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漷县故城

漷县故城
  今天的漷县县城,汉时属泉州;东临古笥沟(辽改称港沟河);地处古延芳淀东沿。古延芳淀水面辽阔,是古雍奴薮的一部分,盛水期与今天津连成一片;淡水季则分成若干有水道相连的小沼淀。在雍奴薮中有很多小岛似的高地,为人类的居住与生活提供了可能,尤其适合无家可归的流民,一些村镇在这些小岛上建立并发展起来。
  后晋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将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作为礼物,自做儿皇帝,此时此地属于契丹族所有。辽会同元年(938年)在燕京设陪都南京,对其国境南北实行分治,南部实行原有的封建制度,北部地区仍沿习初级奴隶制度,契丹人与汉人分而治之。
  因古雍奴薮的地理环境酷似契丹人发祥地的延芳淀,将霍阴以东的水面命名为延芳淀,以示占领和对老家的怀念。之所以称延芳淀,是因为这一带水面适合他们固有的“捺钵文化”,“捺钵”为契丹口语的汉译,其意就是狩猎。从此,辽、金乃至元朝的皇家便将此地作为狩猎之地,在此沿习他们的风俗习惯,同时也在此办公,并起练兵作用。
  至辽圣宗时,太后萧氏掌权,每到春季,帝、后及王族贵戚百官等来此狩猎,在放鹰台等地放海东青猎擒天鹅,人数众多,可出动上万军人,如同一场小型战争,这实际是在操练军队。就在此时,为方便起见,分潞县南和武清北各一小部分在霍阴镇设霍阴县。后迁今址,即今漷县古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漷县升为漷州,领武清、香河二县。其原因大概仍与游牧民族的狩猎习俗有关,将县升州,重建漷城,利于皇帝驻跸。所以,史书记几位元帝驻跸漷州,驻跸时间也不短,而记驻跸柳林行宫的则较少,且时间上也已是元代后期。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漷州降为漷县,上属通州。漷县在明中期以前是否有城史无记载。正德年间刘六、刘七起义,横行冀、鲁、豫等地,漕运几断,逼近京师,知县郭梅主持修城,当时周仅二里许,连护城濠堑都没有。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直隶巡查御史闫委、通州州同陈昶主持重修,周围扩到三里。上加女墙,四面各建城楼,仍为土城,高一丈二尺、顶宽一丈、基近二丈。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吕哲再次重修,并为四门题额,北称“拱阙”、南称“迎薰”、东曰“临津”、西曰“通都”。万历四年(1576年),霸州兵备道曹当勉、知县李子擢、知县宋祉等人相继修葺,外砌砖,基垫石,周围约2.5千米,高6米,顶宽3.6米,底宽7.3米,女墙高1.7米。三面开护城河,宽近9米,深近4米,东以港沟河代为护城河,新建南北城门楼,南沿用旧称,北门改为“巩京”,东西开设小门各一座。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夏秋之交,因连日大雨,城墙多处倒塌,知县艾友芝重修。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声势浩大,准备推翻明朝,京畿各地大震,知县涂应召劝民捐修城池,城墙增高1.66米,拓宽1.66米。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夏,泗河泛滥,大水冲毁北、西、南三面城墙,东墙也仅剩一座城门。没来得及修复,便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撤县,其地并入通州。后来,通州绿营守备徐某稍加修缮。至同治七年(1868年)又劝捐修筑土城,周边2000米,土城后因村民用土已为平地,今存护城河一段。

漷县八景之一:泮宫古槐
  漷县历史上名人辈出,辽圣宗时太尉郭珍,金章宗时张享,元代郭汝梅,明代岳正、董芳,清代耿宗舜等都是漷县人。
  漷县虽为小县,清以前却繁盛一时,为京东名邑,有“四台八庙七十二眼井”之说。辽主元皇,王公贵族,经常驻跸漷州或漷县,由此西猎延芳淀。城内行宫衙署,宫观寺院,学宫民居,仓房料厂,巡检司,商贾漕丁无其不有。城内有甘泉井,传为辽萧后命人所凿,井水甘甜可口,为御用井。
  昔人用“烟光粼粼万瓦青”诗句形容漷县。漷县同样有八景,依次为:泮宫古槐、禅林宝塔、驻跸甘泉、白河鱼舟、长堤回雁、远浦飞鸿、晾鹰旧台、春郊烟树。可想当年胜景。
  旧时,不大的漷县城,有七八座名人牌坊,如“世允流光坊”为明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之父李伟所建,“翰林坊”为明兴化知府岳正所建,“大司寇坊”为明刑部尚书董芳所建,“少宗伯坊”为明礼部侍郎李温所建,“登科坊”为明举人杨浚所建,“乡进士坊”为明举人徐盛所建。其他乡村不计在内。
  自明初向漷县大量迁入移民开垦荒地和收缩后的延芳淀,这里便迁来大量山后、山西和山东移民,另从南方迁来一些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移民。这些人一起,在漷县四周辛勤劳作,才有今天的人烟稠密,良田万顷。其实,漷县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至今故老相传: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漷人董芳诗
苍鹰已去不重回,
金殿荒芜尽绿苔。
箫鼓声湮惟鸟噪,
羽林军散低云回。
晴川应识霓旌影,
寒菊曾迎凤辇开。
彼日谁能歌五子,
至今殷鉴使人哀。
卞永吉诗:
征帆缘潞转,别马忆骄嘶。
前路方疑远,乡关渐欲迷。
岸平沙水急,野阔塞云低。
日暮频回首,荒村鸡尽栖。

2022/3/15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