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大运河丨道不尽的离别情,诉不完的留恋意
  沿着运河出行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的交通形式,因为运河的便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游历其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随之产生。或有踏春出行的雀跃,或有背井离乡的彷徨,既有离别好友时的依依不舍,又有心怀家国时的催人泪下。今天继续跟随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副中心广播《运河之上》节目,带领大家畅游诗词的黄金水道,品味唐诗中的大运河。

  提及唐朝的大诗人,不得不说一说大家非常熟悉的白居易,他曾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在苏杭两地做过最高长官,可以说饱览江南春色。
  白居易到了50岁仍然有少年的热情,他向皇帝上书论述河北三镇、也就是安史之乱遗留的“烂尾工程”,对军事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皇帝非常不开心,就把他给外调到杭州。本来来的时候心情不好,从朝廷重要官职被外调到遥远的南方,难免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感觉,但是到了杭州之后,他就发现自己来晚了,杭州实在太好了。白居易连头带尾做了三年杭州刺史,对于西湖美景恋恋不舍,写下了著名的《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这首诗包含了一个历史之谜。”湖的东北角有白沙堤,有可能是修这个堤的沙土颜色偏白,所以称为白沙堤。但是由于大家太爱白居易了,就希望这个堤是他修的,所以称其为“白公堤”。白居易从公元822年到824年在杭州待了三年,每天公务之余可以饱览西湖的湖山秀色,最后恋恋不舍,等任期满了回到中央,白居易又写下了《西湖留别》。
  “翠黛”是绿色的头发,指代西湖边的美女,“五马”代表刺史身份,“皇恩只许住三年”体现了惋惜之意。初来之时觉得“半江瑟瑟半江红”,过江赴任的时候心情并不是很愉悦,现在临走的时候却依依不舍。西湖的美、杭州的美征服了白居易,随后他沿着大运河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杭州。
  后来,他又被外放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同样跟大运河有关——苏州。白居易做了半年苏州刺史,他发现,运河从城外流过,城中也有很多河汊,如果能把内外水网连接起来,肯定是一个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因此,在短短半年的任职期间,白居易发动民夫修成七里山塘,山塘街直到今天仍然是苏州的文化地标。

  同样在江南一带工作、生活过的还有杜牧,这就要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扬州。
  扬州在大运河跟长江的交汇处,在长江的北岸,是位于江北的江南城市,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带着一种烟水迷离之气。唐朝时期,扬州作为淮南一带的首府,也是淮南节度使的驻地。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上有位著名诗人杜牧。杜牧出身不凡,祖上出过很多宰相,但是他早年丧父,二十多岁中了进士,考上进士之后,经过了一段冷淡期,他到扬州投奔牛僧孺,被提拔为掌书记,类似于今天的秘书长,杜牧在扬州度过了一生中最风流潇洒的生活,快乐时光、温暖回忆都在扬州。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从山川物候来写江南风物,诗人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韩绰判官”是杜牧的前同事,杜牧离开之后,对扬州念念不忘,前同事还在扬州工作,他就给同事写了一首诗,整体表述了对扬州的回忆,可以说那是一种“粉红色的回忆”。“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都很亲切,像自己的故乡一样。”

2022/7/8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