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图书馆 >> 北运通州>>专题 >>婚诞寿丧

发引


      老百姓把发引叫出殡,也就是把灵柩抬到坟地埋葬,是丧葬仪礼最后的一个环节。在起灵之前先把灵柩的前端抬起一个缝隙,在棺材底下垫一枚铜钱。然后用新笤帚扫一扫棺材盖上的浮土,用土簸箕撮起来倒在炕席底下,叫“扫材”(取材与财的谐音) 。出殡之前富裕之家还要预备酒席招待送殡的亲友。
      出堂
      酒席过后还要参灵,孝属依次跪在灵前,亲友一一参拜。起灵前,本家把出殡的一切有关事宜,包括事主和姑奶奶、舅爷给杠夫的赏钱(叫“加钱”),都向杠头交待清楚。到了发引的时刻,杠头敲打“响尺”(一根长约45公分、宽约5公分、厚约3公分的硬木木棒,和另一根等长略细的木棒,敲起来声音十分清脆,是杠头用作指挥杠夫一切行动的“指挥棒”),称“叫齐儿”,几个杠夫到灵前把棺材捆好叫“圈活绳儿”,作好起灵的准备。
      此时男孝属拿起各自的“幡儿”,幡儿又叫“招魂幡儿”,是由冥衣铺糊的,因习俗不同幡儿的形式也不同。通州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平幡”儿,因为上端是一个云头,所以也叫“云头纸幡儿”,云头中间剪透成轱辘钱,云头的颜色,儿子用的是白色、侄子是蓝色、孙子是红色。云头下连接三根竖纸条(中间的宽、两侧窄),中央的宽纸条上写“西方接引”或“西方正路”等四个字。承重人打的幡儿在另一面如父殁写:“仙逝显考讳某某某府君”,如母殁写:“仙逝显妣某府某太君”,下款写“孝男某某某”。在三条纸带下边还连着一个透地云头,云头下边粘着四根等宽、等长的白色纸条。挂在用一根五尺五寸长,顶端带有一个弯钩、裹着白纸的秫秸杆上。二、还有一种叫“灯笼幡儿”,它是用白纸折叠直径约30公分的圆球状,下垂白纸条作“穗”,也挂在五尺五寸高、裹着白纸的林秸杆上。三、另外一种是白布带子,上端折一个十字扣,挂在竹竿或林秸杆上。后两种多属承重人打的,并不多用,通州常用的还是平幡儿。次子或侄儿捧着用黑布蒙着的“灵牌”(由冥衣铺糊的大约一尺多高、六寸宽,龛状、莲座,上写亡人名讳的纸牌位)。除此,男孝属还要拄着“哭丧棒”(哭丧棒是用几根一尺三寸长秫秸杆捆成直径约一寸多粗,周围糊上白纸穗儿)。据说招魂幡高五尺五寸,哭丧棒长一尺三寸,这一固定“尺寸”是有说词的,也就是说父母把初生时不足一尺三寸的婴儿,含辛茹苦拉扯到五尺多高的男子汉,应牢记这一神的养育之恩。丧属拄着这一尺三寸的哭丧棒,势必不能直腰,以表哀伤之情。与此同时,承重的大儿媳(或死者的妻或长孙媳)抱罐儿,所谓抱罐儿就是把辞灵搛罐儿的那焰食罐子,装进新白布缝的布袋里,由承重人抱着(死者是男的用左手;女的用右手,不许倒换)。这时杠头敲击一下响尺,灵柩徐徐抬出,孝属和亲友齐声举哀,这叫“出堂”。
      在旧社会办丧事对杠夫的要求非常严格。出堂时常常遇到丧家的门道狭窄,或有影壁等障碍物,棺材能将就过去,可抬棺材的杠夫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杠夫就得“摘肩”(这句行话就是不用杠子抬了的意思),由一个杠夫钻到棺材下面驮着,前后两个杠夫捧着棺材,上、下台阶也是用摘肩的办法,使灵柩保持四平八稳,不会出现一点歪歪斜斜。这种技艺既要力气,又吃功夫。出堂时,事主门外响着“呜一呜”的号声,等棺材抬出门外,锣、鼓、唢呐齐奏哀乐。丧属由内亲搀扶,面朝灵柩倒退而出。
      起杠摔盆
      通常出堂是先用小杠把灵柩抬到宽敞的地方,再换大杠(贫穷人家就用小杠一直抬到坟地)。换大杠要预先把大杠捆好,等到灵柩抬出安放在大杠上,再把灵柩绑牢,扣上棺罩(红色绣花、四边垂穗),把棺材罩在里面,捆上花圈。这时孝属依次跪在灵柩前,待到一切停当,杠头高喊:“孝子请盆子!”随即敲打响尺,就在这大杠被抬起的一刹那间,承重人把摆在面前的“盆儿”高高举起(父殁用左手,母殁用右手),用力往准备好的砖上猛摔(忌讳一次摔不碎),这就是“摔盆儿”。丧盆儿摔碎以后孝属被内亲搀起,举哀。出殡摔的“丧盆儿”又叫“阴阳盆儿”,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吉祥盆儿”。通州人办丧事常用的“丧盆儿”就是一个普通中号瓦盆子(直径约20-25公分),使用前在盆底钻一个小孔,为什么要钻眼儿呢?有两种说法:一是前面说过的用它烧纸有漏财之意;二是说人生在世免不了浪费一些水,阎王爷是要罚喝脏水的,如用这种有眼儿的盆子能漏掉脏水。老年间摔盆儿、抱罐儿是关系遗产继承权的大事。尤其是没有后嗣的死者,侄男、亲属谁抢到摔盆儿、抱罐儿,谁就能继承这份遗产。这已是约定俗成、众所公认的了。盆儿已经摔了,大杠已被抬起,在未走动之前还要先办两件事:一件是由专人高高撒一把纸钱,据说这是打发外祟的买路钱。这种纸钱是由冥衣铺购买,是直径大约11公分圆形白纸片,中央砸一个方孔,用绳子穿起来,撒的时候捋下一沓儿,先捻开,然后用力往空中抛撒,纸钱从空中飘散落下。另一件是喊加钱,前边说过在起灵前丧家已把赏加钱的名单和钱数告诉杠头了。在这儿第一次喊加钱,杠头面向杠夫拉着长声高喊:“杠—夫!”众杠夫齐声回答:“哎!”杠头再喊:“本家赏钱!”杠夫再齐声回答:“×吊!”接着还要喊姑太太、舅老爷赏多少吊。习惯上喊加钱是以一当十,如赏一吊(制钱)就喊十吊,如赏十吊就喊百吊,直到币制改革以后不用制钱了,“加钱”仍沿旧例喊“吊”。据迷信说法出殡一定要喊加钱,否则亡人来世要变哑巴。其实以笔者愚见无非是一种显富的表现。在大殡进行中每逢道口、茶桌、路祭都要撒买路钱、喊加钱。
      抬灵柩是用一定数量长短、粗细不等的红色木杠,故称抬杠,抬杠的叫杠夫,用多少杠夫,那就要看事主贫富而定了,但有一定规制的。最少的就是把尸体用席一卷,由一个人挟着埋到乱葬岗;用两个人抬的叫“穿心杠”,就是在薄皮匣子中腰拴好杠绳,斜穿一根短杠,杠夫一左一右抬起来,匣子必须保持头前脚后,不能打横;用四个杠夫抬叫“四人一提(dī)溜”,把棺材前后拴两道杠绳,前头两个人抬一根短杠,后面两个人抬一根短杠,搭起来棺材在杠下,故称“提溜”;用八个杠夫抬叫“高捧”,用两根中号杠捆成杠架,把棺材绑在杠架上,前后各用两根短杠绑在中杠上,八个人抬起来棺材在杠上故称“高捧”;用十六个杠夫抬叫“亮牌儿”,也是把长杠、短杠绑成杠架,把棺材抬起来但不扣棺罩,只盖覆一条罩片,故名“亮牌儿”。至于二十四人杠、三十二人杠、四十八人杠、六十四人杠,都是用两根既粗又长、涂红色油漆的大杠和若干中杠、小杠绑成各种规制的杠架,把棺材绑在杠架上,外扣红色绣花大棺罩(捆绑杠架的杠绳是很粗的红色麻绳,杠夫捆绑杠架的扣儿非常牢固,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会自行缓扣、脱扣;但却是活扣,内行人一扽就开)。扛夫身穿墨绿地白花对襟大褂,头戴黑帽上缀一根竖立的红色帽缨。杠头穿便装腰系一条孝带。
      起杠以后把死者生前使用的枕头里面的谷秕子倒出来,连同枕头套一并在门外烧掉。
      执事
      出殡使用的执事也是根据事主的贫富有多有少,赤贫者一个人夹着就埋了,还谈什么执事。四人一提溜顶多雇一个“闹丧鼓”,有个响动就不错了。一般人家办丧事用的执事,分“三半堂”、“五半堂”等几个档次。无疑五半堂要比三半堂的执事多,有钱人家还可在五半堂包括的以外,增添更多的执事。一般包括旗锣伞扇(旗包括大纛旗、飞龙旗、飞虎旗、飞豹旗等;锣指开道锣;伞指各种形制的伞;扇指绿扇等),还有金瓜、钺斧、朝天镫、掌、拳等兵器,肃静牌、回避牌等。与婚嫁喜事执事截然不同的有“魂轿”(绿色轿围、内放亡人灵位),“影亭”(亭上安放亡人的影像或大照片),“雪柳”(约60公分长的竹筒内插着若干条裹着白纸穗儿的竹条),“小拿儿”(身穿孝衣,肩挎一个长方木盘,上面分别放着香炉或文房四宝、古玩、器皿等。边走边喊:“啊”,“唉”,反复哼着低沉的哀声,给殡丧队伍增添不少悲怆气氛)。响器有八面大鼓(与婚嫁喜事不同的是围白色素花鼓衣,特别是其中一个鼓手拿着一面“点子”—中心突起的小铜锣);还有抬号(一个人提着一个人吹)和弯号,吹的时候发出闷声闷气“嗡嗡”的音响;还有丧鼓(八面小鼓,一个人背一面,手擎一把小圆伞,后面一人敲鼓,另有一人打钹,这些人都身穿白色绣花袄)等等。在大杠周围安排四个拨旗,备作拨挑空中树枝等物。
      这些执事(包括大杠)都可在原西大街的董记杠房和新街大关庙的天源杠房(乡间如双埠头等村庄)租用。由本家或管事的与杠房协商,事主提出规格(如几半堂、多少人杠),杠房开出单子,事主选择或更换。执事与棺罩都有新、旧、好、次之分,价格自然有高有低,任事主选择。
      大殡顺序  茶桌路祭
      大殡队伍的顺序,是开道锣为前导,豪门富户有引路王、打道鬼、磕头虫、喷钱兽、喷烟兽等烧活在前,后面就是各种执事、响器、魂轿、影亭等,如有僧道番尼送殡,也都走在大杠的前边。然后就是男孝属按照血缘亲疏,辈分大小,以疏者前亲者后,晚辈在前长辈在后,承重人最后的顺序,依次走在大杠前面,不时倒退回顾后边的灵柩。大杠在城里走的极慢,杠夫双脚擦着地皮儿,挪着碎步缓缓前进,据说如果在大杠上放一满碗水,走起来一滴也不能洒。送殡的亲友随在大杠后边默默送行。再后就是女丧属坐的围着白色轿围的轿子,排列顺序正好与男丧属相反,承重(抱罐儿)儿媳是头轿,其他儿媳依次后排(轿顶都罩白色网子),后面是女儿(轿顶罩黑色网子),再后是侄媳(罩蓝色网子),孙媳(罩红色网子)。轿子的后面是轿车(后改用人力车,农村多用马车),如果女孝属不坐轿子,或男孝属老弱病残者,多坐白色车围的轿车,送到坟地的近亲挚友和帐房先生、管事的、阴阳先生等人坐蓝色车围的轿车。
      一些有钱有势人家办丧事,在出殡途中常有亲朋摆茶桌或设路祭。
      茶桌  在大殡经过的路途上,常有亲朋在自家门前,或在大街借某家商店前,摆设茶桌,既表示对亡人的哀悼与送别,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关切与慰问,也使事主显得更加体面。设茶桌也很简单,只是在门前摆一张桌子,围一件素色围桌,摆出茶盘、茶壶、茶碗。听到大殡锣鼓声,马上沏好茶,在灵柩到来时,把茶水送到孝属跟前,不论喝与不喝都要跪拜致谢。然后承重人在茶房的引导下,到茶桌前磕个丧头表示道谢,管事的要递上一份谢帖,放一个红纸钱包,再次表示谢意。还要给后面坐轿和坐车的孝属,送殡的亲友递送茶水。
      路祭  出殡时还有的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旁举行祭奠,叫路祭。规模有大有小,但总的要比摆茶桌更隆重些。简单一点的备有供桌,摆上供品,灵柩经过时把供桌抬到灵前拜祭,有僧道送殡的还要唪诵经咒;举动大的要搭路祭棚,有的路祭棚十分讲究,扎牌楼、悬花圈、挂挽联,显得庄重肃穆。棚内设供桌,上摆供品,以及香炉蜡扦。大殡来到路祭棚前停下,把亡人的影像或照片“请”下来,安放在棚内供桌后面的椅子上,请僧道唪经,主祭人叩首拜祭,孝属还礼答谢。祭奠完毕把影像还回影亭,当然也要投递谢帖,然后大殡继续前进。
      大殡到了城门口就要减少杠夫去掉棺罩,杠夫由六十四人减到三十二人,或由四十八人减到二十四人,以便加快速度赶到茔地,除留一拨响器外其它执事完全撤掉,僧道番尼也只留一班和尚,除少数近亲必须要到坟地的,一般亲友也多在此告退,孝属都要一一叩谢。
      下葬
      老言古语说:“人死人土为安”,意思是说即时安葬,就是对亡人的最大的慰藉。
      老年间人们对自家茔地(又称阴宅)很注重风水,多由风水先生选定,有的还要绘制坟图,第一位埋进坟地的称“立祖”,以下按辈分埋葬,有“人字”或“一字”等不同形制。所以下葬要请熟悉自家祖坟的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主持。
      在出殡的前一天就要在阴阳先生指导下,把墓穴挖好,新坟叫“打坑”;已经埋有灵柩的坟叫“开山”。安葬也很有讲究,夫妻的棺木必须男左女右,如果一夫多妻,只能是第一位妻子挨着丈夫,第二位、第三位妻子都要在第一位妻子的右侧往下排,不能丈夫在中间妻子分列两边。在开山的时候还必须请已故妻子的娘家人,到坟地看看亡人的灵柩,这也是很庄重的丧葬习俗。还要一提的是当年已婚青年病故,一般暂不埋入“正穴”(就是阴阳先生安排在祖坟下边的穴位),如果他的妻子没有再嫁,在她死后一同埋入正穴并骨,因为倘若其妻改嫁,孤男寡女是不能埋入正穴的。至于墓穴的深度、长度与宽度,都要遵照阴阳先生的要求。
      大殡到了坟地,灵柩在墓穴前下肩落地,再把墓穴里的浮土清净,摆上供品,孝属跪灵,僧众唪经,鼓乐大作。阴阳先生往墓穴里撒一些纸钱,然后由杠夫用两根短杠把灵柩缓缓系下墓穴(杠绳不解、短杠不撤),由阴阳先生用罗盘测定山向,指引杠夫用杠绳前后左右移动灵柩,直到位置准确为止,杠夫走上墓穴,这时通告事主:“老太爷(或老夫人)的宝材已经落实啦!”孝属看过点头后,才解除杠绳,撤去短杠,把焰食罐从布袋中拿出来,放在穴内灵柩的前端,布袋装入一把坟头土(称“财土”)准备带回家。这时把花圈、挽联、烧活等一并焚化。由承重人带头,孝属和送殡亲友每人抓一把土洒往墓穴中,并齐声举哀。随后把墓穴堆成坟头,把引魂幡插在坟头上,插三插、拔三拔(取发家之意)。
      下葬之后,儿媳的娘家人要在茔地给闺女“换头”,就是把冠儿上的骨头簪儿换上一副银簪子和一对耳坠子(都要黑布包裹)及一条白布箍子,另外还要换一身灰布衣、裙;同时要给姑爷换一顶帽子、一件灰布大褂(秋天换大夹袄、冬天换大棉袄)和一条白布孝带,叫“换孝”。“换头”时吹鼓手要吹吹打打,娘家人要赏加钱。
      还有一个妈妈论儿,如果是老年人逝世,承重人戴的孝帽子,常常被人抢走,给娇生惯养的小孩子做兜肚什么的,说是能避邪祛灾。
      回灵
      出殡之后,棚工立即拆除丧棚,在回灵前必须把芦席、杉篙全部运走。落忙的人把庭院和房间都打扫干净。挂在棚里的挽联、幛子通通摘掉,撕去蒙在镜子上的白纸,屋里屋外基本恢复原貌。
      灵柩下葬以后,孝属回到家,首先要把从坟地里兜回的“财土”倒在炕席底下。然后把亡人影像捧回屋中悬挂起来,捧回神主供在祖先桌上,烧香叩拜。
      一般情况事主要“忌门”三天。另外还要设席宴请知客、管事的、帐房先生等以表谢意。
      停灵与浮厝  在老年间虽然人死入土为安,但有些外地人死后,通州既无茔地,按常理应运回原籍安葬,但又因时局动乱或交通受阻等诸多原因,一时不能扶柩还乡;另有一种情况,就是已婚青年死亡,其妻是否守节终身,如妻再嫁,孤坟不能埋入正穴等。诸如上述情况,时间短的多把灵柩暂停于寺庙,叫“停灵”。如日期较长的常把灵柩周围用砖垒砌起来,叫“浮厝”(俗称“丘”)。俟后择期安葬。笔者儿时曾在东大街路南一处叫“公所”的空院里,见过多座“浮厝”。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13051045号] 请使用微软IE6以上浏览器,最佳浏览效果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