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化】“山东驻通州办事处”——通州区三义庙旧址
  如今的北京作为国家首都、高楼林立的繁华大都市,吸引着无数外来人口来此就业、求学。在古代也不例外,依托着大运河这条经济带,有大量外省人员来这里经商、谋生,由此,通州城内也出现了很多“异乡人”。他们在这里谋生,人数多了之后还会成立“同乡会”以方便相互照应,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座三义庙,实际在清代中期就已然成为民间的“山东驻通州办事处”了,当时被称为“山左会馆”。

  三义庙的历史变迁
  这座位于中仓街道成人教育中心院内的三义庙,占地面积有753.4平方米。

  其最早创建于明朝万历九年(1581),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因地震倾圯。后于雍正六年(1728),由山左(今山东)人士进行了一次重修,当做会馆使用,又名山左会馆。
  嘉庆二十三年(1818)于通州置义冢地十四亩。1935年,国民党二十九军部分官兵驻扎在这里,与城内日伪军对峙,1937年7月与日寇血战后被迫撤离。新中国成立后,该庙被通县粮食加工厂占用,拆除正殿东耳房。1999年,通州区成人教育局欲拆除或迁建未遂,后经修缮,由区电影发行公司使用管理。

  庙内建筑样式严谨
  该庙坐南朝北,一进院落。有山门一间,歇山筒瓦顶,无梁,砖雕仿木结构,券门,门额有一砖雕阳文"古刹三义庙"的匾,东西角门各一,硬山筒瓦清水脊。正殿三间,硬山筒瓦调大脊,前后廊,有六抹正交菱格隔扇门各四扇。西耳房二间,硬山合瓦过垄脊。东西配殿各三间,形制同耳房。配殿北山侧东西平台各一间,正殿西天井也是平台房,曾有过道门通西小院。
  正殿前有古树二株,东柏西楸,干曲叶茂。次间前各立碑一通。西碑为《重修三义庙碑记》,东碑为《三义庙创立义园碑记》,形制皆为螭首方座,同为当时的山左(今山东)人所立。这里在2001年被公布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两座碑记制式精美
  庙中有两座碑记,其中西碑《重修三义庙碑记》为沉积岩石制成,螭首方座,阴面无文。首高八十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九厘米,楷书双勾“万古流芳”四个大字,碑身高一点三六米,宽八十一厘米,厚二十五厘米,淳雕缠枝菊花。碑文由湖北荆州府长阳县教谕弟子谭一豫撰写,共楷书十行,每行三十七字,铭文记载的是山左在通人士修三义庙的事迹,且效三国刘、关、张讲义气。右刻捐资人姓名,下款为雍正六年岁次戊午季夏月,文后落款“山左会馆”。底座高七十厘米,宽一百零八厘米,浮雕梅、菊、鹿等动植物。

  另一座《三义庙创立义园碑记》为青砂岩身,汉白玉座;首高六十六厘米,宽九十厘米,厚二十七厘米,额头阳面楷书“永垂不朽”,碑阴额刻楷书“山左同立”四字。碑身高一百七十厘米,宽八十六厘米,厚二十三厘米,阳面楷书铭文:“三义庙创立义园并施棺木碑记。”共六行,每行五十四字,铭文记载的是山左人士多在通州从事小推车短途运输业务,有病殁者,则由本省同乡捐资购地买棺于此处尸殓事毕后予以埋葬,右面刻捐资人姓名,落款:“大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寅菊月吉日住持僧端率徒孙觉悟敬立。”阴面记园及香火地的面积,共有文字八行,每行五十六字。底座高七十米,螭首方形,宽一百二十五厘米,厚四十九厘米,浮雕灵芝、云等物。

  如今,这座庙不仅是通州商业码头处短途运输繁忙的历史见证,同时反映了古代民间相助为乐的优良传统美德,拥有极为丰富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了解大运河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1/8/17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