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第110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元朝第三政治中心柳林行宫(下)
  机会终于来了,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依照常例,奏请顺帝出巡柳林行宫“春水”飞放,脱脱等人认为这是除去伯颜的好机会,因为出了大都城,就离开了伯颜的势力范围,他的警卫再多也无济于事。他们让顺帝借病推辞,伯颜按惯例又请皇太子燕帖古思同行,顺帝准奏,伯颜遂率众出城。脱脱等人待伯颜出城,立刻命令自己的亲信封锁大都各城门,然后在皇宫中起草贬黜伯颜的诏书,将其黜任河南行省左丞相。
  这些消息被封锁,伯颜在柳林行宫里是不知道的。当夜,脱脱等人又乘夜色派人出城到柳林行宫,悄悄把皇太子接回大都城。第二天一早,顺帝就派人赶到柳林行宫,宣读了贬黜伯颜的诏书。伯颜大惊,急忙召唤太子,却被告知太子已经回到皇宫!本来伯颜对顺帝也是有所防备的,柳林行宫捺钵,顺帝不来他就带着太子,为的是一旦有变,手中还有太子,挟太子号令可以起兵“清君侧”,可是现在太子这根救命稻草也没了,他手下不过亲兵警卫,自己的势力又都在都城,顿时感觉已回天无力。
  伯颜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向懦弱无能的小皇帝,怎么会突发雷霆之威!抱着最后一丝幻想,他派卫兵回城询问被贬因由,没想到脱脱站在城上,根本不让他的卫兵进城,反倒劝卫兵们反正。正所谓“树倒猢狲散”,派出的卫兵又散去大半。伯颜又请求在贬往河南之前再见一见顺帝,希望亲自辞行,也被脱脱借口顺帝旨意拒绝了。伯颜至此山穷水尽,也只能上路了,还没走到贬地,就病死驿舍。
  不可一世的权臣伯颜就这样被顺帝除掉了,回头想想这个小皇帝真是太可怕了,原来他对伯颜的一味忍让,既是自保又是“捧杀”,以致后世对此事的评说都是反的,说是伯颜要在柳林行宫搞政变,顺帝侥幸逃脱……各种版本不一而足。本文对此事件的描述,依据《伯颜转》《脱脱传》及《元史》等,基本还原了事件真相。
  除掉权臣伯颜之后,元顺帝已大权在握,紧接着就对残余的文宗后势力下手了。同年六月,顺帝下诏,公布文宗鸩杀明宗和文宗后自己的迫害恶行,下令将文宗神位逐出太庙,贬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于东安州(今河北廊坊市),旋即处死。至于文宗之子,那个在伯颜事件中被他从柳林行宫抢回皇宫的皇太子燕帖古思,则被他流放高丽。这个可怜的废太子可就没有当年的元顺帝那么侥幸了,他还没有走到高丽,就被元顺帝派人杀了。
  至此,元顺帝本已乾纲独断,可他却无心治国,竟又把权力交给朝臣,自己沉湎于工巧酒色去了。元顺帝继位之前,主管天文历法的太史曾谏言,妥懽帖睦尔不可立,立则天下乱。因为这个说法,元顺帝即位之事被拖延达半年之久,直到燕帖木儿病死,文宗后坚持,元顺帝即位仪式才得以举行。果然,元顺帝成了元朝亡国之君。
  这些未必都是迷信,可能当时太史官考察了元顺帝童年和少年经历,预判了心理创伤必然带来的心理变态。
  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柳林行宫的事迹最突出,但柳林行宫却是建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据《读史方舆纪要》:“柳林,在县(漷阴)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是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
  这是关于在柳林建行宫的最早记载。不过《读史方舆纪要》作者顾祖禹是清代人,他的这种追记不能作为信史,但按《元史》,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年)、二十二年(1285年)确曾两次驻跸柳林。还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帝猎于柳林”等。另在《王恽传》中,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王恽曾于柳林觐见世祖,呈“万言书”(经专家考证《王恽传》所载王恽觐见时间有误,应是至元三十年春)……可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后,确实频繁光顾柳林,肯定在这里建有行宫。
  元顺帝呢?自幼饱经磨难,城府极深,其性格固然扭曲,韬光养晦的本事和权谋之术却已臻精纯。他即位之初由文宗后称制,此时燕帖木儿已死,但其党羽在朝中仍是主要势力,文宗后有此势力撑腰,元顺帝奈何她不得,于是元顺帝开始培植对抗她的势力。他任命朝中的另一重臣伯颜为中书省右丞相,利用伯颜剪除了朝中燕帖木儿一派势力。
  失去了朝中势力撑腰,文宗后对朝政的控制力削弱。不过元顺帝依仗伯颜也造成了尾大不掉,为嘉奖伯颜之功,顺帝赐其世袭答剌罕之号,又诏命其为大丞相,独专政柄,更进封太师、秦王等。伯颜得势,遂开始恣意妄为,先是肆杀贬黜宗王,不等顺帝同意,已然传旨执行。
  不过当时柳林行宫的建制没有任何记载。按照元朝皇帝的捺钵习俗,皇帝驻跸之处未必就有固定行宫,一开始很可能就是毡帐。“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说明忽必烈相中了这个地方,因此离开时毡帐就被保留下来,以后多次再来,“捺钵”规模越来越大,这里就成了固定行宫。柳林行宫建造的明确记载,见于《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1321年)“丁巳,畋于柳林,敕更造行宫”。这里更造的“更”字既是扩大也是更改,或者从这时起,柳林行宫才成为正式行宫。
  不过不管是否正式,柳林行宫一出现,它的政治地位就体现出来,臣僚有事直往柳林行宫,可以避开官僚机构的层层关卡,这些事件有的有记载,有的没有记载。比如元世祖忽必烈时,除王恽上“万言书”事,这里还发生过彻里奏劾权臣桑哥事。这次奏劾最终导致权臣桑哥被铲除。另外,这里还发生过晋王甘麻剌奉特旨率部众自岭北“猎于柳林之地”等事关皇权内部争夺的重大事件。可见自世祖忽必烈起,柳林行宫已然成了元朝第三政治中心,皇帝经常在此处理朝中要事。
  皇帝在柳林行宫除春捺钵外,还要处理日常政务,甚至进行学术活动。比如元成宗曾在这里听讲过《资治通鉴》,元朝忽必烈以后几乎每位皇帝都来过柳林行宫,元朝皇帝的许多圣旨还特别点明“柳林里写来”。
  元泰定帝经常来柳林行宫游猎,《元史·文宗本纪》载,致和元年(1328年)春,“大驾出畋柳林,以疾还宫”……《元史》涉及柳林和柳林行宫的记载多达40多处!这是柳林行宫在元朝政治生活中地位重要的明确体现。
  在与柳林行宫关系至为密切的元朝皇帝中,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还有一位皇帝需要再交代一下,他就是元英宗。元英宗自幼受儒家思想教育,通晓汉族文化,元延祐七年(1320年)即帝位。元仁宗在位期间即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即位后继行其策,起用了一大批汉族官员和儒士,同时裁减冗官冗职,颁行《大元通制》,推行汉法,严厉查处一些贪赃枉法的蒙古权贵,使元朝政治为之一新。大多数元史学家认为,如果不出意外,元英宗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坚持下来就能使元朝中兴,元英宗很可能成为清朝康熙大帝式的人物。
  元英宗即位第二年(至治元年)即“畋于柳林,敕更造行宫”。这被“更造”的行宫就是柳林行宫。柳林行宫明确为固定行宫从这一年开始。从“更造”这一敕令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元英宗汉化的倾向。接下来他所推行的汉化政策,触动了一些蒙古权贵的既得利益,最终导致了一场针对元英宗的政变杀戮。
  按《元史·英宗本纪》,元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戊戌,太白经天。庚子,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这是元英宗与柳林行宫最后一次关联。这里除记录了柳林行宫的灾异,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太白经天”。“太白经天”不过就是白天也可以看到金星的一种天象,但按照古代星象迷信说法,“太白经天”乃大凶朕兆,是为兵戈更王之象。如《春秋·元命苞》记载:“太白逆经天,屠君父,外夷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直接不利于帝王。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白经天占,就是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元英宗一月之内遇此天象又现柳林灾异,内心惶恐不言而喻。
  结果,还真就出事了:“八月癸亥,车驾南还。驻跸南坡(上都西南之南坡店)。是夕,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失秃儿……谋逆,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铁失、赤斤铁木儿杀丞相拜住,遂弑帝于行幄。……以果于刑戮,奸党畏诛,遂构大变云。”元英宗遇害时年仅21岁。
  因为元朝皇帝的捺钵习俗,柳林行宫在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元朝皇帝“岁猎漷州海子林”,在柳林行宫驻跸,也在这里办公。这里等同其在大都的行政副中心,看来通州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位早有渊源,无论是其南部还是北部。

2021/8/13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