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连通中国南北的重任,如今正在连通、沟通世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大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发挥大运河在推进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要重点讲好运河自身、区域文化和漕运制度文化三个大运河故事,用好用足“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也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
  从一条负担着中国南北经济动脉的漕运通道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正闪烁着文明之光。“讲好大运河故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张颐武说,古往今来,运河就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提示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从字面上讲,“运”字意为运输,有联通的功能,千年运河滔滔不绝,运河文化生生不息,长期以来发挥着互通有无、传承文明、沟通民心的作用,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宝贵文化载体。

  “运河有独特的魅力,与自然水系不同,要靠人工开挖才能形成。”在他看来,运河是人类意志改造的成果,从开挖的过程就体现了人类改造环境、努力生存的顽强生命力。与此同时,运河实现了人力工程与天然水道的一体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运河开凿、引水、蓄水、防灾等都需要技术维护,浓缩着历代人不断学习、超越、攻坚克难的心血与努力,“一条运河能一直留存至今,也客观反映着当地运河技术水平,是文明的具体体现。”张颐武说。
  “中国大运河的命运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应讲好漕运制度文化。这将让世界更懂中国。”张颐武说,漕运制度曾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映了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特质。
  如何才能讲好“三个故事”,让大运河文化在推动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做好文化挖掘工作,把讲故事的底子打深、打厚。”张颐武认为,中国大运河,贯穿5大水系,溯游1797公里,2500年间,联通南北、贯穿古今,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是流淌的、活着的,是点、线、面结合的线性文化遗产。把故事讲好、讲活关键是要挖掘沿河流域古村落、古建筑、口述历史、传统技艺等内容,“这些都能成为生动的故事素材。”张颐武说。
  从操作层面来讲,张颐武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推进沿河八省市加强文化内涵挖掘工作,建立机制,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沟通合作。要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旅文创和遗产保护融合发展。还应做好文化遗产“活化”的工作,通过引入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中国大运文化展示,让大运河遗产文化内涵更直观、更精彩。

2022/3/17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