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化】皇帝自掏腰包建的桥—马驹桥
  在通州与大兴地界,有着一条河水蜿蜒流过,在这水面之上有座石桥,横跨河的两岸耸立,很少有人知道千百年前的这个地方曾经是繁华的渡口,河面上的这座桥也因为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亲自掏腰包筹得善款而修建,今天我们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通州的这座马驹桥遗址。

  皇帝自掏腰包建造的桥
  辽金时期,帝王后妃臣僚自燕京蓟城去漷阴县内延芳淀游幸畋猎,经此过河,所以架有一座木桥,又因桥南为马驹里,遂取名马驹桥。
  在元代,帝王到南新庄、栲栳垡飞放泊游猎也经过这座桥,同时,外郡或畿内之人自南旱路入大都城者亦过此桥,桥名遐迩,约定俗成,村名即被桥名代替。明代皇家狩猎场南苑建成后,其东围墙正门(东红门)设在此桥北端迤西约400米处,帝王狩猎亦常出东红门到马驹桥一带游观。木桥经不住“纷纷络绎,四时不休”的车马碾踏而坏,修缮不及时的时候,天冷时免不了涉水而过,下雨时又免不了有溺水之险。
  天顺七年(1463)春,明英宗以为架桥乃为先务不可缓办,乃命出国帑修建石桥。兴工于是年四月十五日(5月5日),不用百姓一毫,用工亦以内帑雇佣,且听夫自愿,工匠欢欣踊跃,争趋效力,竣于当年十月初一日(12月10日,此年农历闰七月),赐名“宏仁”。“宏”表示扩大之义,“仁”表示以不忍人之心所行不忍人之政义即扩充仁道于四海之义。历年之患由此而弥,无穷之利由此而基,显见宏仁。
  桥身经过历代多次重修
  明代宏仁桥为九券石拱桥,南北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长二十五丈,广三丈”,两侧护以石栏,“精致工巧,无以复加”,且石砌南北端两侧河床,以防冲毁石桥。
  由于此桥负担繁重,未及时修缮,又河水经常泛滥,到清乾隆年间,桥石崩落水中,水阻溢岸而妨害百姓田庐,农旅交病。
  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春,诏令重修此桥,次年春告竣。旧材能用者均用之,并一拆到底,重新垒砌,长仍25、广减为2.5丈,变9孔为7孔,仍为拱桥,比原桥壮固有余,变名马驹桥。
  民国十九年(1930),曾予重修。
  1959年7月,这座桥被公布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1960年春,通县水利局在此建闸蓄水,公路局在此建钢筋混凝土平面桥,拆除古桥,用原桥石料砌筑新桥桥墩,而石桥原基尚然保存。

  马驹桥在古时候便是经济繁华的大集镇
  马驹桥是个古村镇,对于其成村成镇何许年代,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没有明确的论述。但是马驹桥古时是经济繁华的大集镇,却有迹可循。
  马驹桥主街中部有一古老四眼井,居民、商号、旅客皆饮此井水,早年掏井时,常有掏出辽代条纹残砖,由此可以断定,此四眼井为辽时所建。井筒“下大上小”呈翁形,井口直径约近二米,三块条石为盖,凿四眼。可使四人同时打水,水质甘冽,专供食用。井位街中专供食用,井大四眼,说明居者极众。可以推断,辽代建井时,应该是鼎盛的大集镇的规模了。
  一九九二年,与马驹桥街巷通连的大葛庄村,修整街道时,出土北宋崇宁大观铜币一缸。称重竟有一百四十多斤,实为一笔巨款重金。当时马驹桥地处北方,为辽国境内,而崇宁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宋地巨商大贾,迢迢千里,越国跨界,携带如此巨款,从宋地来到辽国的马驹桥,进行贸易,不知什么原因,将巨款埋藏于此。由此可见,当时马驹桥市场之大、辐射之广了。
  约在明末清初,就连千里以外极负盛誉的晋商也蜂拥而至。他们开办起经营酿酒业的烧锅。那个时候,衡量集镇大小的标准是看这个集镇上有多少家烧锅。那时候开烧锅,没有任何先进设备,都是人工操作,要占用大量人员。比其其它行业来,投资太大,所以开烧锅的商家就极少。当时,一般的集镇只有两家,甚至有的集镇,连一家烧锅都没有。而马驹桥竟有五家之多,如果再把杨秀店一家烧锅也算上,就是六家烧锅,实属少见。由此可见,当时马驹桥市场之大、辐射之广了。

  马驹桥这座桥遗址属于古代天津一带从南入京的通途要塞,是京津间古镇马驹桥的重要历史见证,蕴藏着众多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内容来源:通州新城投资

2021/12/3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