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第102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图片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1说说三庙一塔那些事儿
  2说说通州水系那些事儿
  3说说漕运码头那些事儿
  4说说漕运仓储那些事儿
  5说说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
  6说说安清漕帮那些事儿
  7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8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9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10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之延芳淀植被与漕运(下)
  人工运河的开凿,一定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要保证运河漕运畅通,首先就需要保持运河足够的水量,这就需要人工干预途经的水资源,包括对自然河流的调整,也包括对沿途湖泽水资源的利用,其总趋势是加快水流入海的速度,加大河流流量以保障漕运,这必然导致水资源的巨大耗费。如果资源补给持续小于资源消耗,陆地水资源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是中国水资源状况不断恶化的历史性原因。
  隋炀帝开掘隋唐大运河,奠基了古都西安的大唐繁华,但这条大运河甚至没有坚持到唐王朝的最后,它的水资源就被大运河消耗殆尽了。唐代中期的开元盛世,可以算是古都西安的回光返照,那以后曾经被号称“八水绕城”的古都,再也撑不起中国首都的地位,结果是北宋不得不迁都到下游的开封。元代继续迁都于当时水资源还算丰富的今北京,调整隋唐大运河河道,开挖了京杭大运河。运河河道向下游地区继续迁移,本身就说明了上游水资源匮乏的状况。

  京杭大运河以其在大陆中下游地区的优势,一直维持到清朝末年,也已经消耗了沿线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在京杭大运河也难以一直维持,那就不得不改海运了。海运最终也只能到天津,因为北运河的水资源也行将用尽。海河上游的河流水量在不断减少,曾经浩瀚的雍奴薮(包括由其淤散的延芳淀)已消失不见,继续漕运的水从哪里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每当人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总会出现新的解决办法,现代陆路运输工具出现了,大运河的使命也就历史性地终结了。
  不过人们好像并没有对此有明确认识,运河不耗费水资源了,人们对本已稀缺的水资源仍然不懂珍惜,他们一边兴修水库,一边排干湖泽以开垦粮田,同时还要调直河道排洪防涝,结果是水库下游河流的水更快速地入海,陆地水资源越来越少,水资源的利用率却越来越低……这已是后话。
  为了北运河漕运,北京地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曾经水量充沛的永定河和潮白河等众多河流的水量越来越少,曾经辽阔的湖泽也早已失去踪迹。京东南辽初那个“方数百里”的延芳淀哪里去了?它的水都流入了曾经的运河,为北运河漕运做出了牺牲。
  延芳淀与运河漕运的关系,分阶段说是行船、泊船和调节水量。我们先从行船说起。延芳淀范围这片水面说到行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没有运河、没有漕运,甚至没有延芳淀,也没有其前身雍奴薮的远古时代。人类从开始就离不开水,与水打交道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古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应该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起码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那时候的北京地区还是苦海幽州,但只要有水就可以载舟,可能当时就有古人划着独木舟经过这里。
  西周时,这里已发现人类遗迹,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可能划着小船了,他们或者在这里捕鱼,或者经过这里运送生活物资。后者事实上就有了漕运性质,但那时还没有人工运河,人们利用的是自然水面。春秋中期燕迁都于蓟,在这里修筑长城,利用这里水运物资已是必然。秦汉时,这里开始建制县一级行政,水运物资更是司空见惯。东汉三国时曹操在此毗邻地区挖掘泉州渠,名副其实的漕运离得越来越近。延至隋炀帝开挖永济渠,延芳淀水域西南已是永济渠经过的地方,这是延芳淀直接与漕运发生关联的起始。当然,那时候它还没有独立,还没有延芳淀这个名称。
  人工运河利用湖泽水面直接作为河道,势必会带走大量水资源,或者延芳淀的形成,本身就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用以漕运的结果,一开始,它的直接用途就是行船。
  辽代延芳淀水域相对独立出来,辽代皇族用之为春捺钵地,此时永济渠已淤浅,萧太后执政末期却又开挖了萧太后运粮河。这条运粮河南隔漷河就是当时的延芳淀,它东入的港沟河(潞河、笥沟故道)更近延芳淀东畔。当时这些河流与延芳淀水面还有港汊相连,延芳淀不仅可以行船,又增加了泊船的功能。从港沟河过来的漕船当时可直接驶入延芳淀,今张家湾镇仓上村就是萧太后在延芳淀捺钵粮仓遗址之一,那时自辽东而来的漕船,可以自今苍头河一带港汊直接驶入延芳淀。
  辽时延芳淀形成之初,北京地区可用以漕运的水资源还很丰沛。延芳淀是不被主观地用来调节运河水量的,但它既与运河通连,自然也会导致水量流失,可以说,延芳淀一经出现,它与运河漕运的关系就客观存在了。辽挖萧太后运粮河,金开通州城北闸河,用以里河漕运。它们都东入港沟河,而港沟河西临延芳淀,与延芳淀始终相互连通。除了今苍头河与凉水河港汊可与外河连通外,延芳淀在漷阴县南北还有不止两处通道,可以和港沟河直接连通,这些通道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疏通的无考,但是延芳淀用来调节运河水量的主观性已逐渐出现并不断增加,这说明今北京地区水资源逐渐紧张的状况。
  元初延芳淀淤散成几处飞放泊,它与运河的关联就不那么紧密了,此时它用作行船的功能逐渐失去,用作泊船和调节水量的功能继续延续。当然,这时泊船的功能仅限于马家庄飞放泊和南辛庄飞放泊,另外两处飞放泊已开不进船去。不过已经分散的飞放泊之间仍有诸多水路连通,调节运河水量的功能还是一起分担。
  严格来说,延芳淀完整存在的时间只有辽、金两代和元初一段时间,它与运河的关联比较密切,用以调节运河水量的功能,可能是导致其淤散的最直接原因。此外就是辽、金、元在今北京营建都城和宫殿,大量砍伐了北京周围太行山和燕山的原始森林,导致森林蓄涵能力遭到严重破坏,上游河流洪水频发,携带大量泥沙造成了下游湖淀严重淤浅。
  辽在今北京地区建陪都南京,除了南京宫城之外,在其周围还建了很多行宫,仅延芳淀就有神潜宫、长春宫等;金建中都作为都城,甩开辽南京旧城另起炉灶,用工120万人历时三年,不用说,肯定砍伐了北京周边更多树木;此外,金朝还迁历代皇陵至今北京西山大房山,对西山森林植被造成了更直接的破坏;到了元朝重新设计修建元大都时,北京周边的大树已经被砍伐光了,不得不到太行山深处去寻找大树,这一次对太行山森林植被的破坏更是毁灭性的,曾经生长于太行山区的野山参都因此灭绝。延芳淀元初淤散成几处飞放泊,难说不是这次破坏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相对于整个北京地区而言,延芳淀还是幸运的,作为皇家捺钵苑囿,不用说都会受到一些特殊保护。比如辽时就已开始的移民屯垦,对整个北京地区的影响都是非常直接的,但只有对延芳淀的影响被控制到最小。延芳淀一出现就被统治者占为捺钵地,移民屯垦当然会受限制,而且辽、金、元这里持续受到保护。元朝初年延芳淀就已开始淤散,但直到元朝末年这里的几处飞放泊都依然存在,元顺帝时还常常游猎驻跸于柳林行宫,没有一些特殊保护措施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据《元史》记载,元朝时曾几次修筑柳林海子堤防。这种堤防的直接作用是防止柳林海子暴发洪水冲淹行宫等,客观作用却是保护了其水量流失。可见自元朝起,延芳淀用以调节运河水量的功能开始被限制使用,这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几处飞放泊的存在时间。当然,这是基于统治者自身享乐的目的。不过即使没有统治者的特殊保护,只要没有人为的大规模移民屯垦,延芳淀进一步淤浅,也只能是分散成更多零散水面,到了一定程度,它的水量就不会再被运河带走,那样它更可能变成大面积的湿地沼泽。
  然而到了明朝初年,一者因为明朝统治者非北方民族,没有捺钵习俗,二者明朝一开始的首都不在北京,对这里的特殊保护政策被取消,这一取消,导致屯垦移民蜂拥而至……

2021/7/27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