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化】时任通州知州的宅邸——程家大院

  四合院
  在新华大街的贡院胡同5号,坐落着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四合院——程家大院,最初它的主人乃通州知州,在任间勇革火耗与漕弊,同时兴教修桥,利国利民。让我们深入了解大院,看看它为我们带来哪些故事。

  大院主人政绩斐然堪称良吏贤官
  程家大院一开始作为程姓一家的居住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古代标准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1323平方米。原为三进院落,规模及标准相较于通州老城中其他四合院更大更高,被通州百姓俗称程家大院,一直沿用至今。
  据传,此院乃清代康熙间通州程姓知州,购入民房后进行拆改所建的家宅。
  查《通州志·官师志·名宦传》,确有知州程姓者,名俊,号朴园,镶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年(1689~1691)间任通州知州。
  其上任后第一件政事就是禁止了征收“火耗”,可火耗又是什么呢?是在明、清政府借口所征赋税银两熔铸折耗而加征之税额。原田赋为实物粮食,后将其中部分改征银两,州县将上交散碎银两,按照规定成色熔化成块上交,以须弥补熔化中折耗为名,在征收田赋时另加征火耗。
  其实折耗只有百分之一二,但所征火耗却至少增百分之二三十,尤其在清初,火耗有高至百分之五十,可谓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不仅如此,他还下令革除了漕运陋规。
  当时通州坐粮厅验收南方运来的漕粮时,自定饭银、手续费等数十项不合理规定,侵剥漕运官兵,以中饱私囊。
  他的这些举措既利于朝廷,又利于百姓,所以受他政策改革免受剥削当地百姓和官兵皆对他感恩戴德。

  适逢荒年民饥,他便增设寺庙粥厂,煮粥以赈济贫困饥饿的人。
  他还倡导修建文昌祠来推动文化教育,主持重修通州东关大桥,以利官民交通。
  后来调任江西吉州知州,最后官至工部员外郎。后来他的家族兴旺,世代居住于程家大院中。直至解放后部分房产被充公,部分建筑翻建改容后,仍不失大院的气派。
  大院虽经拆改仍可见昔日恢弘气势
  如今,属于通州古城保护范围内的程家大院,在运河核心商务区的施工围栏内,虽无法近距离一探究竟,但是通过书籍的描述倒是可以重现大院曾经的气势。
  程家大院南向临街,倒座房七间,进深两间,东尽间为通道,建蛮子门,硬山合瓦清水脊,脊端砌置蝎子尾。彻上明造,木望板,后金柱间设素面楣板。门下有抱鼓石一对,下浮雕书鼓,上圆雕堂鼓,顶雕伏狮被砸。边框设四抹死扇门二,中有活扇木门一对,门心纵刻双沟楷书对联一副,上联为“簪缨世第”,下联是“圣学名家”,示程家弟子在朝中有文武官员。前边残存着垂带式石阶三级,对门设贴山影壁一座,硬山筒瓦清水脊,仿木砖雕飞檐,四边浮雕几何纹饰。余间为硬山合瓦元宝脊,前出廊,步步锦棂上下合窗。

  垂花门早被拆除,两侧有配房各一间,顶式同倒座。前厅七间,前出廊,东西配房各三间,亦前出廊,顶式如门,装修如倒座,配房前廊北山、正房前廊两山均有券门,可知天井处曾设抄手廊,但已被拆改。
  第二进院落稍短,仅存正厅七间,形制一如前厅。第三进院落现只存西配房,制式如前。院东临石碑胡同,其西侧似是院墙,但砖剥蚀严重,墙内建西向房屋,为佣人居住,以墙作后檐。院内地势高于胡同约1米,可见当年程家大院之恢宏。

  大院所在地贡院胡同由来
  贡院胡同是因贡院而得名。贡院胡同位于通州区西北部,旧城东北部,北大街中段东侧。东自天后宫胡同,西抵北大街,与贡院前街组成"丁"字形。
  明嘉靖七年(1528)巡按御史吴仲于通州主持重修通惠河及大运河北端码头石坝、土坝等大型水利工程时所设察院衙署,位于旧城北大街之东侧,历为巡漕御史来通办公之处。
  清初,此处易作乡试场所,通永道所辖通州、武清、宝坻、香河、顺义、密云、房山等二十二州、县生员(秀才)每三年在这里参加乡试,考中的人被称为举人,再入京城参加会试,考取贡士。由此这里被称为试院,若各州县生员于此考试而升入北京国子监读书者则为贡生,意即将人材贡献给皇帝,故而试院又称贡院。
  时间一长,在贡院两侧及正前形成两条街巷,横向者称贡院胡同,纵向者叫贡院前街。

  在巷偏东部北侧即当年贡院,清康熙十八年(1679),通州发生强烈地震,贡院厅堂号舍尽圮。
  二十一年(1682),知州于成龙组织复建,中经乾隆、道光、同治、光绪诸朝重修,在华北,规模仅次于北京试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自天津侵犯北京,途中侵占通州,烧杀淫掠,贡院被焚。
  二十九年(1903),于废墟上设立通州官立小学堂。
  民国二十五年(1936)易称河北省立通县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俗称贡院小学。   

2022/5/7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