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化】古代通州漕运史(一)

  说起京杭大运河,不得不提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运河漕运”,漕运作为古代重要的南北往来运输方式,在当时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政治经济意义,通州作为北京的东大门,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漕运仓储中心,因漕运的兴起而兴盛,成为了重要的政治经济重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漕运兴起的原因以及通州因何能成为漕运枢纽要塞吧!

  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就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个过程几乎持续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从远古开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成为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从魏晋开始,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人南移,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上自然环境的优越,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水平提高很快,北方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到了南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就完成了。南宋以后,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这就出现了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现象。统治者为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重视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所以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当时的交通大动脉,也可以称为王朝的生命线。元大都所用粮食、丝绸等大批物资,都需要从江南运送。主要是通过海运和京杭大运河运送。

  通州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转运中心
  通州不仅是京师的东大门,还逐步成为一个漕运仓储中心,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如《嘉靖通州志略·漕运志》所言:“国初于通设镇守,亦屯重兵,仓场之设,非无谓也。往年,每遇边方有警,及腹里流贼为患,则出京军以戍通州,就仓食粟,故通州自来不罹兵患。通州安,而京师亦安矣。”
  元明清三代,南方各省的粮食和营建北京的物资都经过海运和大运河运送到通州。通州当时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枢纽,部分粮食储存在通仓,部分粮食经过通惠河储存在京仓,还有部分粮食沿温榆河直接运至昌平巩华城和居庸关,部分粮食沿潮白河直接运至密云供镇守长城守军。所以通州改变了金朝作为漕运终点的地位,而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转运中心。中央王朝在通州设立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漕务,在通州设立皇家粮仓,还派重兵把守。

  通州因漕运而得名,也因漕运而兴盛。元朝海运、河运并行,将南方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在通州转运。但漕粮还是利用河运,时而有接济不上的情况,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法恢复海运。海上航道前后有三次变更,初期海运由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北)入海北上。因海岸险路很多,于是另辟新道,比前路稍近。一年后,又改了一条新道,从刘家港上船,过崇明放洋,自浙西至京师,十分便利。海运粮食则从天津上岸,然后经内河运至张家湾。
  为完善通州与大都间的漕运通道,元代开凿了通惠河
  元初漕运大致循唐宋大运河旧道入大都,但因旧运河失修,只能采取水陆联运形式。但是京通间的漕运仍是一大难题。据《国朝文类》记载,元初,元世祖采纳了郭守敬重开金口的建议,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开凿成功。此次重开金口河,成功使用了近三十年,这在永定河引水史上是空前的。早在元朝建立以前,忽必烈到中都以后的第三年(1263年),副河渠使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发玉泉山水以济漕运,不久,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将玉泉水经高梁河北支入坝河,作为运道。后来由于修建金水河,玉泉水大部分入大都城内供皇城使用,坝河漕运受到严重影响。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力疏浚坝河,筑坝七座,改行剥运,分段行船。坝河一直发挥着运输功能,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漕运为农民军所阻才停止。

  但是,仅靠坝河,运量有限,而且经常淤浅不能行舟。都水监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言,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总长一百六十四里又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在郭守敬的主持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动工,于三十年的秋天竣工,赐名曰通惠。完工后,积水潭成了水陆码头,运至大都的粮食大增,每年在三百万石以上。这次开凿通惠河时,将河口南移至张家湾之下里二泗村,而不直接在通州城入白河。这样可以减缓运河的坡降,使漕船可以从白河入通惠河。元朝政府不仅重视通州与京城之间的漕运通道,还十分注意通州与大都北面居庸关等要塞的漕运交通。为此,在至元元年(1264年),又投入大量精力疏通了双塔漕渠,但是现在关于这条运道的资料比较匮乏。
  这期,我们一起聊了聊运河漕运的历史,了解了运河漕运的形成原因和通州作为漕运中转重地所发挥的作用。下一期,我们继续了解明代时期的运河漕运故事,看看明朝的漕运是什么样子的吧。

2022/7/22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9,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 1305104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