全新的改革,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他在泥鼓的体积、锤鼓的声音上改进了很多。除此之外,他还将10个轮的风车从原来的1.5米高缩小到45厘米,这样他制作的风轮小的可放入掌心,大的犹如自行车车轮。"无风声不小,有风响不停。"这是粱俊制作的风车独有的特点。
  粱俊如今年事已高,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迫在眉睫。为此,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了项目保护组织机构,制定保护措施,并在镇域小学校内开设手工课,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为传承风车技艺奠定基础。
西集团花剪纸
  剪纸是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种类之一。团花剪纸是中国剪纸历史最悠久、运用率最广泛的一种形式。新疆古墓中曾经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剪纸实物,就是团花造型。
  通州地区的民间剪纸技艺始于清代,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通州剪纸在通州境内分布广泛,其中尤以张家湾、永乐店、于家务、西集地区制作的剪纸为代表。通州剪纸的制作方法大体分为剪子剪、刻刀刻两种;其材料则是各类纸张,但以红纸居多;其表现方法有单色、彩色、衬贴三种。通州剪纸的题材亦十分广泛,不仅有花鸟虫鱼、禽兽瓜果之类,还囊括了山水风景、民间故事、戏曲、传奇人物等。作品形式上既有玲珑精巧的窗花,又不乏宏图巨幅之作。如2003年通州区展出的最具规模的画卷《清明上河图》全长达50米,是由40块高2.7米的木板组合而成的,成为中国剪纸艺术之最。
  团花剪纸用途广泛,年节的窗花、婚礼的喜花、贺礼的礼花、甚至现代舞台装饰中都有它的身影。地处通州东南的西集镇的王庄村,是通州鲜见的剪纸之村。经过一代一代地继承与发展,团花剪纸水平得到了提高。
  当前的剪纸市场上,机器剪纸替代了纯手工剪纸,而且价格低廉,这对传统的手工剪纸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让这些老手艺陷入困境,面临失传的危机。在通州区文化馆和镇政府的支持下,通州区建立了保护基金,将团花剪纸技艺挖掘整理并编制成册,同时开展剪纸技艺培训,鼓励年轻一代将这项古老的艺术发扬传承下去。
张家湾"毛猴"
  "毛猴"之物源自北京,因其浑身披毛,又酷似猴子,故而得名"毛猴"。清同治年间,"南庆仁堂"药铺配药的伙计因遭到账房先生训斥,其在无聊地摆弄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的形象特点,便随手用中药材塑造了一个"账房先生"。就这样,世上的第一只毛猴诞生了。
  "毛猴"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通过幽默活泼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地记录人生百态,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再现了富有北京特色的市井文化,并将猴子的天然情趣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通州毛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家湾毛猴。张凤霞是这一项目的非遗传承人。
  张凤霞制作的毛猴作品,有老北京传统的五行八作,有展现新通州的街景,有为奥运会创作的运动题材,也有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孝等,其作品风格独具魅力,虽然毛猴没有面部表情,却以其逼真的动态和造型,暗含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
  为了推广这门独特的老北京技艺,这几年张凤霞已经做了近万只毛猴,但在制作的同时,她还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节令、时令以及对方的特点随时调整其教学内容。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毛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下去。

2021/7/12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