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图书馆 >> 北运通州>>专题 >>婚诞寿丧

遵礼成服


      丧服俗称孝服。人死后子女及其他丧属按照丧礼习俗,在一定时期内为死者戴孝,表示哀悼,谓之服丧(俗称穿孝)。丧服是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是直系血缘关系还是旁系血缘关系),以及尊卑长幼等不同,而穿戴服饰的繁简,服期的长短,都有所差异,这其中有很多讲究的。《礼记•大传》称:“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大概的意思是:所谓“亲亲”就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作为丧服轻重的标准;“尊尊”是身分地位尊卑贵贱为标准;“名”是指因某种名义而为本无血缘关系的人服丧;“长幼”是指子女早觞,父母服丧须要降等;“从服”是根据身分随从某种关系而服丧。以上被称为古代服丧的六大原则。
      旧制丧服体具分为:斩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和缌(sī)麻五等,故有“五服”之说。其中齐衰又分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四等,合起来称之为“五服八等”。总之,丧服的标准是戴孝人与死者的关系越亲,服制越重,服式越粗糙,服期越长。兹分别略述如下:
      斩衰  是五服中最重的孝服。衰就是古代的縗字,是一种粗生麻布。斩就是不缝边的意思。总起来说就是用粗糙的不缝边的生麻布为孝服,服期三年。这是属于古制规定的,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到解放前通州地区最重的孝服,大致是这样的:一件毛边粗白布的孝袍,用布条代替纽袢,在胸前、背后披一块白色粗冷布,大概是代替古服制胸前的一块“衰”(4×4寸的粗白布),背后负的一块“版”(18×18寸的粗白布)和一块“适”(4×4寸的粗白布)。腰间系一条粗白布的孝带,并搭上肩头(男左女右——指死者),再系上一根粗麻绳,用来代替古服制用直(jū)麻分别做成单股的“苴絰(dié)”和双股的“苴绞带”,垂于臀部。头戴粗白布孝帽,外罩一个用白色硬纸板特制的“斩衰冠”,在冠前缀上三个制钱,制钱上缀三个白色棉球。还要把鞋绷上一层粗白布,留一条黑后跟;妇女穿的孝服不戴孝帽和斩衰冠,而代之围一条宽约五厘米粗白布(或白纸折叠)的孝箍,上面也缀三个制钱和三个白色棉球,面蒙一块粗白冷布,其它服饰与男孝服相同。群众根据这种丧服的特点,通俗地称之为“披麻戴孝”。这一等级的丧服是儿子、儿媳、未出嫁的女儿为父母.或替父承重的嫡孙,以及妻为丈夫穿戴的孝服。
      齐衰  是仅次于斩衰的丧服。也是用粗白布缝制,但把边缝齐,故称齐衰。这种丧服的形制大体与斩衰近似,在某些小的服饰上有所区别。又分为四等:
      齐衰杖期:古代服丧期间要执直杖(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哭丧棒),故称齐衰杖期,服期一年。是儿子为庶母或改嫁母,丈夫为妻子所穿的孝服。
      齐衰不杖期:就是在服丧期间不执直杖的意思,服期也是一年。这一等级的丧服是侄儿给伯父母、叔父母或未出嫁的姑姑所穿的孝服,孝帽上缀一个蓝色棉球,肩上绷一个蓝色葫芦形布片,白鞋缀蓝后跟;或儿子给同居的继父、已出嫁的女儿给父母(白鞋黑后跟);或孙辈给祖父母(孝帽上缀一个涂有红色的棉球、肩上缀一个红色葫芦形布片、白鞋红后跟);以及兄弟之间、未嫁姐妹之间、妾为丈夫的妻所穿的孝服。
      齐衰五月:服期五个月,是曾孙、曾孙女为曾祖父母所穿的孝服,白鞋绷双道红后跟,肩头缀两个红色葫芦布片。
      齐衰三月:服期三个月,是玄孙、玄孙女为高曾祖父母所穿的孝服。
      大功  服期九个月。古代是用熟麻布,并且粗加工,故称功服。这一级丧服不披缀“版”、“适”之类的服饰,是已嫁侄女为伯、叔父母,及未出嫁的姑姑、姨等所穿的孝服。
      小功  服期五个月。丧服的用料及做工均较大功为细。凡本宗堂伯父母、堂叔父母;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等,皆穿此孝服。
      缌麻  服期三个月。旧时用细麻布(后演变用漂白布)作料,做工与日常所穿的大褂相同,是为岳父母、表兄弟所穿的孝服。
      上述丧服的制度是古时所定,经过千百年由繁到简的演变,从民族看有满、汉之分,从地域讲有南礼、北礼之别。所以无论是服式或服期,都有很大的变革,并且极为纷杂。但还是可以找出其演变中主要的共同规律。从服料讲由粗、细、生、熟多种不同的麻布,改用粗白棉布和漂白细布。从服式看更有较大的改革,如“衰”、“版”、“适”等只用一块白色冷布代之,等等。从服期看:主要的丧服(孝袍、披的麻<版、适>)只穿到发引之日,灵柩下葬后即脱去孝袍、孝帽,烧掉妇女戴的白纸箍,仅穿绷白布的鞋。但是三天圆坟还要穿戴孝袍、孝帽,妇女换戴各种各样白布孝箍(如编成麻花的、叠成菱形或四方形花的),五七还要把孝带、孝箍、白裤腿儿浆一下,叫“迷眼儿”。直到六十天才脱掉蒙帮儿的白鞋,换上白粗布面的鞋。在六十天内丧属不许剃头,丧期之内如果出门儿要系上孝带,妇女戴上孝箍。不许受礼,坐席不许坐上座等等,一般服期七个月算一年,比如服丧三年只是穿一年零九个月的孝。
      通州还有一个习俗,老人死后,儿媳、侄媳马上把头发改成孝服专用白色的“冠儿”,并且不许使用金银首饰,一律用骨头簪子,还有已出嫁的女儿要向婆婆“讨孝”,即请示准许穿什么孝。开明的公婆允许娘家给什么孝穿什么,有些刁难的婆婆提出“不许绷鞋”……等等,就得遵照婆婆的意见去办。出殡以后回婆家时要把“热孝”脱掉。
      当年有钱门户的丧服都是自家缝制,“给孝”的范围也有众、寡之分,豪门富户常常是不论远近亲友,甚至街坊四邻,凡来吊唁者,参灵后,男宾给一条四尺半长的白布“孝带子”;女宾给一个白布“孝箍”和一副白布裤腿儿,这叫“撒普孝”。“给孝”时由丧属用茶盘托着“孝”,先磕个丧头再把“孝”递给亲友。一般小康之家只撒给一定范围的本族及近亲(由事主自定)。后来演变成只给一朵白色小纸花。至于贫困人家不仅给不起族人、亲友的孝,就连自家人的丧服也要到出租孝衣的商店去租赁,用毕归还。
通州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TongZhou District Library
[京ICP备13051045号] 请使用微软IE6以上浏览器,最佳浏览效果1024*768分辨率