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第108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1.说说三庙一塔那些事儿
  2.说说通州水系那些事儿
  3.说说漕运码头那些事儿
  4.说说漕运仓储那些事儿
  5.说说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
  6..说说安清漕帮那些事儿
  7.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8.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9.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10.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之元代柳林镇寻踪(下)
  元代柳林镇寻踪(下)
  尽管柳林镇被作为漷州州治的时间很短,它地理位置的优势当时也还在上升,无论是作为皇家游猎文化的地位,还是作为当时京畿重镇的军事地位,尤其是后者。
  柳林镇成为漷州州治,应该是统治者一时头脑发热,因为要让位于管理京杭大运河漕运事务需求,皇室贵族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但这不等于他们放弃了游猎的念头,他们处心积虑,那是早晚都要了却这个心愿的。就在漷州州治迁出柳林镇五年后,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统治者还是在这里修建起行宫,这座行宫就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柳林行宫。
  柳林行宫究竟建于何处?研究者一说其遗址也是西永和屯村西这片“砖渣地”,如此,前后南关和大小北关就成了行宫的附属,可是一般行宫是不设关口的,皇家的御用行宫就更不需要,平常百姓根本不允许进入,需要查验的关口吗?宫门和宫墙高大些就可以了。那柳林行宫可能建在柳林镇东侧吗?踏勘前后南关和大小北关中间地带,其东面距离当时柳林海子堤岸(今东西永和屯分界迤西)只有几百米距离,再除去镇域范围,可能建行宫的地方非常有限,而《元史·英宗本纪》中却这样记载:元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一场大风“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以此推测,柳林行宫的规模应该相当大,绝不是这么小的区域就可以容纳的,且“大木”肯定有相当的树龄,这种树不大可能自然生长在最后才露出水面的柳林镇东侧。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休闲居处建在紧邻水边也许很惬意,但对王朝统治者而言,安全更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出于对水患的顾虑,还是出于对盗贼的防范,这样的选择都不可能。不在东侧就只能在西侧,按柳林海子的位置,南面北面都没有可能,按此分析柳林行宫当在今西永和屯村西砖渣地以西有相当距离和今柳营村以东这片比较广阔的地带,其南北界线则应该在今牛堡屯北和大北关村南。这片地域相对开阔,却一直没有自然村落,这本身也是某种线索,若对这片区域进行考古探查,或者会有所发现。
  此外,关于牛堡屯村的村名来历,有学者认为“牛堡”就是“捺钵”,而捺钵的本意也就是行宫。蒙元时捺钵常被记作“纳宝”,牛堡屯村名确实可能和柳林行宫有关。不过按柳林海子遗迹,柳林行宫若建在今牛堡屯村是远了些,但在其村北的可能性是有的,这也正好是笔者推定的范围。
  元朝统治者为了自己的享乐,终于还是在柳林镇镇域修建起一座大的行宫。对于当时柳林镇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州治失守、州城未建成的安慰,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里更严重的危机,那就是当时柳林镇所要面对的巨大军事风险。事实上,柳林镇当时的地理位置,已成为卫戍京畿的军事要地,可以不作州治,不该不筑城池,因为一旦被外敌攻破柳林镇,它后面就是大片陆地,京东南陆路已无险可守!
  这种形势自元初开始呈现,发展态势越来越突显:元初其政权还相对稳定,柳林镇东面的水域也还广阔,但随着时间推移,元朝的军事实力不断下降,面临的危险就逐渐增加,柳林镇东面的湖沼,这之后也渐渐演化成湿地沼泽,越来越有利于可能从这里对柳林镇发起攻击的进攻者……但是元朝统治者宁可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供他们享乐的柳林行宫,也不肯在柳林镇筑城修墙加强军事防范,其结果就是将柳林镇人陷入了战争深渊,也让自身最终面对败亡和覆灭。
  果然,元朝末年,在这个小小的柳林镇,十年之间就发生了两次大的战事: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大将毛贵率军攻克漷阴镇杀到此处,与汉人元将刘哈喇不花大战于柳林镇,起义军虽受挫退兵,也已令元都震恐。柳林镇虽然没有构筑城墙,但元朝曾几次在柳林海子筑坝围堤。他们筑坝围堤的目的,是防止柳林海子发生洪水淹害柳林行宫,没想到此时竟发挥了一定的防御作用。
  不过围堤主要是针对柳林海子的,它作为柳林镇的防御工事总归勉强,此次大战后这一状况仍没有引起元朝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再一次战争就没那么侥幸了。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又进攻到这里。柳林海子堤已难以抗拒兵锋正盛的北伐军,经大战,柳林镇最终被攻克,柳林行宫也被明军占领,北京的陆路大门就此被打开。
  朱元璋北伐军攻占柳林镇后直下通州,元顺帝在大都惊闻柳林、通州相继失守,自知大都再也无险可守,而且一旦明军围困大都,再想走恐怕都来不及了,因此竟主动放弃大都仓皇远遁漠北,元朝对中原的统治也就此终结了。
  元朝统治者的败亡是咎由自取,却苦了柳林镇的居民。危难之时,皇室贵族早就远离了柳林行宫,柳林镇却惨遭兵燹之厄。经过这两次大的战事,一度繁华的柳林镇在战火中变成一片瓦砾,当地人死的死,逃的逃,战后人口已所剩无几。柳林镇元初时才开始形成,其初民大多是蒙古流民,这也是这里惨遭焚毁的一个重要原因,战事中蒙古
  流民或逃亡或惨遭杀戮,最终可能已绝迹。少数汉族原住民幸存下来,在废墟中又开始了艰难重建,但因本来就是少数,战争中又逃亡大半,已不可能恢复原有规模。
  明初,这里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名永和里。这个永和里存在时间也不长。永乐时,北京地区移民屯垦,外来朱、杨二姓迁此,朱、杨家族后人势力渐大,原住民或因此迁离,或淹没于朱、杨两姓之中,永和里就改称永和屯了。永和屯是明初漷州移民建制的九屯之一。永和屯朱、杨两姓再分村,永和屯又变成了东、西永和屯。今东永和屯绝大部分人姓杨,西永和屯绝大部分人姓朱,两个村都外姓人极少(有些是改姓朱、杨的),基本可以肯定是这种情况。
  曾经作为漷州州治的柳林镇,在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消失了,只留下西永和屯村西的这片砖渣地,但就在这片瓦砾中,埋藏着一段存在时间不长,消逝时间也不很长的历史;埋藏着曾经作为漷州州治的柳林镇的短暂辉煌;也埋藏着专制统治者的任性、奢侈和无知;更埋藏着无数先民的希望、挣扎与苦难……当然,还有元末发生在这里的两次大规模战事中死难将士们的冤魂!

2021/8/6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