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第9期)
  大运河作为人类伟大工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7月1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大运河文化带时强调,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历经千年、绵延百里、贯穿古今、融汇南北,是大运河遗产最丰富、最厚重、最精华、最特色的区段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带您了解通州独一无二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二四九炮校住宅楼旧址

  年代:1952年
  地址:通州区北苑街道新华南路34号
  范围:西至新华南路,余为北京北方红旗机电有限公司家属院
  占地面积:2648.14平方米
  明永乐七年,在此设立朝廷军仓,称“西仓”,清因袭之。光绪二十七年(1901)北运河停漕,此仓废弃。1914年,京兆特别区(原明清时期顺天府)于此设立农村试验场。1929年,通县(今通州区)县立城市民众教育馆设于此。1935年12月,伪冀东政府在此建有冀东无线广播电台。日本投降后,为国民党部队营地。1948年年底,解放军5232部驻此。1952年解放军第一炮兵技术学校宿舍区设此,建住宅楼6栋。1976年后此为北京北方红旗机电有限公司占用,现仅余最早住宅楼两栋,其中一栋为筒子楼。该楼为砖混结构,红砖垒砌,起脊,顶瓦红机平瓦,四檐置挂檐板;多方券木门窗,部分门窗后来改成铝合金框;水泥步道;台基围裙抹水泥;数家同用一厕;多根电线横腰。“文革”中,楼门两侧各设一抹角海棠池形水泥板块,上面用黄漆书写“毛主席语录”。建筑整体尚属坚固。炮校住宅楼为解放后通州域内首批住宅楼,其筒子楼乃我国初期典型住宅形制,新中国经济发展但仍然困难的历史阶段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垡头村清真寺

  年代:清
  地址:通州区张家湾镇垡头村835号院
  范围:东临街道,余皆临民居
  占地面积:910平方米
  明代,回民为放牧牛羊而居于此村,因俗始建清真寺。清代曾重修。“文革”期间,此寺礼拜殿被用作生产队库房,配殿作为民居。1982年尚存大部分建筑。寺院东向,一进院落。山门一间,砖砌仿木结构,硬山,筒瓦顶,调大脊改造为卷棚顶。砖砌影壁一堵,残破。礼拜殿面阔三间,勾连搭二卷,前卷原为前轩敞厅,后外推,硬山筒瓦箍头脊,排山勾滴,飞檐,彻上明造,四架梁,明间六抹步步锦隔扇门四扇,次间四抹同棂隔扇窗各四扇,砖砌垂带式踏跺四级;后卷为调大脊,瓦、山同前,彻上明造,五架梁,两山各嵌直棂窗四,三圆一方;后卷明间外出望月楼,四角攒尖筒瓦顶,飞檐。北讲堂、北水房各三间,硬山,元宝顶,近山处各有三垄合瓦,余皆仰瓦灰埂,二抹直棂门窗。讲堂西次间前有古槐一株,胸径1米,乃国家一级古树。南讲堂、南水房已拆而台基尚存。院中有砖井一眼。
  双口石井沿

  年代:辽
  地址:通州区漕运码头石刻园中
  原置于今通州旧城北关通惠河北岸桂子胡同南部的一个古井口处。1987年拆老通济桥,将毫无关系的古井一同拆除,石制井沿被弃置于永顺镇小圣庙村水利施工队料场堤坡。1998年整治运河时,由水利局移运到文物部门院内,后移存于三教庙。此井沿为汉白玉制,整体方形,长1.3米,宽1.1米,厚0.5米,中间并凿有两个覆盆式井口,直径43厘米。它既可以防止杂物污水进入井内,又避免提水时失足落井。因人们提水之故,井口内壁被磨勒出多条深浅不等之沟痕。二井口均如此,古态盎然,别有一番情趣。原井口下皆为辽砖,可见证此井沿应为辽代遗物,由此也可见辽时潞县城(今通州)北关人烟稠密。此井修于古代高梁河北畔,为研究高梁河流经位置提供了实物资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021/12/3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