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第105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图片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1说说三庙一塔那些事儿
  2说说通州水系那些事儿
  3说说漕运码头那些事儿
  4说说漕运仓储那些事儿
  5说说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
  6说说安清漕帮那些事儿
  7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8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9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10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之 因皇家畋猎而兴的漷县(上)
  中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设置史上,只有两处是专因皇家游猎而建制的。它们一个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围场县,另一个就是今属北京市通州区的漷县。围场县原为清晚期设置的围场厅,相当于县级行政区划建制,民国时改为围场县。漷县却早已降格为镇,它建制最低时的行政级别甚至就是漷县村。不过要追溯历史,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建制,要比围场县早近900年。它还曾升制为漷州,这在中国行政区划设置史上就绝无仅有了。
  在古渤海湾沧海桑田的过程中,漷县地区很早就出现了一片垄岗高地,今漷县地域附近(今于家务乡东马各庄村)考古发现,这一地区早在据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人类遗迹,汉代时这里已开始形成村落。
  据北京史地专家尹钧科的研究结论,全北京地区唯一明确知道的汉代村名就是“霍村”。而这个“霍村”正是今漷县村的前身。

  汉以前漷县地域归属幽、蓟,战国燕国时始设渔阳郡,漷县地区名义上归属之。西汉初,渔阳郡新置二县:泉州县和雍奴县。漷县地域为泉州县所辖,当时已形成较大聚落,以霍姓家族先来此建村而称霍村。这一基本状况(北魏时,泉州县废除改属雍奴县,唐时雍奴县改武清县,雍奴薮逐渐演变出延芳淀等,这一地区露出水面的陆地不断增多,但霍村具体隶属状况变化不大)一直延续到辽朝初年,霍村因为北方政权皇家“捺钵”需要才开始兴旺发达。
  五代后唐时,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联合契丹(辽前身)灭后唐,今漷县地域划归辽国,却因此带给它发展的空前契机。辽占领今北京地区后,升之为陪都称南京,北京政治经济地位遽升,它周边地域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霍村处于它与南方政权对峙的前沿地带,更在京东南延芳淀北部东畔,延芳淀被皇家占为春捺钵地,霍村的政治军事地位都变得重要起来。霍村因此升制漷阴镇,以其位于漷河之南称漷阴,从此开始了其行政建制的迅速上升期。
  当时就有了1000多年历史的一个村落,辽初时升格为“镇”,是决定于当时的地貌变迁和南北政权对峙的格局的,但它进一步升格为“县”,就是因为辽代皇家“捺钵”文化的需要了。漷阴镇正好位于延芳淀岸畔,且历史悠久,但作为皇家“捺钵”的大本营,其行政建制显然还需要提升,漷阴镇因此变成了漷阴县。
  辽太平年间(1021—1031年)漷阴镇升制漷阴县。沾了皇家“捺钵”文化的光,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水渚村镇,从此开始了它的辉煌。今漷县村作为行政区划治所的最高级别不止于“县”,但它的辉煌奠基于辽,辽代甚至事实上是其辉煌的顶峰,虽然有辽一朝,漷阴县并没有再升格。
  这种判断基于以下几个理由:一是我们看漷县留下的历史古迹,包括它留在史志上的文字记载,最著名的漷州八景都是什么?泮宫古槐、禅林宝塔、驻跸甘泉、远浦飞鸿、长堤回雁、晾鹰旧台、春郊烟树、白河渔舟。除了禅林宝塔明确指建于元代、位于漷县村西北的佑国寺外,其他景物大多辽时已有。泮宫古槐植于辽时,驻跸甘泉传说中又名萧太后井,远浦飞鸿、长堤回雁、晾鹰旧台、春郊烟树、白河渔舟是地貌和自然风景。尤其晾鹰旧台,一个“旧”字点明了这一景物历史久远。
  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还可以相互补证,笔者祖籍就是漷县村,儿时走亲戚,漷县村人有关本村的传说,最多说的就是萧太后……漷县今天为什么叫漷县而不叫漷州?按说州比县叫起来更气派,漷州后来降格为漷县,因此漷县在后只是原因之一。按此,通州区应该叫通县区,为什么撤县设区时我们坚决要求叫通州区?区县这个级别叫什么名字下面说了不算,非要向上级请示不可,一个村名则很容易约定俗成,但漷县人不称自己最辉煌时的“漷州”,而坚持漷县这个称呼,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儿微妙。
  这里的原因或许和元代升格漷阴县时州治的选择有关,漷州一开始的州治并不是漷阴镇,而是它西面三千米的柳林镇(今西永和屯村西砖渣地),对于今漷县村来说,漷阴县升制漷州,并没有带给他们没什么荣耀,原来的县域之内,他们的地位没升反降了!漷州州治虽然一迁再迁,最终还是迁到了今漷县村,但几经周折,漷县人对这个荣耀早已没有了激情。
  漷县人不认可漷州,说起来有点儿情绪化,但若按照这一地区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迁过程,今漷县村的黄金时代也确实应该属于辽代漷阴县时。辽初,雍奴薮演化成延芳淀等众多大的淀泊。延芳淀是一片非常辽阔的水域,今漷县村正好在它的北部东畔,是一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这里有一片较大的垄岗高地,正好作为皇家“捺钵”基地。在延芳淀广阔的水域中,这样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雍奴薮演变成延芳淀时,水面上的岛屿和高地不断增加,但一时半会儿还难成气候,要么是陆地面积还小,要么是刚刚生成的陆地地势低洼易涝且非常荒芜,根本不能和已经发展成熟的漷阴镇相媲美,这里地域广阔早有人居,很多现成的设施也可以利用,选择这里作为“捺钵”基地,在当时是不二之选。此外,这里还是辽朝与南朝对峙的军事要地。它西面是延芳淀,东面隔港沟河是夏谦泽,北面还有作为王朝经济命脉的萧太后河,反正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都很重要,选择这里“捺钵”可谓一举多得。
  金朝的状况大体延续辽朝,“捺钵”始于契丹,后为北方政权统治者沿袭,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根据史料记载,金朝时海陵王和金世宗等也多次来此,除了“捺钵”,还以此为基地在延芳淀训练过水军,甚至建造过战船。不过有关于此,金朝的史料记载不够详细,但有金一朝,漷阴县的辉煌一直延续。
  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的。延芳淀经历辽、金两朝,又进一步淤积,到元初时,已缩减成几处飞放泊,虽然仍可以尽情游猎,但陆地总是在不断增多,今漷县村原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这种变化中渐渐失去了。新的陆地生成了,漷阴县地理上优势丧失,大一统皇朝军事意义下降,剩下的就只有捺钵基地了,而捺钵基地也可以再选择。此时,在它西面三公里左右原延芳淀中已新生成一片叫柳林的陆地,要说“捺钵”便利,这片新生成的柳林位置已比它更为优越。而且这片新生成的陆地,随着流民屯垦迅速繁华,元初时柳林已发展成柳林镇。
  延芳淀分散成几处飞放泊,曾经作为其岸畔的漷阴镇自然不居于核心,其地位发生动摇也就顺理成章了,讲游猎便利,当然是靠核心越近越好。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漷阴县升制漷州,州治却没有选择漷阴镇,而是选在它西面不远的柳林镇。这一结果对整个漷阴县人而言都值得高兴,但唯独漷阴镇人的感觉会很复杂。这就像一个部门主要领导换人,升职的不是原来的副职,而是来自于部门原来中层的某一位,副职的职务虽然没有变化,但总是自己原地踏步,而之前的下属倒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那滋味一定是酸酸的。这次升制对漷阴镇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他们当时不能自称漷州,对此反应冷淡也就不足为怪了。

2021/7/27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