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图书馆 >> 北运通州>>专题 >>婚诞寿丧

迎亲


      迎亲就是男家用花轿吹吹打打把新娘迎娶过门,也叫迎娶,这一天是婚礼正式的大喜日子。不仅礼仪十分繁缛,而且流传着不少离奇的神话传说,并且约定俗成,成了必须遵循的婚礼程式。
      迎亲,男家要请几位本族或近亲为娶亲人,娶亲人必须是双数,不犯相的全口人,由两家协商,以便女方安排同等数量的送亲人接待。娶亲人要携带一个拜匣,内放一面“把(bà)儿镜”(铜质、圆形、带把儿,是婚礼专用物),一个内装份礼的红封套,封签写“喜敬若干元”。娶亲人早年多坐轿车,后改乘人力车(俗称洋车)。另外还要选派一名儿童称“提溜茶壶的”,提一把专用的锡壶,里面灌满清水,外边挂上一个包着喜果子的红纸包。还要有一个提溜灯笼的人。花轿里放着一套嫁衣(俗称“凤冠”、“霞披”),一床棉被和一个用作压轿的苹果(取平安之意)。一切准备周全,发轿之前请全口人用灯或点燃的香在轿内照一照,叫“照轿”(也是驱除邪门外祟之意)。然后迎亲队伍就吹吹打打地出发了。
      花轿到了女家要关一关门,说是闭闭邪气。女方送亲人在门口迎接娶亲人,互致寒暄、道喜,让至客厅摆上茶点招待。这时娶亲人要把带来的礼金转交给女家。同时要把女方准备新人吃子孙饺子、长寿面用的碗和筷子象征性地“偷”起来,后来索性演变成由茶房把这份碗筷“交”给娶亲人带回男家。另外把提溜来的那壶水倒入女家水缸里,换一壶女家水缸里的水,并挂上一个包着喜钱的红纸包,还由提出溜茶壶的男孩随着宝轿(坐着新娘的叫“宝轿”)再提回男家,男家照数陪挂一个喜钱红包,这两项喜钱均归提溜茶壶的男孩所有。
      女家打开大门以后,花轿撤掉轿杆,掀去轿顶,抬进院中,把花轿对准屋门等待新人上轿。这时吹鼓手在院中吹打。新娘在屋内“上头”,上头就是请两位熟悉礼仪的妇女(不犯相的全口人)给新娘梳洗打扮,首先把轿子里的棉被铺在炕上,棉被上放一把椅子,新娘坐在椅子上,叫“有倚有靠”。梳头的时候,单理出一绺头发,梳一个小髽鬏(zhuā jiū)别在纂或圆头的里面,老年间称结发夫妻为髽鬏夫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然后穿好嫁衣,蒙上盖头,足穿“踩轿鞋”(一个意思是上下轿都踩红毡子,鞋不沾地;二是此鞋不让婆家人看见,接回门时带回娘家),腰里别一面“把儿镜”(面朝里),手握苹果,蒙上盖头,由“上头”的两位太太搀扶踩着红毡子,迈过水筲坐进花轿。这时新娘一定要哭,说是不哭不发家,放下轿帘抬出大门,安上轿顶和轿杆后起轿。届进鸣锣开道,鼓乐齐扬,由一个新娘的近人跟随宝轿,手扶轿杆,意思是让宝轿走的慢而稳,谓之“押轿”。另外一个人手端捧盒,内装一对大个饺子、一对合子,一对面筋,用红头绳系好,谓之“随身饭”。轿夫越在围观人多的时候越卖份儿,两手叉腰、两眼向前平视、迈着碎步,领轿的边走边喊:“左门照”、“右蹬空”、“甩右手”……等行话,示意后边的轿夫注意事项。当然还要有几位送亲人,同样携带一个拜匣,里面也要放上一个装着与女方同等数量“份礼”的红封套,封签写“喜敬若干元”,乘坐轿车或人力车跟在迎亲队后。沿途如遇庙、坟、桥、井都要有人用红毡遮挡一下宝轿,以避妖邪。
      宝轿到了男家,也要闭门并燃放鞭炮,崩崩煞气。娶亲人招待送亲人(包括押轿、捧随身饭等人),送亲人先向亲翁道喜,送上份礼,然后男家摆茶点、酒席招待,同时宝轿落地,撤掉轿杆、轿顶,抬到喜房堵门停下,如轿顶与门楣之间尚有空隙时,须用红毡挡严。新娘下轿前在搀亲太太关照下,将“把儿镜”翻过来挡住前胸,轿帘掀开后新郎朝轿子象征性射三箭,据说婚礼的这一程序是“桃花女与周公乾坤斗法”的神话传说演变来的。相传周公精于奇门遁甲,一天,桃花女的女仆求周公推算她游子的归期,周公占卜结果是“其子已死”。老妪悲恸欲绝。桃花女问其究竟,老妪陈述根由,原来桃花女也精通“六壬”之术,推算一番安慰老仆说:“孩子没死。”放她三天假,指点她每天夜间星星出齐时,用马勺扣击门框,边敲边呼唤儿子的小名,三天后儿子就回来了。老妪救儿心切,认真照办。原来她儿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归途的第三天正躲在破窑里避雨,忽然听到好像妈妈喊他的乳名,惊奇地急忙跑出窑外观看,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破窑倒塌了,这场在劫的灾祸被桃花女施展夜行术给破解了。这个年轻人连夜冒雨赶回家门,母子相见叙述险情,老妪闻听惊喜异常,向桃花女千恩万谢,桃花女让老妪砸了周公的卦摊,周公算出是桃花女做的手脚,于是托媒向桃花女求婚,摆下阵势(即新房陈设斗、弓、箭)欲趁新娘下轿之际射死她。但桃花女早已洞察周公的诡计,上轿时胸前放一面铜镜护身,破解了他的阴谋。当然这又是一段无稽之谈。却留下沿袭多年的婚礼习俗。新郎射完三箭,由搀亲太太把宝瓶递给新娘抱好,搀扶下轿,茶房高声赞礼,院内鼓乐齐鸣,新娘踩着红毡,迈过马鞍子(寓意平安),把宝瓶放在天地桌上,然后上香,新郎新娘在天地桌前三叩首—拜天地。拜罢,由茶房请下香根,连同神码、钱粮一并焚化。新婚夫妇由搀亲太太搀入洞房,新郎用秤杆把新娘的盖头揭下来,面对面坐在炕上,用红头绳拴着两个交杯盏共喝“合卺酒”、同吃“随身饭”。此时洞房外有人问:“生不生?”新郎回答:“生!”这表示生孩子的意思,这叫“坐帐”。然后在搀亲太太照顾下脱换“踩轿鞋”,梳头、洗脸稍事休息。然后新郎新娘到喜堂“定名分”,又叫“认大小”。首先参拜的叫“开拜”,应该是祖父母或公婆,但必须是双双健在,否则只能以拜佛代替,随后按辈分一一磕头,受礼者要赏给“拜钱”(包括钱或物)。
      下午,请手巧的全口人给新娘“开脸”,所谓“开脸”就是用一条洋丝线,一头叼在嘴里,用左手捏住另一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从中间把线支撑成一个圆圈,再拧成一串麻花,然后在脸上左右移动,把寒毛绞掉,使面部洁净,这种举措不仅是妇女古老的美容术(通称“绞脸”),还表示一个少女转变成少妇的象征(因为当年姑娘不许绞脸)。
      晚上要请全口人给新人铺床,还要找一个男孩子到洞房里躺在铺好的妆新被上滚一滚,叫“滚床”。在新人安歇前还要吃“子孙饺子”,“长寿面”。有些人家亲友要闹洞房,习惯是三天之内不分大小,这一宿(Xiǔ)洞房花烛夜是不准熄灯的。至此,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终身大事宣告礼成。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一说婚礼上的宴席与贺礼的琐事。
      办喜事设宴招待亲朋是老通州必办的礼仪,无论在自家或饭庄办事,摆席还真有好多说辞,一般由知客安排,根据地方大小、客人多少,男宾(称官客)女宾(称堂客)分拨儿摆席,依照客人的身分、地位、辈分以及亲属关系,安排先后、席位、座次。当年摆席多用方桌,每桌六人,三面围坐,正面左上方为首位,其座次排列如(见下图),比如资历最高或辈分最高或新亲,就要让至首席(第一张饭桌)首位(上座左首),其他客人如图依次相陪。开席前每个座位各摆一个“布碟”、一双筷子、一个汤匙、一个酒盅、两小块擦杯筷用的白纸,这叫压桌。茶房高喊:“官(或堂)客×桌,请入席啦您哪!”由知客让席,宾客相互推让,甚至久久不能人坐。上菜是厨子把做好的菜放在“换手桌”上,再由茶房用油盘端着,高喊:“稍回身,蹭油啦您哪!”送到各桌,每上一道都要先摆到首座前,把先上的菜往下边挪。席间本家要到席前谢席,茶房高喊:“话到礼到啦,本家道谢啦;高见还礼啦您哪!”宾客起立表示还礼。新亲的一桌菜上齐后,茶房用油盘送上一碗汤,同时高喊:“上汤了您哪!”这既表示菜已上齐,也是对新亲的一种特殊礼遇,新亲要赏给茶房和厨师一个红包—“汤钱”(放在油盘里),本家也要陪付同样数量的喜钱。老年间出门儿坐席还有一个规矩,不能谁吃完谁先走,特别是陪新亲或陪新姑爷,被陪的人没吃完,陪席的人不能先撂筷子,并且要等全桌人都吃完一齐走,叫“起席”。第一拨儿起席接着第二拨儿压桌。
      再说贺礼一般送“份金”,装在红封套里,封签上写“喜敬若干元”,近亲挚友有送喜幛的,喜幛既有绸缎,也有布料,无论质地优劣,但均须红色或鲜艳花色的,通常喜幛一丈二尺左右。另外还要买四张一尺见方红纸金色图案花边的“幛光”,每张幛光上写一个字,四张合成一句贺词,如“天赐良缘”、“白头偕老”、“鸾凤齐鸣”、“禹娶涂山”、“华封三祝”等贺词;还有两个条幅,上款写新郎新娘姓名,下款写某某祝贺(上下款都要标明彼此关系)。由茶房负责别好幛光及上下款,或横或竖悬挂在喜棚里。此外还有送衣料、被面、首饰、挂镜、银盾(银制各种造型,上镌贺词、镶嵌在木托上,外罩玻璃罩)等形形色色的贺礼。当年馈送贺礼有多种方式,其一是送礼人亲自送交帐桌;其二是把贺礼面交本家,由本家转交帐桌;其三是送礼人委托其佣人或车夫代交帐桌;还有一种“串百家门”的在事主家专等代送贺礼(笔者所知早年在通州北门里有一家老妈作坊,其主人吕氏即操此业);再有就是送礼人不亲来祝贺,托他人代送。不论哪种方式,都要交帐桌上账,帐桌收到贺礼要给一张“谢帖”,谢帖上一要注清礼品名称和数量;如收受在右侧注一个“领”字,如退还在右侧注一个“璧“字;如果是佣人、车夫、或串百家门的代送,还要按礼品的轻重赏给一定的脚力钱,并在谢帖和喜帐上都注清“力”若干。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13051045号] 请使用微软IE6以上浏览器,最佳浏览效果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