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丛书连载丨《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形胜之地


  通州最早的城市不在现今位置。金代设通州之前为潞县,潞县之前无三点水,称“路县”。路县为西汉初期所建,属渔阳郡,为渔阳郡九县之一。路县虽属汉帝国边塞,却是汉渔阳郡九县的大后方,是唯一不与北方游牧民族正面接触的城邑。路县正南的安次县(后为东安)则属渤海郡,西面便是汉帝国的北方中心幽州。
  路县是从幽州向东北方向前进的落脚点,也是汉帝国向右北平方向派遣军队的集结地,路县失守则幽州不保。汉帝国军事上的最北防线为右北平郡,属纯军事驻军性质,右北平在今迁西、迁安一带,一度不得不设在今天津蓟县左右,这是根据军事防御线的前后而不得不做的调整。
  当时的右北平郡人烟稀少,少量汉人多属随军人员,无法满足军队需要,那里的驻军全靠后方的中原地区补给军需,即使从幽州计算里程,补给线也很长,路县就成为补给线的中转要地和补给基地。如果没有这些中原的补给物资,彭宠也不敢据渔阳造反而自称燕王。
  从地理上说,路县北部即是燕山余脉。东面,当时尚未设今三河县,今三河大半区域尚属路县辖区。再向东是蓟县,是平地不多的山区,距路县一百多里路程。如果加上更远的辽东、辽西二郡,路县在地理位置上控制着渔阳郡在内的三郡,二十几个县邑,是通向今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必经之地。路县的地理位置北锁燕山,东控辽西、辽东。不说补给东北,就是东北向中原撤军或是全军崩溃,这些军人也要在路县歇脚,补充食物。

  古路县多河富水,得水运之便,早在三国时,曹操远征乌桓就曾利用笥沟(今港沟河)水运粮食到东北,而粮食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可见,水路运输也是路县建城的原因之一,也因此,后来的路县加了三点水,变为潞县。西汉时期,无论水路还是陆路,向右北平方向运送物资都要经过路县,也一定会在这里储存部分物资。元、明以后,这里更成为大运河北端的起始点。
  路县地处平原,物产丰富,宜农宜牧,且得渔盐之利。五方杂居,人口众多,民风彪悍,宜耕宜战。也因此,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安乐令寇恂才能从路县也就是渔阳郡借雄兵两千多人南下,帮刘秀夺取天下。
  从地理位置、土地规模、人口数量、民族成分、经济形态、考古发现等方面综合分析,西汉时的路县城就已经形成以路县为中心的周边城市群:西有安乐县城,在今顺义区与朝阳区交界一带的城子村南,与朝阳区接界,距东坝不远,后废为乡,也就是蜀后主刘禅所封的安乐乡公所在地。北有平谷城,在今通州区与顺义区交界一带,距路县最近,后废,在东北部重建平谷县,即今平谷区。古平谷县城稍北,燕山南部坡地上有无垠县城,在今顺义区北部,后废而南迁,改称顺义县,即今顺义区。今三河县旧属路县,路县城曾一度驻三河,同样有城。三河东部为今天津蓟县城,此城晚于路县城,其物产多销往路县或通州。路县东南香河县城今属河北省,辽建,城较小,同样晚于路县城,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属漷州或通州管辖。南有古泉州城,据考证,在今通州区德仁务村,该村晾鹰台多东汉砖瓦、墓葬;泉州城后迁今天津武清区域,东汉后改称雍奴,建城于今武清区三角淀一带,雍奴县后又改为武清县,县城几迁至今址。南部偏西的安次县城,汉时虽属渤海郡,但距路县城不足百里;元时一度升为东安州城。该城也曾多次迁徙,先在耿就桥南的地方、后徙今称旧县的地方,元代以后与通州同属顺天府,铁路通车后,迁今址。另有辽时所建漷县城,并在元代上升为州,清雍正时废。
  以上城邑除路县外,或废、或迁、或废而异地重建,这与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这些县邑中只有路县迁白河(今北运河)以西后于辽代上升为州治,直到民国。以上各县城邑,不论新城旧城,今天已经不全部属于一个省级单位,东西南北横跨京、津、冀三省市,地理分布上经新中国成立后调整,与过去相比较,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或许一个新的以路县(潞县)为中心的城市群在不久的将来会辉煌崛起。

2022/1/13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