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化】三教庙:体味古今儒、释、道三教文化交融
  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有一座呈"品"字形布局的庙宇,现称之为“三教庙”。三教庙由儒教的文庙、佛教的佑胜教寺、道教的紫清宫三座独立的庙宇组成,是国内唯一的三教合一建筑群,同时也是北京"人文奥运"六大景区之一——通州运河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共存的“三教”
  走近三教庙,发现它既有寺院的素然,又有现代园林的韵味。
  三座庙宇中,文庙在前,规模最大,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比北京孔庙早建4年,历经元、明、清三代22次重修扩建,至光绪九年(1883年),已经形成除北京孔庙之外北京地区最大的文庙。
  文庙右后侧是佑胜教寺,又称"塔庵",始建年代早于燃灯佛舍利塔,据了解,早期佑胜教寺的寺庙规模相当的宏大,经历代岁月,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大光明殿,一棵古树和一座标有"燃灯佛塔"的大香炉,殿内里面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
  在佑胜教寺东,文庙左后侧,还有一座始建于明代中期、在清光绪年间大规模复建的道教宫观紫清宫,以供奉太上老君,相传其原型为老子。据说,燃灯塔管镇河,紫清宫管抗旱。每遇旱年,运河运载能力下降,人们便来紫清宫求雨,但求雨的对象不是太上老君,而是宫中壁画里的哪吒,因为传说中哪吒可以请来龙王,因此紫清宫在民间俗称是“红孩子儿庙”。现在只剩下山门一间,正殿三间,西配殿三间加山门前古槐一株。儒、释、道三教在这里互为紧邻而又相互独立,和谐共存了400余年。

  布局体现的封建统治地位三教庙的布局,体现了儒家、道家、释家三教逐渐融合的历史,并显示相互承认的心态,既是一部宗教史,也是一部思想史。
  三教庙以文庙居正前位,佑胜教寺与紫请宫处在文庙后面两翼,规模都比文庙小,呈等边三角形位置,突出了儒家重要地位,道、佛教庙宇很小,且置于文庙之左右,封建统治者将道、佛两家思想放在辅助位置上,主次极为分明地分布在州街门下手旁边,共同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三教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即对立、又统一地列在州治之侧,这在全国各省、府、州、县是唯一独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历史文化遗迹

  三教庙中除了这三座庙宇,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石刻古迹。
  其中一个辽代的汉白玉双口石井沿,发现于通惠河北岸一胡同的古井口处,1998年整治运河时移存于三教庙中,是重要的民俗文化,对研究辽代潞县城城关人口和高粱河流经位置提供了实物资料;明代的州治门枕石,青砂岩石制成,原用于明代所建通州州治大门处,是通州自北齐以来郡、州、县政府机关所在地沿革的历史见证。
  还有元皇庆二年(1313)的通永道署铁狮,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通永道署被焚毁,但两个铁狮却得以保留了下来,后经文革时期,铁狮遭到损毁,直到1984年才得以被保护并修铸。铜狮生动威武,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铸铁狮,有很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教庙内,还有三根张家湾皇木厂附近河道被发现的古木,均为当时建造故宫时从南方运送到京城,途经通州码头的皇木,也从侧面印证了古运河通州码头曾经的繁盛。
  三教庙不但是一部宗教思想史,还有着政治商业上的记载,据了解,1935年12月这里曾是日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在地,建国前1949年8月河北省通县专署也曾设于此,1958年9月,还曾是北京花丝镶嵌厂,但真正对三教庙进行修缮是自2004年才开始。近期这个承载着通州浓厚的人文气息的建筑被重点保护和挖掘。

2021/9/3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