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第43期)
  大运河作为人类伟大工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7月1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大运河文化带时强调,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历经千年、绵延百里、贯穿古今、融汇南北,是大运河遗产最丰富、最厚重、最精华、最特色的区段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带您了解通州独一无二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从明清起,花丝镶嵌工艺制作和产品销售就在通州地区流行。仅通州城内就有天聚、瑞源、宝兴号等多家著名的首饰楼,一般都是前店后厂,制作销售各种金银首饰和铜料石饰品。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成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集中了大量手工作坊和手工艺人,是全世界首饰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北京花丝镶嵌行业完成了多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天安门城楼悬挂的国徽,为国庆十周年兴建的“十大建筑”上的镏金工艺,均出自花丝镶嵌艺人之手。“毛主席纪念堂”堂额上的镏金大字也是花丝镶嵌厂职工精心制作完成。

  国家大规模修缮布达拉宫时也有北京花丝镶嵌艺人参与。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给11世班禅的金册、金印、金匾就是北京花丝镶嵌厂精心制作的。近年来,北京花丝镶嵌首饰工艺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吴可男大师设计、南志刚制作的《丝路花雨琵琶舞》在东南亚设计比赛中获得设计、制作双奖;白静宜大师设计的《凤鸣钟》在东南亚首饰设计比赛中荣获优秀设计奖。
  『面人汤』面塑制作技艺

  通州“面人汤”面塑形成于清末,创始人是汤子博(1882—1971)。他博采众长,改良了民间面人的创作形式和题材类型,确立了“面人汤”面塑流派的地位。他发明的在核桃上雕刻的方法,包括一人的《独钓寒江雪》、20余人的《十八罗汉朝如来》和近30人的《二十四仙朝王母》,堪称面塑绝技。汤子博的传人们很好地继承发展了“面人汤”艺术,使之发扬光大,实现了面塑从民间步入高雅艺术殿堂的跨越。“面人汤”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被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日本名士池田大作、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汉堡大学,中国驻法、美领事馆等国外名人和机构收藏,还被纳入高等艺术教育课程。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面人汤”第二代传人、汤子博次子汤夙国先生“国际级民间美术大师”称号。
  通州骨雕制作技艺

  通州骨雕制作技艺的发展从清代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于师徒传承,师爷为安士奎(1910—1995),师父是陈国清(1925—2006)。传承人陈道清(1958年至今),学习骨雕也已经有30多年了。骨雕原料主要是内蒙古、河北大厂县等地所产的牛骨。由于牛骨每根骨头的长短、粗细、色泽、质地各不相同,与象牙相比有天壤之别,因此骨雕比牙雕的难度系数要大好几倍,牛骨雕刻的水平,往往体现在工艺师们巧用材料的能力与艺术修养上。

  陈道清的骨雕作品内容多以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为主。他的骨雕技艺先后被多家报纸和电视台所报道。他创作的骨雕作品《松树蛐蛐罐儿》,在人文奥运——第四届中国礼品暨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上,获得铜奖。他创作的骨雕工艺品曾出口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并被许多外国友人收藏。

2021/12/10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